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前集训争取比赛好成绩。
龙舟静泊,只等开赛。
为龙舟装上栩栩如生的龙头、龙尾。
梁丽平现场指导训练。
五月时节,黄杨河水,日渐丰盈。
2021年珠海市民健身运动会暨“华发又一城”杯斗门龙舟邀请赛,5月29日将在黄杨河上举行。届时,来自珠海、广州、深圳、顺德及澳门等粤港澳大湾区的45支龙舟队参赛,携手亲水,举桨齐发。从2004年第一届赛事开始,经过17年发展,斗门龙舟邀请赛作为斗门区体育节的一项重要内容,已经成为珠海市传统体育品牌项目之一,在粤港澳大湾区越来越有影响力。
原国家女子龙舟队队长的加盟、顺德乐从罗浮宫龙舟队等职业强队参与,让本届龙舟赛规格更高、竞争更强;公开组参赛队员提供7天内核酸检测阴性证明、入场观赛要提前预约……旨在保障本届斗门龙舟邀请赛安全顺利举办。赛事组委会提醒:入场观赛预约数量为15000人,提倡通过各直播平台、斗门区“智慧一公里”强国大屏等线上观看。
采写:本报记者张帆
摄影:本报记者张帆通讯员张练周黄琪
疫情防控
入场观赛需提前预约
赛事组委会联合公安、交警、建设局、海事处、保安公司、市红十字会救援队、蓝天救援中心等政府部门与相关单位,制订安全保卫总体方案、水上救援、安全监管方案,确保赛场水陆区域及运动员、观众的安全。
水陆安保。赛前这段时间,气象部门每天都会向赛事组委会发来气象简讯,随时关注气象变化。在赛事举行的当天,气象部门将派出工作人员现场办公,提前预测天气变化,如遇突发恶劣天气,将会立刻叫停比赛,按照预案让运动员、观众有序离场;海事部门对黄杨河赛道上下游进行封航,封航期间,机动船不允许通行;对西堤路部分路段进行交通管制,分区域安排200多名安保人员维持秩序;斗门区武装部50名民兵组成防洪抢险应急分队,安排6艘冲锋舟水上待命;斗门区卫健局及区急救中心、疾控中心、珠海市红十字会专业应急救援大队水上救生中队、斗门区蓝天救援中心等,做好医疗后勤等保障工作。
核酸检测。按照要求,公开组参赛队员要提供7天内核酸检测阴性证明,同时还要提供行程码。如果珠海组参赛队伍中,有参赛队员14天内离开了珠海,同样需提供7天内核酸检测阴性证明。
预约入场。为切实做好疫情防控和创造良好的观赛环境及秩序,入场观赛需通过“今日斗门”官方微信公号提前预约,凭票(入场预约码)进场。预约时间:5月25日下午2时至5月29日零时。预约名额共计15000人(西堤观赛区12000人、东堤观赛区3000人)。
预约步骤如下:进入“今日斗门”微信公众号菜单,选择“聚焦民生”,打开“斗门龙舟赛预约”进入小程序;在小程序内,选择“黄杨河西堤观赛区”或“黄杨河东堤观赛区”,点击“预约”进行免费预约;按要求填写真实姓名、联系电话、身份证,选择预约数量(每个微信ID只能选择一个观赛区且预约一次,预约名额最多为5人);预约完成后,可在“我的”查看到门票(即入场预约码)。
为展现精彩赛事和斗门风采,赛事组委会将进行多平台直播。更特别的是,覆盖斗门区的“智慧一公里”项目将发挥大作用,遍布全区逾百个村居的“强国大屏”将全程直播。再远的村居,足不出户,同样可以感受龙舟赛的精彩。
粤港澳大湾区24支队伍获邀参赛
本届斗门龙舟邀请赛,由斗门区人民政府主办;珠海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指导,斗门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承办。
赛事设公开组、珠海组标准龙舟600米直道竞速。其中,公开组包括粤港澳大湾区24支队伍获邀参加。珠海组方面,市内各行政事业单位、企业、高等院校、社会团体、驻珠海单位、斗门区镇街及村居共21支龙舟队参赛。“之前报名时很火爆,公开组方面就有70多支龙舟队报名。”斗门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有关负责人表示,考虑到疫情防控、黄杨河的水文状况、航道容量以及赛事的承载力等因素,主办方最后“忍痛割爱”,从报名的70多支队伍中挑选出24支队伍。
除了精彩的龙舟赛,还可体验传统民俗。主要包括传统彩龙展演、《少年功夫》武术、《斗门傈僳然》乐队演唱、《盛世欢歌》龙鼓舞,以及斗门传统文化创意集市等。
记者采访获悉,本届斗门龙舟邀请赛公开组和珠海组均录取奖励前10名,颁发奖杯、奖金和奖品。尽管奖金数额不高,为何却引来这么多龙舟队争相报名、积极参与?
