菉猗堂前广场改造后,环境更美了。本报记者 张帆 摄
本报讯(记者张帆)斗门镇南门村的菉猗堂自建起至今已有567年历史,每逢节假日,这个“网红”打卡点都会吸引众多游客纷至沓来。为更好地保护菉猗堂历史文化遗产及传统风貌,优化周边环境,去年12月启动的菉猗堂前广场及道路提升工程项目已完工,这座古建筑群的“颜值”迎来大变化!
小水塘变身景观湖
2008年,菉猗堂及建筑群被核定公布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去年12月,菉猗堂前广场及道路提升工程项目启动。主要建设内容为:水塘生态整治工程、景观和绿化提升工程、停车场工程、配套卫生间工程、道路路灯提升工程,总面积23000余平方米。
记者看到,原来一片较为杂乱的鱼塘菜地区域,现在已焕然一新。混凝土田埂小道被拆除,零散的几方大水塘被规整为一个7000多平方米的景观湖,湖边种有水杉、串钱柳,通过水体修复措施改善水生态环境。
新建小游园和慢行道
菉猗堂前方的旧路被全部拆除,新建一条乡村机耕道,机耕道入口的榕树旁设置了一块刻有“菉猗堂”的石头景观,提升整体的观赏性。水泥路面升级为旧麻石饰面,与村里原有人行道铺装材质统一。此外,原有破旧的卫生间被拆除,新建卫生间的岭南建筑风格与周边环境更加和谐,别具特色。
斗门镇农办负责人朱炀阳介绍说,广场内新建了小游园,内设一座岭南建筑风格的凉亭,亭前栽种醉蝶花、波斯菊、金鱼草等,小游园铺设宽1.5米的环游慢行道,可供游客和村民散步、锻炼。
村民可就近休闲漫步
菉猗堂前的广场,是村里举办各种文化活动的重要场所,特别是节假日及活动期间人流量较大。为保证举办活动时的安全,按照文物保护的规范和专家意见,以最小干预、风貌协调和可逆性的原则,在菉猗堂广场前面两侧增加了疏散台阶。
湖水、时花、草地……这座古建筑群“颜值”大增。在花间小道、休闲凉亭漫步,成了村民休闲娱乐的新爱好。“菉猗堂前广场周边的环境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南门村党委副书记赵立汉表示,村民们散步、锻炼身体,都不需要去远的地方了。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张帆)3月5日下午,斗门镇、乾务镇妇联联合开展传统文化培训活动,50多名基层妇女干部走进斗门臻香堂沉香基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