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语“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为了让孩子身心健康成长,为了让孩子未来有成就,父母努力成为成长型的家长:关注育儿公众号,阅读家庭教育的文章,坚持每天亲子阅读,即使工作再忙也努力做到高质量的陪伴……然而看得多学得多,不代表都能做到做好。当我们还是孩子的时候,我们焦虑自己不是“别人家的孩子”,今天我们为人父母,又开始焦虑自己不是“别人家的父母”,为此很容易产生过度的育儿焦虑。
在追求幸福美好生活的时代,拼的肯定不是谁更焦虑,而是谁更能调适焦虑。如何才能让自己的育儿焦虑不给孩子带来负面影响呢?可从以下三方面做起:
1.识别焦虑状态
调适焦虑的前提是能及时识别自己的焦虑。当我们心里经常在担忧孩子的将来会怎样时,当看到孩子一丁点不尽如人意的表现就无限放大负面影响时,当我们尽量苛求孩子要做得多好时……甚至因为孩子的问题产生了心跳加快、头晕、颤抖、睡眠受影响等躯体症状时,此时应该意识到自己正在出现过度育儿焦虑。
2.学会自我关怀
当我们意识到自己正处于焦虑状态时,就是我们需要自我关怀的时候。在诸多情绪中,焦虑的传递性最强。父母焦虑越多,孩子的心理压力就越大。为此建议,一方面,父母要有意识地通过注意力转移、合理宣泄等方法,调适自己的情绪,让自己更自信阳光,积极快乐。这种积极的情绪会无声地让整个家庭的氛围更融洽和温情。另一方面,把目光从孩子身上转到自己的身上,学会自我成长,比如学习一个新技能、研究工作中的新思路,这种榜样的力量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同时,拥有家庭生活以外的爱好和人际圈,保持适量运动,每天抽出一点时间与自己独处也是很好的自我关怀方式。
3.科学看待孩子的变化
父母很多的焦虑源于不懂得儿童心理发展规律,例如刚入园的孩子早上经常哭着不肯上学;小学一年级的孩子没有时间观念,不懂得合理安排时间;小学三年级的孩子开始会顶嘴,对爸爸妈妈的话有质疑;初中的孩子经常关起房门不太爱和家长沟通……其实这些都是随着孩子的心理发展规律可能会出现的成长问题,父母通过多了解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对于孩子在这个时期可能出现的变化和个性特征有一定的心理预期,理解孩子的情绪行为反应,才能更好地进行引导和教育。尽力做到尊重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根据孩子的情况提供较为适合的教育,不盲从、不断章取义就是对自己和孩子最大的负责了。
父母有育儿焦虑是正常的,但过度焦虑和放任焦虑不可取,正确对待和调适最关键!
作者:何冬平东莞市厚街湖景中学心理教师、初中心理学科带头人、东莞市家庭教育讲师团成员
编校:本报记者张理萌
新闻推荐
两个小男孩患重疾急需救助 慕思·东莞报业爱心基金为他们送去爱心款
■慕思·东莞报业爱心基金理事长邱浩洋看望小洪本报记者朱珍珍摄睡衣外面套着长袖衬衫,头上戴着顶渔夫帽,脸上戴着两层口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