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在潭簕红色展馆参观。
潭簕村小水河税站铺仔寨流动收税点遗址。
潭簕村铺仔寨交通联络站旧址。
潭簕红色展馆。
3月23日,记者站在阳春市岗美镇潭簕村小水河税站铺仔寨流动收税点遗址,望着对岸的竹林随风摇摆,碧绿的河水缓缓流动,一片宁静祥和。
若是时间回到1947年,这里商船往来不断,人民武装部队与国民党军队曾在这里进行了激烈的斗争,河水里暗藏凶险,空气中弥漫着紧张的氛围。
走进潭簕大地,听过往发生的故事,你会对这片土地肃然起敬,普通的劳苦大众为了安定的生活,投身革命,抛头颅、洒热血,用自己的汗水与鲜血创造新生活……
1
奋起反抗
为了安定的生活
陈永一拄着拐杖在小水河(又称潭水河)岸边一小步一小步地走着,指着眼前一片废弃的老房子说:“以前我们就住在那,遇到搜捕,父亲就马上渡河躲进山里。”
陈永一的父亲名叫陈全,是一名游击队员。陈永一那时还小,不懂父亲为什么参加革命,直到长大了才慢慢明白,当时盗匪猖獗、统治黑暗、民不聊生,革命才是唯一的出路。
1945年春,广东人民抗日解放军向西发展,开辟新游击区,挺进到阳春活动,在阳春建立了广东人民抗日解放军第六团,还开辟了不少游击活动区,其中漠南游击区有金旦、石门、潭簕等乡。从此,潭簕大地播下了革命的火种。
抗日战争胜利后,根据国共双方签订的《双十协定》,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北撤山东。1946年5月,没有参加东江纵队北撤的骨干分子陈励、林效在潭簕、那旦一带坚持武装斗争。
1946年,陈全参加了游击队,走上了革命道路。1947年小水河税站在急鸡坡设立,陈全成为了一名税站工作人员,并在铺仔寨交通联络站担任交通员,负责两阳、漠南游击队的通讯联络工作。
现在,潭簕的土地上还流传着陈全参加革命的故事——
他原本是地地道道的农民,辛勤耕种养家,但生在乱世,经常有盗匪抢劫村庄。一次逛潭簕圩,陈全偶尔从一个赌徒口中听到,土匪今晚要来抢劫上铺仔寨的陈分家。于是,他赶紧回去把这个消息告知陈分,并教他如何防御,才免遭一劫。
因为陈全的仗义相助,引来了土匪的报复。本想安安稳稳过日子的陈全,渐渐明白:不反抗只能等死。从此,他走上了革命道路,与盗匪斗争,与黑暗统治斗争。
潭簕,土地平阔,水网纵横,原本是一片富庶之地。而在当时,过安定的生活,成了潭簕人民共同的期盼。面对压迫、匪乱,还有很多像陈全一样的潭簕村民,没有屈服,选择了反抗,陈焕、陈辉仔、陈保、朱存……还有连名字都没记录的“二姆老公”,为了安定的生活,他们奋起反抗。
2
威武不屈
与敌人斗争到底
陈永一在小水河税站铺仔寨流动收税点遗址的介绍石碑上注目了许久,这位90多岁的老人眼神里满是深思:“我虽然不识字,但我知道上面说的是那个斗争年代的历史。”
小水河流过了历史的洪流,波涛宛如昨日,但这片土地已积攒下厚重的记忆。在1947年至1949年间,这里十分热闹,双滘、八甲、三甲、潭水、龙门、河口各圩场的商船,运出的粮、油、糖、生猪、家禽、竹木、柴炭、土纸、山货及运进的纱布、煤油、药材等货物,均在小水河税站交税。
因此,这里也成了兵家必争之地。国民党军队对人民武装部队设立的税站发动了反复“扫荡”,人民武装部队为保护税站,进行了长期激烈的斗争,并实行“保护商旅,除匪安民”政策,得到了当地群众的大力支持。
放目远眺,缓缓流淌的河水似乎述说起了曾经的故事——
“摆渡人”陈金勋把红军的信放在船上的竹筒里;税站人员打着手势、喊着暗号,示意商船泊岸验货收税;游击队冒着生命危险,始终坚守阵地,一手为革命征税征粮,一手开展武装斗争……源源不断的税收为两阳武装斗争提供了可靠的物质保障。
从小水河税站铺仔寨流动收税点往前走几步,就来到了铺仔寨交通联络站,这里曾是陈全工作的地方,为游击队侦查敌情、传递情报、转运物资、护送人员、提供食宿。
随着形势的发展需要,经报请上级党组织的同意,1947年8月在潭簕成立党小组,陈励为组长,林效和新吸收入党的本地人陈焕、陈全为小组成员,领导潭簕的革命斗争。
1949年春,陈励、林效调动工作后,陈焕、陈全两党员划归金横区第四武工队党支部,金横区委委员林儒逊兼任第四武工队党支部书记,直接领导潭簕的革命斗争至解放。
1949年7月,陈焕、陈全在执行任务时与前来“扫荡”的国民党军相遇,陈焕跳河走避,被国民党军开枪射击,中弹牺牲。陈全被捕,受尽酷刑而威武不屈。
“脚上、手上都是伤,全身脏兮兮的,他们准备将其押送走时,舅舅赶紧去买了碗面,让他吃饱点,这一次分别可能就再也见不到了。”回忆到此,陈永一眼眶里泛起了泪花,感慨道。
后来,在押送途中,得到船家相救,便有陈全成功脱险的传奇故事。
陈永一说,父亲当时不敢回家,躲在小水河对岸的山坡里,等待搜捕结束后,才回到家中。陈全脱险后接任了铺仔寨交通联络站站长,继续开展工作,并一直寻找船家的下落,报答救命之恩。
