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城市职业学院机电工程系学生在上课。 本组图片均为本报采集
惠州市技师学院工业机器人专业老师参观2015年中国(上海)机器人博览会。
随着我国制造行业的不断转型,制造业皇冠顶端的“明珠”——— 机器人市场也在不断扩充。在珠三角地区,越来越多的企业使用机器人来代替生产流水线作业的操作工人。一时间,机器人技术人才成为很多企业的热门需求。学校是人才输出的重要机构,记者日前走访惠州市多家职校了解到,为顺应区域产业发展需求,不少职校纷纷开设工业机器人专业,培养对口人才。
培养应用型人才,满足企业和社会需求
“当前中国在制造业方面提出2025规划,经济社会发展也进入了工业4.0时代。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培养相关的技术技能人才势在必行。”惠州城市职业学院党委书记、院长邓庆宁认为,职业院校有这样一种使命,那就是培养应用型人才,从而促进区域经济发展,适应社会需求。
惠州市博赛技工学校校长杨成国持同样的态度。他认为,机器人是工业发展的潮流和方向。许多企业都需要这方面的人才,工业机器人市场发展前景可观。
打造工科专业群,实现专业间融合
记者在采访过程中发现,虽然惠州市许多学校都开设了工业机器人专业,但在具体的教学方面,却存在差异化。例如惠州城市职业学院,通过工科专业群打造的方式来发展该校的工业机器人专业。邓庆宁向记者介绍,该校将机电数控、工业机器人、新能源汽车技术等专业合起来,共同打造工科专业群。这其中还包括该校与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大学联合开发APP技术的移动通讯开发相关专业,以及该校计划明年开设的无人机技术专业,课程方面则主要涉及3D打印课程等。
为何以打造工科专业群的方式来发展工业机器人专业?“相关联的专业之间都是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我们希望模糊各专业边界,实现专业间的融合,从而提升其市场适应性。”邓庆宁如是解释。
开展校企合作,将理论运用于实践
既然培养出来的专业人才,大多都要往企业输送,那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就显得比较可取了。杨成国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惠州市博赛技工学校在2015年上半年便开设了机械装配及其自动化专业 (工业机器人),以机械手代替人工操作,实现自动化生产,迎合市场需求。
“我们挑选了20名学生去合作企业——— 澳德电子有限公司进行工业机器人的专项培训,由该公司的工程师给学生上3个月的课程,学生培训结束后去企业实习。”杨成国告诉记者,开展校企合作也是为了让学生将学习的基本原理运用到实操产品当中去。
惠州市技师学院2008年就开设了数控机床维修专业 (机电一体化),受惠州市产业转移升级的影响,该校一直在琢磨着如何将数控机床维修专业进行升级改造。2015年9月,该校开设了工业机器人专业,成功实现了专业的升级改造。惠州市技师学院制造工程系主任丘建雄告诉记者,第一年,学生主要是进行基础性的学习,进行电工上岗操作等。“学校一直很注重校企合作,我们专门聘请了企业的工程师到学校来讲课,上课的内容都是结合企业真实案例。同时,我们的老师也去企业锻炼,体验一线生产。”丘建雄说,该校通过“教学工厂”的模式来进行人才培养,学生一学期一半的时间都在“教学工厂”实操车间上课。
作为惠州市机器人行业协会副会长单位,惠州市技师学院一直很关注工业机器人专业发展。丘建雄向记者透露,今年10月,惠州市机器人职业技能大赛将在该校举行,目前正在积极筹备阶段,届时将会包含机器人设备装配、维护以及编程等内容。
储备专业教师,实现产教高度融合
据了解,惠州工程技术学校也将在今年开设机器人专业,计划在机电技术应用(工业机器人方向)和电气运行与控制(电气自动化方向)方面各招一个班。目前,该校在设备和师资方面均已做好准备。“我们建立了5个机器人工作站,可以实现教学、实训和仿真应用。”该校相关负责人表示,在准备开设的两个专业中,学校储备了10多名专业教师。此外,该校将投资建成两条电子产品智能生产线及一条通用先进生产制造生产线,深入开展校企合作,实现产教高度融合,进一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本报记者陈可可
新闻推荐
宋人爱好饮茶,街上的茶坊很多。本报采集陈寅恪先生曾说:“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宋朝人过着“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