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应急管理部办公厅对有限空间作业条件确认工作情况进行通报。通报的情况显示,2018年,全国工贸行业共发生有限空间事故61起、死亡112人。其中较大事故9起、死亡31人,同比减少4起、18人,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分别下降30.7%和36.7%。值得关注的是,在去年所发生的9起较大事故中,7起事故涉及盲目施救,导致多死亡18人!有限空间作业存在和涉及到哪些行业企业?企业应该如何预防事故发生?
有限空间作业前须通风检测
“有限空间作业涉及的行业领域非常广泛,主要分布在矿山、化工、炼油、冶金、建筑、电力、造纸、造船、建材、食品加工、餐饮、市政工程、城市燃气、污水处理、特种设备等行业。像东莞,据我初步了解,有限空间作业主要存在油库、化工、造纸厂、污水处理厂、食品加工厂、建筑施工企业、市政工程、使用锅炉等压力容器企业,以及自备配套设施窨井、下水道、污水池及化粪池的单位等。”东莞市安全生产协会应急预案专家库专家/工程师王志武表示。
事实上,有限空间存在的伤害,大多数情况下是完全可以预防的,企业应该加强有限空间作业的安全培训、配备必要的个人防护用品和应急抢险设备,严格按规章作业,防患于未然。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有限空间作业必须遵循“先通风、再检测、后作业”的原则。在作业前,必须要检测氧气的浓度、可燃易爆气体的浓度、有毒有害气体的含量。
如下水道窨井需要人去作业,就必须检测甲烷、硫化氢、氧气的含量。严格控制可燃气体、有毒气体浓度及氧含量在安全指标范围内(当可燃气体爆炸下限大于4%时,其被测浓度不大于0.5%为合格;当可燃气体爆炸下限小于4%时,其被测浓度不大于0.2%为合格;氧含量为19.5%-23.5%为合格;有毒有害物质不超过国家规定的“车间空气中有毒物质最高允许浓度”的指标),分析合格后才允许进入受限空间内作业。
为什么进入有限空间作业气体检测测试次序为氧含量、易燃易爆气体、有毒有害气体呢?
“人体正常呼吸和行动主要是依靠正常空气环境,氧气浓度低于19.5%或高于23.5%,都不适合作业。当空气中氧含量降到16%以下,人会产生缺氧症状;当氧含量降至10%以下,可出现不同程度意识障碍,甚至死亡;氧含量降至6%以下,可发生猝死。而当空气中的氧含量高于23.5%时属于富氧状况,对人体没有直接的危害,但对消防火灾构成巨大的危害和安全隐患。所以,先测氧气尤为重要。”王志武说。
加强安全培训落实应急救援演练
实际上,近年来一些有限空间事故中,存在因盲目施救或措施不当导致伤亡扩大的现象。由此可见,确保安全知识和应急救援方法掌握到位非常必要。
东莞市应急管理局相关负责人指出,在有限空间作业前,作业人员必须按照企业制定的有限空间作业审批制度履行审批手续,审批文件应存档备案。进入有限空间作业时,应先采取通风措施,保持空气流通,正确使用个人防护用品,并对作业场所中的危险有害因素进行定时检测或者连续监测。发现通风设备停止运转、有限空间内氧含量浓度低于或者有毒有害气体浓度高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规定的限值时,必须立即停止作业,及时撤离。同时,企业还应当强化安全培训和警示教育,提高作业人员的安全防范意识,开展经常性应急救援演练,配备必要的个人防护设备和救援装备,并教育监督作业人员正确佩戴与使用,提高企业和员工的有限空间事故应急救援能力。
“一旦有人被困有限空间内时,千万不要盲目施救,应立即报警并同步启动事前制定的应急预案迅速展开救援。救援一定要遵守救援的原则,首先要保证救援人员的安全,做好自身防护,佩戴必要的隔离式呼吸器、应急通讯器材、现场快速检测设备、大功率强制通风设备、应急照明设备以及安全绳、救生索和安全梯等救援器材,不能因为盲目救援而牺牲更多的人,遵循四分钟内实现救援,尽最大可能争取生机。”东莞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注册安全工程师伍柱明说。
“有限空间作业伤害一般不单一,可能多种危害共同存在,譬如污水池清理,搅动清理物后会产生二氧化碳、硫化氢、甲烷,作业人员吸入硫化氢中毒后可能当时没马上致死,反而是晕倒淹溺致死。”益海嘉里集团东南区区域经理巢益民说。
巢益民表示:“落实应急救援演练工作才是预防有限空间作业事故的重头戏,只有作业人员真正掌握和提高有限空间作业的安全防范知识和应急处置能力,事故和人员伤亡才能真正减少。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管理者的安全意识。管理者的安全意识强,那么事前制定的应急预案就不会只是"一张纸",关键时刻企业的应急处置能力就能凸显。”
他所在的益海嘉里集团,除了桌面演练外,每个季度都会定期进行有限空间作业应急救援演练,不仅令作业人员和相关负责人熟练掌握应急预案内容,而且还大大提升了企业人员对有限空间作业的应急处置能力。
新闻推荐
■小男孩呼吸道被异物卡住,东莞铁骑为送医车辆一路开道视频截图从2017年8月东莞市公安局试点铁骑勤务,到2018年6月11日东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