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9日,市交通运输局发布关于征求《珠海市现代有轨电车1号线首期项目处置重大行政决策(草案征求意见稿)》(下称《草案》)意见的公告。
有轨电车1号线继续保留还是拆除?5月30日前,有关单位和社会各界人士可通过电子邮件将意见发送至zhjtgdgdb@zhuhai.gov.cn,或通过信函方式将意见寄至珠海市香洲梅华西路62号珠海市交通运输局206室(邮编519003)。
□本报记者郑振华
多位政协委员人大代表建议早日拆除
《草案》主要包含决策背景、有轨电车1号线首期有关情况、决策方案等三大部分内容。
“决策背景”显示,有轨电车1号线首期自开通运营以来,由于供电技术缺陷、故障频发,线路客流量少、运营成本高,持续技术改造未达到安全、成熟、可靠、经济的要求,未能发挥轨道交通应承担的社会功能,且存在运营过程中雨水渗入第三轨地面供电模块导致漏电、短路冒烟等安全隐患。2021年2月市“两会”期间,多位市政协委员、人大代表建议市委、市政府放下包袱,勇于面对现实,敢于实事求是,早日拆除有轨电车1号线。根据市政府工作安排,由市交通运输局会同市轨道交通局负责开展有轨电车1号线首期项目处置工作重大行政决策的专家论证、公众参与等相关环节工作。
目前暂停运行
“有轨电车1号线首期有关情况”部分则详细列举了有轨电车1号线首期的基本情况、供电技术情况、安全方面情况、运营情况。
《草案》显示,有轨电车1号线首期于2013年9月正式开工,线路全长约8.89公里,全线共设车站14座、车辆基地1座。2017年6月开通试运营。2021年1月22日,有轨电车运营公司基于供电技术缺陷、安全隐患等因素和疫情防控需要,公告有轨电车1号线暂停运行。
地面供电技术存在缺陷
《草案》认为,有轨电车1号线首期存在的问题关键在于引进国外的第三轨地面供电技术存在缺陷。有轨电车1号线首期建设、调试时间长,使用引进国外的100%低地板有轨电动车采用磁吸式第三轨地面供电技术,可靠性差,安全隐患大。从建设至今,提供有轨电车技术的公司持续进行技术改造,其间较大的技术改造11次,但第三轨地面供电技术缺陷至今仍未克服,短路故障、渗水漏电等情况时有发生,且供电系统故障率呈曲线上升趋势。
《草案》指出,有轨电车1号线首期存在地面供电系统故障引发的运营事件占比大、地面交通事故频发、雨季时供电模块设备漏电等较大安全隐患。据有轨电车运营公司统计数据显示,运营期间,共发生安全事故19起,其中交通事故7起,占比37%,地面供电系统相关事故5起,占比26%;共发生局部中断行车30分钟以上营运事件77起,其中地面供电系统故障引发的营运事件58起,占比75%。
运营服务性差成本高
《草案》显示,有轨电车1号线首期运营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供电系统故障率高,供电系统故障率年均0.0775次/千列公里,高于行业标准(0.05次/千列公里);二是运营服务性差,因故导致中断行车运营事件77起,年均19起;三是运营成本高,自开通试运营至2020年底票款收入合计387万元,财政补贴拨款1.79亿元,每人次运输成本(含资产折旧)约67元。四是列车上线率低,首期配车12列,部分车辆长期缺件不能运营,目前能满足上线运营条件的车辆数为8列;五是车辆维保成本高,能满足上线运营条件8列均已达到架修年限,经市场询价整列车架修费用约360万元/列,8列电车架修总费用约2880万元。
两种方案利弊分析
“决策方案”就“拆除有轨电车1号线首期”“保留有轨电车1号线首期”两种方案的利弊进行了分析。《草案》认为,执行拆除方案可以从根本上消除安全隐患、切实降低安全风险。同时,新增和优化后的常规公交已替代原有轨电车客运功能。拆除有轨电车1号线首期后,可释放路面空间用于新增车道,最外侧直行车道设置为公交专用车道,有助于进一步完善公交专用道线网,提高常规公交分担率和出行效率。而保留虽然可为居民出行多提供一种公共交通出行方式选择,但是技术改造存在久拖不决的风险,且技术改造测算成本高。
新闻推荐
加快推进优质医疗资源提质扩容和均衡布局 为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保障
2021年4月20日,珠海市癌症防治中心挂牌,中心配备了先进的医疗设备。珠海市慢性病防治中心建设项目进展顺利。2020年11月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