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叔演出剧照
82岁的晴叔至今仍活跃在曲艺社中。万江是广东省“曲艺之乡”。早在上世纪30年代,粤剧粤曲演出就相当盛行,大汾、小享、新谷涌、金泰、谷涌都建有粤乐社组织。其中,谷涌粤乐社名气颇大。新中国成立后,诞生了谷涌人民剧团,今年82岁的萧伟晴当时就是剧团的骨干。
唱了50多年粤曲的萧伟晴见证了万江粤曲文化的变迁与发展,与粤曲结下了离不开剪不断的情缘。他自学粤曲,又接受专业培训,更得到名师指点;他受托筹建万江戏曲协会,甘当“绿叶”悉心教学,耄耋之年退居幕后仍不遗余力传承技艺,受到广大村民与粤曲爱好者的欢迎与敬重。如今,虽然已经是82岁高龄了,可是萧伟晴依然活跃在曲艺社里,不单自己偶尔唱了几段,还乐于指导别人怎么唱好粤剧。
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钟宏连通讯员尹文娟
自编自导自演成为剧团骨干
萧伟晴生于1937年,由于爱好唱歌跳舞,年少时就加入了谷涌人民剧团,在生产大队的组织带领下,到全县各广场、各公社参加剧团演出,从唱歌开始,慢慢转演戏。
晴叔说,当时谷涌人民剧团由村干部领导,他主要负责指导及登台演戏。剧团的演出场次很多,尤其在中堂、道滘等公社知名度颇高,不单是逢年过节,就连平日里也会有很多人邀请剧团前去演出。剧团演的都是大戏,其中《铡美案》《白蛇传》等15个长剧很受群众的欢迎。“村民听说剧团要来演戏,赶紧一吃完饭都马上携家带口开着船来看戏。水乡河涌交错,在舞台上都能清晰听见船只"啪啪啪"开动的声音,一出大戏往往要连演几晚。”
晴叔告诉记者,自己在剧团里主要担当文武生一角,而村干部也十分重视剧团的发展,演出的部分收益用来为剧团再增添器材戏服,凡参与演出的个人也能挣到公分,出勤一天计一天公分。“演戏是自己的爱好,一直非常喜欢。”晴叔说,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他当时是剧团骨干,为让剧团继续经营下去,他曾自编自导自演多个作品,其中歌曲《三对半》、现代剧《一个破碗》《三月三》得到很多公社的认可,并获邀以万江公社名义前往各公社巡回演出,单是《一个破碗》的演出就达80多场次。
接受专业培训筹建戏曲协会
晴叔称,自己之所以接触到粤曲,源于听到隔壁人家留声机播放粤曲。那时晴叔30多岁,隔壁家住着一位爱听粤曲的香港人,每次这位香港人回乡,他总能听到里面留声机唱的粤曲。听久了,他就着迷了,从此激发了他学唱粤曲的兴趣。
当时的年代没有电视,没有卡带,也少有人会唱粤曲。但晴叔乐此不疲,买来了红线女、白雪仙、文千岁、任剑辉等粤剧名伶的曲谱在家自学。他以书本为准,凭着自己多年唱戏的知识基础,也能读懂曲谱的内容,“这首粤曲几拍,什么板,哪里下板,怎么唱,我都会看。”
后来,东莞成立了自己的粤曲团,东莞县粤曲培训中心还举办粤曲创作培训班,县里下文件要求每个公社指派一名人员到县粤曲创作培训班培训学习一年。晴叔幸运地成为万江唯一代表,参加了这次难得的全日制粤曲专业培训。培训时,除了学习唱粤曲,学员们还专门学习了一个月的写曲创作,这让他获益良多,终身受益。
粤曲培训班课程结束后,万江文化站找晴叔帮忙筹备成立万江戏曲协会。协会成立后,晴叔婉拒担任会长,只担任了名誉会长兼指导,专门培训协会成员。晴叔在协会工作期间,协会的演出从开始每年演出10多场增加到后来30~40场,不但赚得经费,还助力万江成功申请成为广东省“粤曲之乡”。
严格律人律己收徒有三个标准
与粤曲打交道50多年,晴叔至今有18个徒弟,其中有从小跟他学的,有从万江戏曲协会成立开始跟他学习了十多年的,也有连字都不认识、要一个字一个字地教但到现在能在舞台上独当一面的……
晴叔说,他选徒弟要符合“声”“色”“艺”三个标准,第一要有天赋的声音,第二要形象过关,第三要有才艺。“唱戏必须要让观众能听清楚你在唱什么,"声"好,吐字清晰是最基本的,走水步、功架、如何发声等都是"艺",可以后天重点培养。”
晴叔曾经得到粤剧表演艺术家罗家宝亲身指导。他说,罗先生让他深刻体会到唱粤曲看似简单、但唱起来真的很不简单。“那天唱的《鸾凤分飞》就是罗家宝亲自指导过的。”晴叔随即唱起其中一句举例,简单的一句词已经蕴涵了嘴形变化,腔韵鼻韵变化等技巧。晴叔说,粤曲谁都会唱上几句,但怎样才能唱得好唱得专业,师父起着重要作用。所以他对自己和徒弟的要求都十分严格。
为了教好每一个想唱粤曲的人,晴叔几十年来费了不少心血,徒弟们也十分努力,坚持练功,成绩一天天提高。在今年万江街道举办的曲艺比赛中,徒弟们表现不错,谷涌曲艺社作品囊括了比赛金银铜奖,晴叔感到很欣慰。
值得一提的是,晴叔的儿子萧振华也传承了父亲的技艺和“使命”,多年来积极服务谷涌曲艺社。有儿子继续为谷涌曲艺社出力,晴叔十分安心。至于儿子是怎样开始爱上粤曲的,晴叔笑着回答:“在我还在谷涌人民剧团的时候,儿子就和我同台表演了。”
目前,晴叔的家人依然支持他在曲艺社的活动。他说,唱粤曲使他身心愉快,每天唱每天都感觉自己神清气爽,“我年纪大了,也没其他想法,就是唱好、教好粤曲”。
受邀重现“江湖”
精湛戏功犹在
2007年,晴叔觉得自己年纪大了,便隐退下来。而自从他到万江曲艺协会工作后,谷涌人民剧团因资金不足停办了。村里希望晴叔把它重新组建起来,不能让谷涌的传统粤曲文化失传,晴叔欣然答应了。
在晴叔的带领下,谷涌曲艺社成立的几年来,吸引了周边社区粤曲爱好者前来拜师学艺,大家为谷涌曲艺社添置了戏服、乐器、灯光器具,还主动每人每月捐出100元维持曲艺社日常费用。
今年初,谷涌社区举办2019年迎春文艺晚会,晴叔受社区邀请,再次登上暂别多年的舞台,与徒弟一起出演《鸾凤分飞》,虽然已是耄耋之年,但他戏功犹在,精彩的表演让全场响起了热烈的欢呼声和掌声。
新闻推荐
公共文化产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东莞经验”受推崇送文艺精品给市民欣赏
东莞将推动更多高品质的演出下沉到基层。广州日报讯(全媒体记者葛宇飞通讯员利民摄影报道)前日,文化和旅游部在上海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