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第十一次党代会报告提出,始终把创新驱动作为核心战略和总抓手,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促进创新要素高端聚集、高度聚集、高速聚集,打造更具创新特质的智造高地。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必须围绕建设绿色化现代山水城市目标,切实把创新落到产业落到发展上。
加快创新平台建设。充分发挥“六区联动、政策叠加”优势,加快珠三角(惠州)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潼湖生态智慧区、中韩(惠州)产业园建设,进一步增强仲恺高新区、大亚湾经济技术开发区科技创新能力和经济创造能力,巩固提升环大亚湾新区一体化发展水平,提高创新要素、创新产业集聚度。加强统筹整合、突出协同创新、注重开放共享,加快完善“三大圈层”科技服务体系,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带动全市科技创新和产业转型升级。
抓好创新成果转化。创新驱动发展,根本任务是把科技成果转化为先进生产力。要发挥惠州市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强的优势,以产业发展牵引科技创新、以科技创新支撑产业发展,形成 “研”“用”结合、以“用”促“研”的良性循环。抢抓广东建设科技产业创新中心机遇,完善科技成果产业化激励政策,大力实施“海绵行动”,吸纳深圳等先进地区创新成果外溢,聚集更多科技创新成果来惠孵化转化,打造珠三角创新成果产业化高地。
完善创新产业体系。突出重点行业和行业领军企业创新,推进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建设与发展,着力解决产业发展所面临的核心共性问题和重大前沿问题,大力发展先进产业增量,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存量。继续壮大电子信息、石油化工两大支柱产业,着力培育汽车与装备制造、清洁能源等新的支柱产业,加快发展生物医药、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休闲旅游、现代物流、现代金融、文化创意、健康养生等现代服务业,加快服装制鞋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进一步完善“2+2+N”产业体系。
强化创新人才支撑。把人才作为支撑发展的第一资源,深入实施“人才双高计划”和“人才双十行动”,引进培养一大批创新团队和领军人才。加快“大学小镇”规划建设,支持惠州学院向应用技术性大学转型,推进华南理工大学惠州校区建设,引进一批高水平高校研究院,不断完善“2+10+N”高等教育体系。加快推进“两所两装置”、思科潼湖科学城、比利时微电子研究中心等引领型重大项目、研发机构建设,大幅提升惠州市原始创新能力,增加源头创新供给。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魏怡兰)日前,区管委会副主任、经济发展局局长扈伟率经济发展局科长以上干部,先后前往旭硝子显示玻璃(深圳)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