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
第十届中国加工贸易产品博览会(下称“加博会”)上周在东莞落下帷幕,意向成交额超千亿元。明年加博会的主题已经定好,将聚焦“开放”和“创新”,意味着邀请海外买家的力度将进一步加大。
“开拓内销市场”的办展目的,正在发生变化。它的变化恰恰反映了加工贸易内涵的改变,不再是简单的“来料加工”概念,而是站在产业链的角度来看,加工贸易是基于全球产业分工的贸易形式、产业政策,包括“引进来”和“走出去”两端。积累了实力的莞企,站在了更高的起点,参与全球的竞争,东莞尝试为全国加工贸易企业提供转型参考。
高水平融入全球化产业链
40年前,全国第一家加工贸易企业———太平手袋厂落户东莞,加工贸易成为东莞经济发展最突出的特点,亦是吸收外资的重要方式和进出口贸易的主力。
梳理近10年数据,东莞加工贸易企业ODM+OBM产品出口比重,从2009年的40.8%提升至75.3%;内销额从2009年的1541亿元提升至3500多亿元,翻了一倍以上;累计注册品牌突破1.3万个,累计设立研发机构达1973个,累计设立高新技术企业464家。加工贸易带来了很多新产品、新技术、现代管理方式,加快推动工业化进程。这一背景下,东莞的比较优势也在发生变化,从过去的土地、劳动力的成本优势,改变为人才水平的提高,基础设施和产业配套的完善,探讨新的监管模式,形成产业生态系统的优势。
40年的加工贸易发展历程为东莞积攒了实力。但是,当前国际贸易发生着深刻复杂的变化,加工贸易应如何加速转型升级,成为东莞新一轮发展非常重要的选择。首先明确的就是,不能将加工贸易简单看作“代工”模式,而应是参与全球化产业链中的贸易方式,且越来越重要。
好东西“为我所用”
走出去“以我为主”
在“引进来”方面,加工贸易要实现自身价值的提升。当前东莞尝试推动规上工业企业建立研发机构,简单来说就是增强企业的植根性,而同时应该考虑的是如何把全球的高端人才、高端制造、高端服务业吸引到东莞,借助外来智力推动转型升级。这需要深入地去调查研究,有针对性地改善营商环境,创新监管模式,挖掘加工贸易发展的新内涵,让好东西留下来为我所用。
而在走出去方面,加工贸易的外延拓展,企业基于自身布局,寻找最优方案。面对国际市场的变化,要建立以我为主的跨境合作产业链并非易事。东莞力推在研发、生产、物流、销售等环节开展跨国经营,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的本土跨国公司,推动产业、人才、装备、技术、标准、服务“走出去”,全方位提升东莞对外投资规模和效益。而在“走出去”这一块,东莞需要更多专业的指导,包括健全境外投资服务促进体系,包括法律、会计、文化等智力支持。
南都记者梁锦弟
新闻推荐
东莞时报讯马上就到吃松茸的季节。6月8日下午,甘孜州商务和投资促进局驻深圳分局在塘厦举办“圣洁甘孜?走进东莞”农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