斗门区是岭南水乡,河涌纵横交错,龙舟文化起源较早、底蕴深厚。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乡村兴起龙舟赛热潮,当时的斗门龙舟队曾风靡粤港澳,战绩辉煌。从2004年5月第一届赛事开始,经过17年发展,斗门龙舟邀请赛已经成为珠海市传统体育品牌项目之一,在粤港澳大湾区越来越有影响力。
斗门龙舟邀请赛,是一场颇具水乡特色的举桨齐发、粤港澳大湾区传统文化的“亲水”盛宴,一河一桨一舟,河水满载情义深。
包含斗门龙舟邀请赛在内的斗门区体育节,与文化节、旅游节和美食节构成了斗门区四大品牌活动,融民间艺术、民俗展演、比赛竞技、民俗婚庆、非遗展示等为一体,不断丰富、完善活动内容,不断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
斗门区委书记周海金表示,斗门区是传统文化大区,四大品牌活动展示斗门特有的文化概念和元素,将会吸引越来越多的珠三角和全国游客来斗门体验山水、感悟岭南文化、品享美食,文化得到了更好地传承,群众公共文化服务的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得到加强。
顺德乐从罗浮宫龙舟队来啦
在24支公开组的龙舟队中,强队如林,不可小觑。顺德乐从罗浮宫龙舟队就是其中之一。
“我们刚刚参加完中国龙舟公开赛·四川遂宁站,包揽了全部4个比赛项目的金牌。”罗浮宫队教练冯国敬在电话采访中表示。
5月22日-23日,2021中国龙舟公开赛·四川遂宁站挥桨开赛,这是中国龙舟公开赛在2021年的首站赛事,以“中流击水,百年龙腾”为主题,共28支队伍、600名龙舟健儿参赛。经过激烈角逐,罗浮宫队摘得甲A组200米、500米直道赛、3000米绕标赛三项冠军及团体总分第一名。
“计划5月28日晚上入住斗门,第二天参加斗门龙舟邀请赛。”冯国敬介绍,队员皆为参加中国龙舟公开赛·四川遂宁站的原班人马,争取在比赛中取得好成绩。
据介绍,罗浮宫队成立于2011年9月,是一支全职业化的新锐队伍。曾参加中国龙舟公开赛、中华龙舟大赛和国际龙舟赛事,取得了辉煌的成绩,扬名国内外。其骄人的战绩包括:勇夺中华龙舟大赛五连冠,蝉联国家级龙舟赛事十连冠,勇夺国家级和国际级龙舟赛事项目冠军360个;十三次代表国家参加国际龙舟赛事,勇夺34个赛事项目金牌,创造中国龙舟队参加亚洲龙舟锦标赛和世界龙舟锦标赛历史最好成绩,创造了中国男子龙舟队参加亚洲运动会历史最好成绩和金牌零的突破,为推动中国龙舟事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罗浮宫队的参与,极大地提升了斗门龙舟邀请赛的整体规格和水平,再一次擦亮斗门龙舟邀请赛的品牌,是一件一举多得的好事。”斗门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有关负责人说。
鹤山十二少龙舟俱乐部也是一支强队,多次参加斗门龙舟邀请赛并取得不菲战绩:2018年和2019年连续两年,斩获斗门龙舟邀请赛公开组第一名。
