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在珠海博物馆内参观了解浪白澳相关历史。
文/图:本报记者苑世敏
作为南海丝路重要贸易点之一,浪白澳始终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从珠海博物馆三楼第八展厅“海贸要道”展区展示的19幅标注浪白澳位置相关的历史地图可知——浪白澳的位置长期受到关注。为探索其中来龙去脉,记者采访了珠海博物馆考古部主任、研究馆员、国家考古领队资格拥有者郭雁冰。
浪白澳究竟在哪里?
据介绍,自明嘉靖以后,中外历史文献关于浪白澳的记载较多,其中较早的有明嘉靖二十七年(1548)《香山县志》,云“浪白”为地名;明嘉靖四十年《广东通志》云暹罗、占城等国夷船湾泊浪白、濠镜澳、十字门等海澳;明嘉靖四十一年《筹海图编》称浪白澳“乃番舶等候接济之所”。“但其准确地域范围目前仍难以界定。”郭雁冰说。
“文献中关于浪白澳位置的记载也只是泛指,或指香山澳之南,或十字门西南约九十里处,或三灶岛西边,或黄梁都之南,或在澳门西迤南九十里,黄梁都西南六十余里等等。但历史地图的标识可能具有直观性。虽然这一时期的地图缺乏精度,但在广东沿海岛屿众多的情况下,标注在地图上的地名应具有重要性,如《苍梧总督军门志》《粤大记》《虔台倭患》等将其与卫所、烽堠、巡司同绘于地图上,可见浪白澳位置的特殊性。从地图标识看,浪白澳可能指今天南水一带,但地域范围比今天南水广。清道光十八年终稿的《广东海防汇览》可证,称"浪白澳在澳门西迤南九十里,在黄梁都西南六十余里,鸡心洲当其南口……昔蕃舶薮也,今已淤浅,不能停泊"。鸡心洲至今仍在就是事实。”郭雁冰说。
浪白澳——葡人在东方的“临时居留地”和早期“互市之场”
郭雁冰表示,文献关于浪白澳的记载多是只言片语,让这个东方“临时居留地”增添了几分神秘色彩。据《澳门纪略》记载,浪白澳贸易始于明初,“外有岛,广百余里,是为浪白澳,明初诸番互市于此,嘉靖中始移濠镜”。
郭雁冰说:“据嘉靖黄佐《代巡抚通市舶疏》记载,"乞行福建、广东,令番舶之私自驻扎者,尽行逐去,其有朝贡表文者,许往广州洋澳去处,候官处置"。因此,"明初诸番互市于此"有可能,或是"私自驻扎",或是"候官处置"。因明政府不准夷船在广州久留,只能寄泊珠江口外洋澳等候季风返航,寄泊期间不排除开展贸易活动。《广东新语》云"本邑浪白澳,实为互市之场"。而葡人在浪白澳开展贸易从什么时候开始有多种说法,如1542年后佛郎机被允许在浪白澳进行贸易,1542年非法"占据"该岛,1555年贸易移于浪白澳,1557年由此转移于澳门等。葡人移出浪白澳的原因为"限隔海洋,水土甚恶,难于久驻"。”
关于浪白澳贸易管理问题,郭雁冰解析道,当时有“守澳官”管理。
明嘉靖庞尚鹏在《区画濠镜保安海隅疏》中有记载“往年俱泊浪白等澳,限隔海洋,水土甚恶,难于久驻,守澳官权令搭篷栖息,迨舶出洋即撤去之”。什么是“守澳官”?
