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造后的金湾区木头冲村风景美如画,游人如织。南方日报记者关铭荣摄
行走在红旗镇三板村内,放眼望去,一间间别致的小房子矗立在鱼塘边,这是经过全新改造的看护房,用于放置养殖生产的饲料和发电机等的场所。过去由沥青布、石棉瓦搭建成的简易窝棚,变成了如今色彩明亮、干净整洁的“风情小屋”。
这样的整治改造既消除了安全隐患,也提升了美观程度,受到了村民的欢迎。近年来,越来越多像鱼塘边看护房这样的小变化,正通过乡村振兴相关举措的实施,不断在金湾区展现出来,为这幅岭南水乡特色的生态宜居美丽乡村画卷的描绘,勾勒出一笔笔细节。
根据部署,金湾区还将继续立足区域实际,坚持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和组织振兴,全力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
●南方日报记者董谦君
环境提升告别“脏乱差”迎来“美如画”
花间升起轻雾,行走在蜿蜒的“鹤道”上向下看,错落有致的园林植被宛如披上一层薄纱。不远处的村居民宅,有的保留了富有年代感的骑楼样式,有的外墙上绘上了壁画。置身其间,青砖灰瓦映衬蓝天白云,一步一景,如人在画中游。
作为一条自然村,坐落在金湾区三灶镇中心村的木头冲村仅有90户村民。有村民感叹,小村庄变身乡村旅游的网红打卡点后,“春节期间一天时间就卖出了6000块钱的烤香肠,游客规模堪比两年一次的珠海航展”。
从名不见经传的小渔村,到乡村游热门景点,得益于2019年金湾区乡村振兴示范村的打造。该区相继投入4000多万元,在木头冲村启动民居外立面提升改造、村前广场改造、村内巷道改造等项目;2020年,又投入资金6000多万元打造鹤道花海项目。
木头冲村的提升,走的是“小而美”“小而精”的路线,而对于居民更多、规模更大的村子来说,环境提升的任务显然更重,难度也更高。
村内违章建筑物占道堵路,危破房屋、废弃猪牛栏无人打理,一片破败杂乱景象,河道沿线全是鸡棚、鸭棚、瓜菜棚……如今,这样的画面已成为沙脊村民脑海中封存的记忆,在眼前取而代之的是整齐的民居、清澈的河道、宽敞的沥青道路。
这一结果得来绝非轻易。与周边其他村的情况类似,沙脊村的杂乱景象大多由于村民私自违规搭建,图方便已经成了习惯。党员发挥带头作用,在干群的合力之下,沙脊村仅用3个月时间就完成了对一河两岸区域的彻底清拆。
如今,原本“飞檐走壁”在空中穿行的电线被深埋地下,藏污纳垢的河岸变得清澈起来。看着家园变美,群众的积极性和参与度也提高了,有的捐款捐物,有的让地修路,有的自觉维护房前屋后的环境“见缝插绿”,成为了美丽乡村的生动点缀。
统计显示,2018—2020年区级财政共投入乡村振兴资金约4亿元,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任务圆满完成。在基础设施的提档升级方面,“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厕所革命”“农村污水处理”等工作的推进,也改变了农村长期以来存在的脏乱差面貌。
仅2020年,金湾就投入1200多万元,建立“村收集、镇集中、区转运、市处理”的垃圾收运体系,保洁覆盖面、生活垃圾收运率、无害化处理率达到“三个100%”。截至目前自然村累计建成农村公厕88座(含附属公厕),全区无害化卫生户厕普及率均达100%。
富民兴村种养并进、农旅融合一体发展
木头冲村的崛起,赶上了乡村旅游的热潮,也为村民带来实实在在的增收。不断推动一、三产业融合发展,正成为金湾区乡村振兴的重要方向。
事实上,与农业相关的旅游资源开发,金湾早已有了基础。三板村“金湾水乡田园生态休闲游”入选首批“广东省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名单。目前,金湾区正以海泉湾、台创园为核心,串联绿手指、紫薇花基地、惠民合作社等,打造集休闲观光、水果采摘、家庭娱乐为一体的“海洋温泉乡村生态游”精品路线。
在高栏港经济区特色水果园艺作物产业园,每天都会有大巴车从中山、江门将游客接到这里,进行采摘游乐体验,高峰期每天有数百人。“这里出产的水果香味浓、甜度高,一年四季不间断地有产品处于成熟采摘期,非常适合家庭聚会出游。”该产业园相关负责人介绍。
据了解,目前高栏港经济区特色水果园艺作物产业园总面积已经达到1.8万亩,形成“一园引领驱动、打造两条农业休闲观光采摘路线,多基地示范、整体协同发展”的发展格局。目前,该园区入驻农业企业40多家,产业园范围内现有农民3500人,采用“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等产业化经营模式,把农户纳入产业经营中,为种植农户提供种苗、技术和产品销售等全过程的指导和服务。
