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毛仔”美容由来已久。
听说过“拔毛仔”吗?“拔毛仔”又称“开面”,是一种传统的脸部美容法。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不少现代女性通过敷面膜、打美白针等手段进行美容……实际上“开面”由来已久。如今,在斗门区井岸镇朝福路上,依然能够见到从事“开面”者,林姨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之一。她在这里“开面”20多年,算是斗门美容业传统的老手艺人。
从当年的“开面”一次几毛钱到现在,“开面”者见证了斗门的风风雨雨和日新月异的发展变迁,也展示了对这门传统手艺的坚守。
文/图:本报记者张帆通讯员谭古楠
老手艺有独特的魅力
上午时分,井岸镇朝福路两旁的树上开满了紫薇花,还伴随着叽叽喳喳的鸟鸣。吃早点的、散步的、上班的……三三两两地经过,不少人会被路边摊档的一面小招牌所吸引:拔毛仔修眉毛。
这是一群从事“拔毛仔”的阿姨。几张凳子摆好,粗细两卷白线、一盒双喜牌蛋粉、一面镜子、一把发夹、一扎发带,就是摊档的全部行当。林姨,是这群“拔毛仔”中的佼佼者之一。
林姨正在为梁姓女士“开面”。只见林姨把蛋粉均匀地涂抹在顾客的脸上,将一根棉线的一端用牙齿咬着,另一端用双手分成两角交叉状,一拉一合,一松一紧,棉线贴在顾客脸上扯动。
林姨的操作流畅细致,节奏起伏有韵律感,赏心悦目。“需要长时间练习才能拿捏分寸,否则交叉的棉线就会像锋利的剪刀,弄疼、甚至弄伤顾客。”林姨说,先用粗线去除表面杂毛,再用细线修容,清理干净。看似简陋的老手艺却蕴藏着独特的魅力!
据悉,完整的“开面”还包括剪齐额发和鬓角、修眉,甚至连眼皮上下、鼻梁边和后颈的细毛都要修净。“女人脸上的汗毛一般较为纤细,但也有人长得粗密,看上去很不雅观,如用剃刀刮掉后,三两天就会再长出来,而且还会慢慢加粗。用白线除毛的话,既干净,还能让肌肤变得更容易上妆、定妆。”林姨说。
难舍流传已久的手艺
问及林姨叫什么名字,她笑笑说:“叫我林姨好了,大家都知道的。”
忙完了手上的活,林姨拿出保温杯,喝一口淡淡的枸杞茶水,稍事休息。一口茶水入喉,老故事便娓娓道来。林姨说,她已经干了20多年,从当初一个“开面”几毛钱的收入,做到后来收费几块钱,再到现在收费十多块钱。风风雨雨20年,见证了这条街日新月异的变化。
说到高兴处,林姨特意为这门手艺作科普:“拔毛仔”也叫“开面”,是一种传统的脸部美容法。过去,只有在女子即将出嫁时,才能享受这样的美容待遇。
早在清末民初的漳州、潮汕地区,一般即将出嫁的女性都要“开面”。当时有这样一首打油诗:“四目相看,四脚相撞,我咬牙根,你面皮疼。”就是形容“开面”的过程。现如今,只有一些多年的老顾客会光顾林姨的生意,林姨也表示理解。“如今科技发达了,美容方式多了好多,来我这儿的都是老主顾,基本没有年轻的小靓妹来帮衬了。”“这么多年来,我之所以还继续做这一行,不是为了赚钱,只是因为放不下这种流传已久的手艺。”林姨说。
新闻推荐
横琴新区格朗山预铺1900米消防水带本报讯记者苏振华报道:位于横琴的格朗山有相对集中的扫墓、祭祖区,每年清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