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伟东发明的低温脱水提纯技术使得梁家蜂蜜的纯度提高,能在5年内保持味道不变
梁生检查新蜂王的发育状况
东莞荔枝蜜酿造技艺第三代传承人梁生正忙着为蜂箱换蜂王
老式的蜂蜜提取工具
峻银蜂蜜专业合作社的产品
及时更新蜂王是梁家养蜂多年的经验
文/羊城晚报记者 余晓玲图/羊城晚报记者 王俊伟
3月的东莞市清溪镇铁场村,漫山遍野的荔枝树,枝头的荔枝花正含苞待放,这里正是东莞荔枝蜜的绝佳蜜源地。因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良好的生态环境,“东莞荔枝蜜酿造技艺”在清溪镇得到很好的传承,去年入选第七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3月是荔枝花开时节,也是一年中第一次换蜂王的时机,年近70的东莞荔枝蜜酿造技艺第三代传承人梁生正在山上劳作,忙着为蜂箱换蜂王。几乎每天梁生都要到山上观察蜂箱的状况。第四代传承人梁伟东同时也是峻银蜂蜜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除了对有86名蜂农的合作社进行日常管理,他还负责酿造技艺的改良、新产品的开发、产品的销售等,“只有与市场结合,传承之路才能走得更远”。
祖传技艺已传承四代人
东莞素有“荔枝之乡”的美誉。清溪客家人养蜂酿蜜的历史由来已久。梁家世代传承养蜂业,至今已传承四代。早在1915年前,东莞荔枝蜜酿造技艺传承人梁伟东的曾祖父梁顺章就在清溪镇铁松村养蜂,随后将养蜂技艺传授给其子梁金祥。1949年,梁金祥移居香港新界,继续从事养蜂业,并研制发明了天麻蜜、灵芝蜜、牛蒡蜜等荔枝蜜衍生产品。1979年,梁金祥的儿子梁生也移居香港,继承了养蜂酿蜜技术。2007年,梁生退休回到家乡清溪铁松村居住,引导儿子梁伟东继续从事养蜂业。
“我从小就跟着父亲学习,养蜂酿蜜至今已经近50年了。”虽然有蜂农管理,但年近70的梁生每天仍要上山观察蜂箱的情况,同时也为蜂农解决一些技术难题。梁伟东2007年在父亲的引导下从事养蜂业,如今养蜂、取蜜、制蜜……这些技艺早已烂熟于心。针对蜂蜜容易发酵的问题,梁伟东还改良了蜂蜜脱水提纯技术。
东莞荔枝蜜酿造技艺是梁家祖传的技艺,按祖辈留下的规矩,只能传给儿孙,但为了让技艺造福更多的人,特别是帮助贫困户脱贫致富,梁生打破了这条规矩,将祖传的技术无偿地贡献出来。2012年,梁伟东牵头成立了峻银蜂蜜专业合作社,以“农户+合作社”的生产模式资助贫困户从事蜜蜂养殖。如今,合作社有社员86人。
选择优质蜜源尤为关键
“要酿造出好的蜂蜜,蜜源非常关键,一定要选择优质的蜜源。环境要好,无污染。”梁伟东告诉记者,合作社现有蜂箱1600多箱,进行统一放蜂,统一管理。他说,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蜂蜜的品质。梁伟东会依时节将蜂箱放置到不同的地方,3、4月份是收取荔枝蜜和龙眼蜜的时节,蜂箱主要放置在清溪镇铁场村、九乡村;7、8月份是收取百花蜜的时节,每年5月份梁伟东会和蜂农一起将蜂箱转场到惠东;12月份是收取鸭脚木冬蜜的时节,每年9月份蜂箱将会被转回清溪。每次转场也是蜂农最为辛苦的,蜜蜂适应新的场地需要四五天时间,有的蜂王还会带着工蜂往原来的场地飞,“要抓住蜂王,吸引住工蜂。”梁伟东对记者说。
“荔枝蜜是最主要的,去年合作社蜂蜜总收成20余吨,其中荔枝蜜有15吨。”梁伟东对记者说,每年荔枝蜜的产量和荔枝的产量密切相关,荔枝收成好荔枝蜜收成一定好,今年这段时间雨水太多估计荔枝蜜收成会减少不少。
11日,记者在清溪镇铁场村见到,这里有着漫山遍野的荔枝树,不少荔枝花正含苞待放,部分早熟品种的荔枝花则已经盛开,不少蜜蜂已经开始辛勤工作。梁生正在为蜂箱逐个换蜂王,他告诉记者,蜂王的寿命一般为六个月,工蜂的寿命为三个月,因此一年要换两次蜂王,一次是3月份一次是11月份,“蜂王强不强壮直接影响到工蜂的品质,也直接影响到蜂蜜的收成和质量。蜂王都是我们自己培育的。”
改良技艺让产品更多元
“刚开始我们的蜂蜜生产出来之后,拿到超市去卖,超市反馈说蜂蜜存放时间不长,时间长了蜂蜜会从瓶子中冒出来,容易弄脏柜台也不好销售,他们不愿意再卖我们的产品了。”梁伟东说,那段时间他甚至有点想放弃了,但想到祖传技艺还是要传承下去,想到合作社成员的生计,他才坚持下来。梁伟东研究之后发现,是因为蜂蜜里的酸性物质发酵,加上蜂蜜里含水,从而导致蜂蜜溢出来。如何脱水去酸?他经过了两个多月研究,终于找到了解决办法——低温脱水,两个月期间他用掉了五六百斤蜂蜜。脱水后的蜂蜜纯度提高,能在5年内保持味道不变,并且可以用沸水冲服。2014年,合作社的蜂蜜开始实现稳定销售。
11日,记者在合作社的蜂蜜加工车间看到,脱水提纯后的荔枝蜜颜色为琥珀色,闻起来带有浓烈的荔枝花香味。
“我们坚持每半年开发一种新产品。”梁伟东告诉记者,除了荔枝蜜等蜂蜜产品,他们还开发了蜂蜜茶叶、蜂蜜蜜饯、蜂蜜客家传统糕点、蜜蜂腊味、蜂蜜粽等产品,目前已经接到不少蜂蜜粽的订单。
新闻推荐
今年重点督查家具、制鞋、印刷等VOCs排放大户 靠抽风扇排废气?查!
本报讯企业环保处理设施“出工不出力”,借助抽风扇直排废气。环保设施“形同虚设”的企业,将成为今年环境执法的重点打击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