据悉,鹤山十二少龙舟俱乐部2012年6月成立。组建这支“闲时散练船、赛前大集训”的龙舟队伍,主要是传承当地200多年传统龙舟文化以及提高龙舟竞技水平,以“以龙会友,技术交流”为宗旨,积极参与各种赛事增长知识积累经验,让本地传统龙舟文化与时俱进。
有责任把龙舟精神传承下去
5月16日以来,在白蕉镇的一处河涌里,每天都能看到白蕉奥园丽水湾龙舟队挥汗训练的身影。伴随着铿锵有力的呐喊声,队员们统一节奏奋力划桨,细长的龙舟在水面上劈出了一道道浪花。
白蕉奥园丽水湾龙舟队获上一届斗门龙舟邀请赛珠海组冠军,是本地一支老牌劲旅。今年除了有不少元老级别的队员以外,还吸纳了7名年轻的新队员,平均年龄为21岁,其中最小的年龄为17岁。“刚开始训训练的时候很不习惯,跟着老队员一步步学习,苦点累点不怕。”25岁的“新手”黄汉华说。
“咚,咚,咚……”白藤湖里传来阵阵擂鼓声,这是井岸镇龙舟队正在积极备战。队员们跟随鼓点奋力划桨,动作整齐划一,龙舟似箭,掠过水面。据介绍,井岸镇龙舟队获得上届龙舟邀请赛珠海组第四名。今年,队伍吸收不少新鲜“血液”,并提前进行集结训练,定下了闯入前三的目标。教练陈加平介绍,要想划得快划得好,并不仅仅靠手臂力量,所以队员在接受基础训练的同时,还必须接受体能训练,每天至少完成五六公里的跑步任务,提高体能和力量。
擂鼓、划桨、挥汗……清而深的河水从狭长的龙舟底部荡漾开来,伴随着一声声呐喊,队员们不断调整划水速率。在莲洲镇西滘涌,莲洲利洋龙舟队无惧烈日,抓紧时间训练。领队冯华新介绍,今年队员“大换血”,近6成都是新队员,平均年龄从原来的40岁降至30岁,大多处于赛龙舟的黄金年龄,“每天7时就下水,训练时间长达8个小时,新队员们已逐渐掌握要领,团队间配合默契十足。”来自粉洲村的吴国祥是队里的新队员,今年34岁的他自告奋勇报名参加比赛,在训练时充分展现了农村小伙的顽强毅力。“训练很累,但是内心是充实的,感觉自己有责任把龙舟精神传承下去。”吴国祥笑言。
前国家女子龙舟队队长当教练
为能够蝉联珠海组冠军,白蕉奥园丽水湾龙舟队打出了一张新“王牌”:白蕉籍体育名将、前国家女子龙舟队队长梁丽平获邀担任教练。
这位拥有1米78个子的“前国手”是土生土长的白蕉人,2010年从皮划艇转型投身龙舟运动,曾助力国家女子龙舟队在广州亚运会、亚洲龙舟锦标赛、龙舟世界杯、世界龙舟锦标赛等重大赛事上,夺取多项冠军。作为斗门区培养出来的优秀运动员之一,梁丽平一心想为家乡的体育事业尤其龙舟事业贡献力量。
“考虑到队员们都不是专业的运动员,所以在训练时间上做了适当的调整,每天训练时长为半天,时间是下午3时到6时。”梁丽平介绍,龙舟运动是一个考验体能和团队协作的项目,初步训练内容以队员的能力恢复、体能储备、技术磨合以及队员的心态调整等为主。“希望通过自己的能力和专业,将白蕉镇的这支龙舟队进一步擦亮,就像"白蕉海鲈"一样,让全国人民都知道白蕉镇也有一支非常优秀的龙舟队伍。”梁丽平说。
新闻推荐
全市共有98个内涝点,85个已完成整治、余下13个今年年底前完成 基本实现“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
昨天,一场久违的雨为珠海带来些许清凉。不过,也有市民好奇,已经进入汛期的珠海,内涝点整治进展如何?昨天,记者从市水务局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