目前,产业园总产值为3.19亿元,到2022年,产业园将辐射带动周边农民3000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0%以上,总产值将超过7.4亿元。
除了种植业,水产养殖产业在金湾也迎来新的发展机遇,种养并进正成为金湾区农业产业的新态势。
经过十余年开拓发展,金湾黄立鱼养殖面积现已突破1.5万亩、年产值超6亿元,其养殖技术与产业规模处于全国领先地位,成为全国最大的黄立鱼连片标准化养殖基地,占全国产量的近两成。
2019年,金湾区黄立鱼现代农业产业园获批成立,这一产业园项目也被推选为2020年金湾区十大民生实事之一。按照计划,金湾区将在今年有序推进产业园6个方面20个子项目建设工作。
该园区将通过打造“生产+加工+科技+营销(品牌)”的全产业链,并通过“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经营模式,建立产业科技联盟。目前已带动976户农户发展养殖黄立鱼,3000多名农村闲余劳动力通过育苗、养殖、运输、销售等产业经营实现就地就近就业创业,并把产品销往珠三角、香港、澳门及福建、广西等地,有效实现农户增收致富。
乡村治理摒弃“等靠要”思想激发内生动力
要让乡村有活力,必须激发起其内生动力,变被动为主动,这需要坚持农民的主体地位,引导其积极参与到乡村振兴的事业中来。
为充实乡村振兴建设人才队伍,金湾区把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作为基本要求,加强“三农”工作干部队伍培养、配备、管理和使用,优先考虑“三农”干部配备,对在乡村振兴工作中表现优秀、实绩突出的干部提拔使用,充实到镇党政班子和重要区直职能部门。
这一做法无疑提升了对农村的治理能力,也让党组织的领导地位得到加强。不仅如此,金湾区还全面推进基层党组织“头雁”工程,提高“交叉任职”比例,依法依规通过选举程序,实现全区村党组织书记、村委会主任与村集体经济组织负责人三个“一肩挑”。“归雁”工程的推进落实,则为乡村人才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通过广泛发动村内致富带头人、创业青年等回乡,投身农村发展大潮。
有了带头人,调动村民的积极性就有了有利条件。同时,金湾区也把健全农民参与引导机制作为工作目标,依托有效举措有针对性地破除农民“等靠要”思想,激发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村民自己动手建设美丽家园的意识和能力。
如通过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出台《金湾区农民农技培训奖励办法》,激励农民就业创业等,自2018年以来,全区共培育新型职业农民(高素质农民)484人,遴选农技推广指导员7名、示范主体36户,带动300多户农户实现了增产增收。目前全区共有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9家,农民合作社48家,并涌现出一批如绿手指、乐诗农业等“明星农场”和企业,积极培育家庭农场(农庄),发展精细农业,培养精勤农民。
优化构建乡村治理新体系,农村人才的归属感得以提升,在这一过程中也有利于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目前金湾已经整合党建、居家养老等资源,打造综合性党群服务中心33个,打造“1+1+N”(党建+法治+民政、教育、卫健、文体、残联等)区域整合型综合平台,配建相应公共服务设施,实现“一站式”服务。
目前,金湾区已建成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2个、省级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21个,三板村入选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接下来,金湾区也将加快推进第二批社区协商试点工作,设立议事厅,探索形式多样的协商模式,不断提升农村治理能力。
新闻推荐
比第一针接种积极性高很多 金湾区有序开展第二针剂新冠疫苗接种工作
市民前往金湾接种点有序进行接种。为建立全人群免疫屏障,确保疫苗全程接种不中断,连日来,金湾区从人员组织、疫苗接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