在烽火岁月里,潭簕人民敢于挺直胸膛、昂起头颅,为了安定幸福的生活,与敌人抗争到底。在这里,两阳武装斗争队伍奇袭了国民党潭簕乡公所,俘获乡长黄大波等20多人;在这里,有“白皮红心”的陈皮默默奉献;在这里,有英雄少年林强反“扫荡”、惩恶霸,为民除害……
3
深入群众
军民建立鱼水情
陈永一望向那一间间老屋,回想起父亲从家里偷偷拿粮食给游击队的点滴,感慨无限:“这里许许多多的老屋都出入过游击队员。”他还记得父亲对他说:“这条路没走错,革命的路没走错。”
1945年春,广东人民抗日解放军向西发展,挺进到阳春活动,他们深入群众、发动群众、依靠群众,与群众打成一片,深得人民群众的拥护。
潭簕的群众在党小组的领导下,于1947年秋成立民兵组织(壮丁队),陈荣当队长,队员有韦杏添、陈韶苑等24人。他们为武工队侦察敌情,巡逻放哨,也曾密切配合武工队第三次攻打古良税捐处。
1948年春,潭簕秘密成立农会,陈韶胜担任农会会长,会员有陈永福、陈永弟等36人。他们带领广大群众进行了反“三征”和“二五”减租斗争,陈永弟还冒着生命危险到阳江城为武工队购买子弹。
在艰苦的革命岁月里,潭簕一带的游击队为了保生存,参加到群众的各项生产活动中,而群众也想方设法掩护和帮助游击队,报告匪情、医护伤员,让游击队深藏在广大人民之中,军民建立了鱼水之情。
于是乎,军民之间便有了一个个故事,十二三岁的陈以芬为游击队跑前跑后,烧火、望风;陈妈妈“同床共被”救红军;堡垒户筹粮筹款,为游击队提供食宿……他们冒着“掉脑袋”的危险,帮助游击队渡过一次次难关。
“那时,父亲帮游击队买菜、做饭,还帮着收集传送情报。”今年84岁的陈宏发说起父亲陈杏福的故事,还历历在目。有一次,父亲去买鱼的时候,正想把情报传递给卖鱼的人,一转身,看见有个人在不远的地方鬼鬼祟祟盯着他,便马上与卖鱼的人吵了一架,然后离开。
在父亲和游击队员的影响下,陈宏发对共产党从事的工作充满了崇敬和向往,在1966年也成为了一名共产党员,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发光发热,贡献着一份力量。
站在新建成的铺仔寨交通联络站旧址前,看着四周宽阔的广场,读着随处可见的介绍文字。如果时间能倒流,如果重新走到这里,你根本分辨不出哪一间是联络站,因为它需要隐藏,隐藏在人民深处。平日里,同样是炊烟袅袅,隐秘处,游击队往来不断,人民做了掩护,军队做了战斗,一起将胜利的故事书写在崭新的墙垣。
4
阔步向前
走向美好新生活
“这几年,村里变化很大,路修好了,路灯装好了,环境美了,生活也好了。”陈永一走在小水河岸边新铺的水泥路上,望向新修的小公园,若有所思。
“潭簕村作为广东省第一批‘红色村’党建示范点之一,以红色展馆为主平台,打造红色文化宣教基地,整合利用阳春市红色资源,再现党领导阳春人民进行革命斗争的光辉历程,记录革命志士和英雄群体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彰显阳春人民为革命胜利作出的重大贡献。”
潭簕红色展馆于2019年8月28日开馆接待各地游客。在展馆里,讲解员姚飞燕绘声绘色地讲解着潭簕的故事,一批批游客从这里了解那个烽火岁月,汲取前行的力量。
回顾历史,书写历史。这片土地的人民从没停下奋斗的脚步,在珠海市香洲区政协、民政局等5个单位的帮扶下,以红色文化旅游基地为载体,立足“养猪大镇”的养殖传统,潭簕村走上了发展的快车道。
潭簕村共有15条自然村,其中13条为革命老区村庄。全长14.5公里的潭簕红色旅游路线,让游客可以一路游览红色党建文化主题公园、铺仔寨交通联络站旧址、小水河税站铺仔寨流动收税点遗址和潭簕红色展馆等景点,感受红色旅游村落的风采。
走在潭簕的大地上,历史的痕迹尚存,新时代奋斗的号角正吹响。潭簕人民在这片肥沃的土地上正在进行新的奋斗,书写新的历史。
采访感言
人民创造历史
走进潭簕,听村民讲起一个个革命故事,你会深深触动。因为这都是有血有肉的、有困惑有失败的普罗大众,就如同普通的我们。但他们遇到压迫、遇到暴政,为了生活,为了家园,奋起反抗,通过自己的双手和血汗闯出一条血路,而不是等待、屈服。
在潭簕,你会真切地明白人民创造了历史,就像淮海战役胜利后,华东野战军司令员陈毅所说的:“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在质朴的故事里,人民创造历史是前赴后继、奋勇向前的力量,里面有游击队,有农民,有教师,他们汇聚成了磅礴力量,为自己、为人民、为国家,创造新生活。
■ 撰文/杨辉南通讯员/李田深
■ 采写支持/中共阳江市委党史研究室
■ 摄影/谭文强
新闻推荐
香洲警方破获工地钢材被盗系列案 抓获7名犯罪嫌疑人,追回2吨被盗钢材
香洲警方破获工地钢材被盗系列案。本报记者吴长赋摄本报讯(记者罗汉章)民警连续伏击三周,结合传统侦查手段与智慧新警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