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珠澳大桥
早在1983年,香港爱国人士胡应湘就提出了兴建大桥连接香港及珠海的构想。从2003年成立协调小组,启动港珠澳大桥前期研究,苏权科是第一批进入大桥前期协调小组办公室的骨干之一。他出任总工程师(后来成立港珠澳大桥管理局)至今,围绕港珠澳大桥奋斗了整整17年,今后仍要为用好大桥、管好大桥、推广大桥继续努力。
超级工程必须是超级质量
在惊涛骇浪前展现“钢筋铁骨”
“经过无数建设者年复一年的苦干、巧干,我们形成了港珠澳大桥专用技术标准体系。我希望把这个标准进一步完善,使以后的跨海工程,能形成中国桥隧工程的一个新标准。希望通过港珠澳大桥的建设,使中国的桥梁和建设标准能够走向世界。”与港珠澳大桥的缘分,几乎跨越了苏权科的大半生。
苏权科初任港珠澳大桥管理局总工程师时,又蓄了胡须,以明建桥之志。回忆起大桥建设中将一个个“不可能”变成“可能”,苏权科神情凝重。这是连接香港、澳门和广东的超级工程,三地的政治制度、管理体制、技术标准迥异。大桥必须执行统一的技术标准以同时满足三地规范,第一步就走得非常艰难。“早在动工前,我们做了多年论证,三地范围内选了13人建立团队进行前期论证。”
大桥建成至今,台风“玉兔”“韦帕”都曾影响珠海。面对台风带来的狂风巨浪,许多人不由得担心:深入伶仃洋的港珠澳大桥是否扛得住?苏权科对此胸有成竹:“没什么好怕的,我对大桥安全性有信心。”从2017年大桥主体工程全线贯通至今,大桥先后经历多次强台风考验,在惊涛骇浪前展现了“钢筋铁骨”。超级工程必须是超级质量,在水文条件极其复杂的外海作业,还要保证120年使用寿命,抵御8级地震、16级台风,在如此严苛的标准下,科技创新成了这个超级工程之魂。
开通7个月客流突破千万
正争取更多有利通行的措施落地
大桥建成通车是否就意味着大功告成?实际上,港珠澳大桥通车时,苏权科并没有把自己在建设过程中殚精竭虑“积蓄”下的胡须全部剃完。他说:“我的使命还没有完成,我们要继续把桥管好、用好,维护好这座国之重器。”为了提高大桥使用效率,相关部门争取更多有利通行的措施落地。“比如争取进一步放宽跨界通行政策,增强三地互信联动机制,尽力实现人车物能上桥、愿上桥。”
港珠澳大桥自开通后,迅速成为粤港澳大湾区互联互通的“黄金通道”。受大桥交通枢纽和知名景点的叠加影响,港珠澳大桥珠海口岸出入境客流呈现内地和港澳旅客大进大出的趋势。客流方面,开通7个月,单单大桥珠海口岸边检站验放出入境旅客就突破千万人次大关。货运方面,港珠澳大桥开通,经港珠澳大桥珠海公路口岸进出口货值突破百亿大关用时不到半年,增长态势十分明显。
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球,各国出入境通道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港珠澳大桥也不例外,但随着11月香港特区政府“回港易”计划实施,在内地工作或旅居的香港居民陆续通过港珠澳大桥回港。据了解,经港珠澳大桥珠海公路口岸返回香港的港籍旅客主要集中在珠海、中山、江门等粤西地区,“回港易”计划实施首日就有300多人经港珠澳大桥返回香港。
港珠澳大桥标准成免检通行证
迄今十余国将桥梁送往中国制造
桥上无人机盘旋,水下无人潜艇游弋,海面无人船穿梭,大桥几乎每个部位都在智能设备的24小时监控之下,一旦遭遇问题能第一时间使用智能化手段诊断修复……这是苏权科为记者勾画的大桥未来的管理场景。
在世界范围内,超长跨海大桥运营维护都是一个难题。苏权科介绍,数字化港珠澳大桥工程科研攻关已纳入交通强国战略实施项目。目前5G网络已实现全桥覆盖,一体化云平台服务项目已初步建成,感知及维养设备研发、资产管理系统、应急管理系统、系统平台集成等主线任务均在推进中。
苏权科还告诉记者:“以往我们建设单位接国外工程,业主都会选择用欧美标准而非中国标准,但现在港珠澳大桥的标准成了免检通行证。自港珠澳大桥问世后,美国、德国、挪威等十余个国家将跨海大桥在中国制造好后,再运回国内安装。”
在苏权科看来,港珠澳大桥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先导工程和试验田,在历时15年的规划建设中,创新共建共管模式,锻炼培养了一批专业人才,这些宝贵经验、创新技术对“一带一路”建设也有借鉴意义,将为中国从桥梁大国走向桥梁强国,作出应有贡献。
(来源:广州日报)
新闻推荐
满城粽叶飘香时 又是一年端午到 那些藏在街头村落里的“珠海粽”
斗门大濠冲村民与志愿者一起包红蓝叶粽。红蓝叶粽体现“粽艺”。又是一年端午时,再闻粽叶飘香日。在珠海街头巷尾飘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