郭雁冰介绍:“有学者认为明代提调、备倭、巡缉三衙署的官员统称"守澳官"或"澳官";也有认为是明朝在某些港口设立的一种职官,仅指"提调"一衙。实际上,提调是级别很低的武官,官阶九品。其职责为查验商船,向海道申报,令夷人上岸"搭篷栖息,迨舶出洋即撤去之"。”
他紧接着说道:“在军事方面,浪白澳有海道哨兵戍守。明代后期,为备倭需要,广东沿海加强了防备。浪白澳属广东沿海中路海防要点。嘉靖四十年在浪白澳招募水兵500名,配备大乌艚和海道随捕快马船各8艘,委派一员都指挥使进行管理。其哨兵船只仅次于潮州柘林澳,可见浪白澳位置的重要性。明嘉靖四十一年《筹海图编》云"按今设御之法,浪白、望峒二所各置战舰,慎固封守,而南头宜特设海道驻扎,居中调度,似有以扼岭南之咽喉矣"。清康熙初年成书的《天下郡国利病书》云"浪白澳、十字门、老万山、零丁洋有海道哨兵把截所四"。海道即海道副使。因浪白澳位于上下川岛至屯门的中途要区,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故为"海道哨兵把截"”。
浪白和南水的关系
南水与浪白的关系,据清道光七年《香山县志》记载:“明正统间(注:为明正德)佛啷叽夷泊居浪白之南水村,欲成澳埠,后为有司所逐。”
郭雁冰说:“查之前各版本《香山县志》,未见"南水村"这一名称相关记载。可能最迟在清道光七年时已有"南水村"名,并且是"浪白之南水村",说明浪白地域范围比南水广。民国时期《香山县乡土志》云"嘉庆五年,海寇至浪白……";其卷六统计宣统年间香山县户数时,云第八区第十六段南水三灶正户总数三四七六户。宣统年间使用的是"南水"地名,而嘉庆时使用的是"浪白",而非"南水",可证嘉庆时地名仍为"浪白"。从展览展示的地图看,道光时期《广东通志》《香山县志》《广东海防汇览》及同治年间的《广东图说》还标有"浪白"字样,可能道光、同治时"浪白""南水"两种地名同时使用。但至少在同治后"南水"地名广泛使用。据《香山县志续编》记载,"南水墟即浪白滘,向为盗薮,光绪四年立墟",即1878年立墟时完全使用"南水"地名。”
南水与李锦记蚝油之谜
“虽然李锦裳首创蚝油之说具有偶然性、传说性,但在南水墟熬制"李锦记蚝油"是事实,1888年"李锦记"招牌的诞生就是明证。因此,南水是"李锦记蚝油"的诞生地。”郭雁冰说。
随后,他介绍了“李锦记蚝油”及制作蚝油相关历史。
据记载,李锦记蚝油创始人李锦裳1868年生于新会七堡镇涌沥村,19岁时避难(被家乡富绅子弟欺负)经黄梁都(今天珠海斗门、金湾一带)来到南水墟谋生,后在村东开茶寮,为人家煮蚝,加工蚝豉出售。有一次李锦裳因忘记关炉火,锅底蚝汤熬成糊状,浓香鲜味扑鼻,味道极其鲜美,于是称之为“蚝油”。1888年,李锦裳请人给店铺写了一个“李锦记”招牌,即“此蚝油由李家经营锦记为号”。1902年,“李锦记”店铺因火灾迁往澳门,原料仍从南水墟进货,一直到1918年。
还有一种说法是,当年李锦裳在帮人蒸蚝时,有一天晚上没有处理蒸蚝器具,第二天早上发现锅内有一层啫喱状蚝汤,这就是蚝油。
郭雁冰介绍:“史料记载蚝较多,但首次有蚝油记载可能是在同治十二年(1873)重修、至光绪五年(1879)总纂而成的《香山县志》中,云"蚝油,煎蚝汁为油,味胜盐豉(《采访册》)",资料来自《采访册》,即民间采访到的。自道光七年至光绪五年共52年,蚝油可能诞生于这一时段,最晚于1879年,为民间所制成,但不是一人创造出来的,早于李锦裳熬制出蚝油的时间。”
专家点评
珠海博物馆考古部主任、研究馆员郭雁冰:
明初诸番互市于浪白澳;明永乐三年至宣德八年郑和七下西洋时,也大致从浪白澳附近经过;嘉靖年间,作为“番舶等候接济之所”的浪白澳一度成为葡人在东方的“临时居留地”。
浪白澳无疑是南海丝路上的重要节点。但因“守澳官权令搭篷栖息,迨舶出洋即撤去之”,故难以寻觅到浪白澳相关遗存,使浪白澳充满了神秘色彩,亟待进行文物考古和更深入的研究。
新闻推荐
黄杨河畔激情演唱现场。一位小观众为大家演唱。“我还是从前那个少年/没有一丝丝改变/时间只不过是考验/种在心中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