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远市广清农业众创空间有限公司、清远市寻乡记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罗光华。从大学老师到创业新人,从毫无经验到投资经营6个园区,从卖产品到做平台……创业七年以来,寻乡记公司董事长罗光华正沿着自己的规划一步步向前走着。
“希望通过互联网打造新型的农业产业生态,改变过去在农业电商只存在于销售环节的状态,把生产、流通、消费的全流程链接起来,让城里的消费者和农村的生产者都找到自己想要的东西。”罗光华擅长互联网技术,他给公司取名“寻乡记”,期望通过互联网平台,带给大家高品质的农产品食材及生态旅游服务。
“创业是没有回头路的”
3月26日,罗光华在广清农业众创空间展示中心忙碌着。他始终在思索着,如何让整个空间的布局更加完善,更有味道。
罗光华已经走下讲台七年,但寻乡记投资经营的园区培训的各类电商人才近万人次。曾经在大学课堂上向学生讲解计算机知识的他,如今正以另一种方式,通过互联网面向更广泛的人群。
2012年,罗光华决定去深圳创业。他利用自己的计算机特长,与几位伙伴搞软件开发。当他把目光转向互联网+农业的方向时,想到拥有丰富农业资源的清远,于是他回到了清远。
“当时就把清远当作了"主战场"。”2013年,罗光华尝试着以电商的方式销售农产品。然而,当时清远的电商产业尚未正式起步。“整个清远一家正式的电商企业都没有,和农户谈合作的时候,多数都表示听不懂,很是怀疑。”到了第二年,仅有两家农产品与罗光华达成了合作,卖的分别是腊味和香瓜。
“创业是没有回头路的。”在艰难地起步中,罗光华深刻感受到了人才缺乏和势单力薄的困境。于是,他想了想,决定自己培训人才。
当过老师的底子和前期充足的准备,他很快办起了电商人才培训班。而这也引起了有关政府部门的关注,提出向他购买相关服务。一年后,他培训出来的电商人才大约有300人,而在这期间,原本清新区一家电商企业也没有,新成立的26家电商企业和上百家网店,全部来自他的学员。
走出了第一步,大家凑在一起也商量开了。“电商行业的规则瞬息万变,经营方向也随时会变。当时大家感觉对行业信息并不灵通,希望找个地方一起办公,能够互通信息、加强交流。”于是,这成了罗光华创办电商产业园的原生动力。
罗光华是个行动派。很快,他在一个6000多平方的闲置物业中,办起了清远第一个电商产业园———清远市农村电商产业园。“条件很简陋,但氛围逐渐起来了。”从初期20多个小伙伴一起打拼,到开园时集聚了一百多家企业进驻。
有了第一家园区的成功经验,罗光华逐步把业务扩展到清城、英德、佛冈、阳山等地,如今已投资建成了清远市农村电子商务产业园、寻乡记创新谷、广清农业众创空间等6个电子商务产业园和冷链农产品物流基地,实体运营建筑面积达到16万平方米。
打造生产者与消费者的全链条服务渠道
罗光华在园区运营中摸索出经验后,他开始思索企业发展的新方向。
“寻乡记”是罗光华在2015年注册的商标,寓意为寻找乡村优质的食材和生态旅游资源。
“一开始没想着要做自己的品牌。后来发现,光是销售农产品的话,卖好了,人家不需要你了,卖得不好,更加不合作了。”经过短暂的摸索,他把“寻乡记”定位为渠道品牌,以电子商务平台为核心,为消费者提供高品质农产品食材及生态旅游服务,同时农户提供金融、农资以及培训服务。目前,寻乡记公司自主开发了“寻乡记超市”和“寻乡记农场”电子商务平台,吸引农户、合作社和农业企业到平台发布农产品和旅游产品,借助平台的位置定位、短视频、图片等功能帮助农场主呈现农产品的“土”和“特”。2018年,公司交易额达到4.7亿元,累计培训各类电商人才近10000人次,引导扶持近2000多人进入农村电子商务行业创业就业,基本形成了农业发展体系。
“走到今天,算是"抗战"成功了。”罗光华并未松一口气,他眼前还有更多要做的事情。
“在过去,农民有啥卖啥,遇到销售瓶颈才发现,农户的种植和消费者的需求并不匹配。而且农产品的品质、数量都难以保证。”罗光华认为,可以从消费思维去引导生产。他正在筹备推广的广清农业众创空间,是广州和清远两地政府共建的以农业为主题的众创空间,旨在通过打造区域现代农业产业链,助力清远农业提质增效。
“希望通过寻乡记和广清农业众创空间,为城市消费者和农村生产者打通更多的渠道,为他们做好背后的供应链和服务体系。”罗光华期待着,有一天能够帮到更多的农民,推动解决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遇到的问题。
采写:清远日报记者许甜实习生吴基劲
摄影:清远日报记者李思靖
本版统筹:清远日报记者朱文华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袁辉孙某为城镇居民,卢某为该镇某村村民。双方于2010年年6月签订《房屋买卖协议书》,约定卢某将其名下位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