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商报/读创讯】(记者 陈燕青)央行、外管局日前宣布,为进一步完善全口径跨境融资宏观审慎管理,引导金融机构市场化调节外汇资产负债结构,决定将金融机构的跨境融资宏观审慎调节参数从1.25下调至1。央行称,金融机构应树立“风险中性”理念,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业内普遍认为,下调跨境融资宏观审慎调节参数,与防控外债风险有关。财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伍超明对记者表示,“此次将跨境融资宏观审慎调节参数重新下调至1,有两方面的信号意义:一是表明国内宏观经济热度在上升,国际收支状况在好转,宏观金融调控的逆周期性下降,金融机构扩大外债风险敞口的必要性降低;二是此次企业部门的宏观审慎调节参数没有进行调整,也是为了便利境内企业充分利用境外低成本资金,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的目标依然没有改变。”
迈柯荣信息董事长徐阳分析称,“此前为了应对疫情,金融监管层鼓励企业从境外融资,曾将系数从1升至1.25,由于目前我国疫情逐渐得到控制,经济复苏加快。与此同时,宏观杠杆率开始攀升,企业债务违约事件不时发生。在此背景下,为了规避外债和外币融资的过度增加对我国的输入性风险,有必要加强对金融机构跨境融资的逆周期管理。”
新闻推荐
12月11日,《人民日报》发表评论批评搞社区团购的互联网巨头:“别只惦记着几捆白菜、几斤水果的流量,科技创新的星辰大海、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