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中央召开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提出“分片负责、对口支援、定期轮换”的援藏方针和“长期支援、自行轮换”的干部援助方式,自此开启了中央与全国各兄弟省市长期对口支援,帮助西藏发展的历程。2015年和2016年,医疗人才和教育人才“组团式”援藏工作也先后开展,援藏机制不断完善。
20多年间,对口援藏工作在内地与雪域高原间架起了一道无形的桥梁,促进了西藏的发展,也拉近了心与心的距离。
“生命禁区”里的精神丰碑
西藏地处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高寒缺氧的自然条件,让这里许多地方被称作“生命禁区”。
自1995年第一批援藏干部入藏至今,已先后有8批次约8000名干部人才进藏工作。在生命的禁区中,他们用对高原的热爱和对事业的赤诚,树立了一座座高原精神的丰碑。
初春的阿里地区噶尔县还是一片白雪皑皑,有一个名字未曾被当地群众忘记——陕西省第六批援藏干部、时任噶尔县委书记张宇。
8年前,也是在同样的时节,噶尔县遭遇了一场雪灾,当时正在内地休假的张宇得知消息后,一刻不停赶回了高原。4300多米的海拔,零下20多摄氏度的天气里,张宇挨家挨户排查,脸冻得煞白,排查过后输了3天液才缓过来。
就是这样一位为了群众而忘我工作的援藏干部,2012年8月倒在了工作岗位上。去世当天,他本来要去参加县生态产业园区规划评审会,为戈壁荒滩里找到一条增收之路……
“宁叫身体透支,不让使命欠账”,张宇并非援藏干部中的个例。以第七批援藏干部为例,1513人(含中途轮换人员)中曾有421人(次)患过肺水肿、脑水肿等高原性疾病,63人因公受伤。
“西藏对我的影响是一辈子的,我希望奉献自己的青春给西藏,为建设祖国边疆贡献更多力量。”这是许多援藏干部的心声。
真抓实干中的实在成效
林芝市墨脱县坐落在喜马拉雅山脉深处,是全国最后一个通公路的县。2013年县城通公路后,一部分乡镇的道路还是时通时断。
即便如此,广东省援藏工作组从2016年7月到达墨脱县后的第二天,便踏上了进村入户的路。全县8个乡(镇)46个行政村,他们计划三年走遍三次,在每个村至少住上一天,其中还包括17个不通公路的村。
“工作组实施每一个项目,都要反复调研、论证,注重科学规划和长远效益。”县政协副主席扎西措姆说。目前,援藏工作组已打造了28个“造血型”产业项目,茶、旅、果、菜、药等产业落地开花。
据统计,1995年至今,对口援藏工作累计已投入460多亿元建成1万余个重点援藏工程,并确保项目、资金向基层和向民生领域倾斜,约80%的资金用于改善农牧区生产生活条件。
民族交流中的动人真情
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开展三年来,“汉族大夫好门巴(藏语意为医生)”的名声已在藏族患者群众间口口相传。手术室外迎候的哈达、锦旗,以及藏族患者声声恳切的“托其切(藏语意为谢谢)”,成了援藏医生们奉献高原医疗事业的动力。
“不能辜负藏族同胞的信任。”辽宁省组团式援藏医生班允超说。
在中国海拔最高的地级市医院——那曲市人民医院工作时,班允超曾在16天内熬过6个通宵,做了10台手术。手术台上,患者吸着氧,班允超自己也必须吸氧才能完成工作。
“跟着班老师,我学到了医术,更学到了医者的责任和担当,以及对生命的尊重。”那曲市人民医院医生朗觉说。
广东省援藏干部喻晓坤则忘不了山路上藏族群众的身影。在走访墨脱县加热萨乡一个偏远村时,村民赶了一个小时的路来迎接他们,临别时送了一程又一程。
“群众把我们当自己人,我们也把西藏当成了自己的家。”喻晓坤说。
2019年夏,第八批援藏干部即将到期离任,建设高原的队伍中又将迎来新鲜血液。人员在变,但以实际行动建功高原、建设西藏的精神,却在一代又一代援藏干部的传承中未曾改变。
“援藏干部来到西藏,架起了与内地沟通的桥梁,与西藏干部群众一起共同建起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住建部第七、第八批援藏干部刘新锋说。
(据新华社拉萨3月29日电)
新闻推荐
海南省近期提出鼓励存量商品住宅用地转型利用和处置盘活、解决招商引资项目配套商品住宅用地遗留问题的具体政策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