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来,火炬开发区从一片荒地滩涂变成一座充满创新活力、产业兴旺、人才集聚、环境优美的高新技术产业新城。叶志文摄
从率先推出“黄金四条”助企业复工复产,到创下“拿地即动工”的中山项目落地新速度,回望过去三个季度以来的中山重振虎威行动,火炬开发区以“火车头”角色,打出了一套备受关注的组合拳。今年8月,在火炬区建区30周年高质量发展研讨会上,中山市委书记赖泽华强调,不管外部环境如何变化,火炬开发区坚守实业的精神不能丢,锐意创新的勇气不能缺,必须坚定不移做好做实“高”与“新”的大文章,敢于对标先进、赶超一流,善于统筹兼顾、协调发展,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和力量,在新时代继续引领中山实现高质量崛起。
在今年火炬开发区召开的上半年工作总结暨下半年工作部署会上,中山市委副书记、火炬开发区党工委书记陈文锋作“我们准备好了吗”的主题发言——这是继今年3月火炬开发区提出“发展七问”之后,对高新区高质量发展之路的再一次追问。
纵观火炬开发区党政班子今年以来的思路,自我审视的危机意识始终贯穿在奋进图强的过程之中。今天,我们为什么要重提火炬精神?当我们在讨论火炬精神时,到底在讨论什么?传承火炬精神,火炬人又作了哪些准备?
回答好这三个问题,也是火炬开发区推动新一轮大发展的过程。正如陈文锋所言,火炬开发区的“高”“新”发展,需要高山远望的视野,需要步步为营的作战图,更需要时刻准备冲刺的心态。回顾30年筚路蓝缕之路,总结这一路改革发展经验,火炬开发区在思考下一个30年关键一招:何以传承火炬,何以再造火炬。
●罗丽娟韩永
担当的勇气?“发展七问”后再提“攻坚五问”
为什么要重提火炬精神?
1990年,火炬开发区获批正式成立。当时,这被称为“中山的奇迹”——其一,这是作为地级市身份跻身首批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行列的高新区;其二,火炬开发区的建设速度,堪称“奇迹”。
当时,在中山市委、市政府支持下,火炬开发区想方设法将国家级重大科研项目落户。
“火炬旗帜”吸引了大量的人才:国家储能材料工程中心主任、国家电动车专家组成员吴峰,就在中山创新创业。
“火炬速度”让人振奋:国家科委“863”计划氢镍电池中试基地落户之后,火炬开发区除提供1800万元资金外,还调派最好的机建队伍和最得力的工程技术人员配合施工,按常规需要18个月完成的基建任务,仅用半年就拿了下来。
“火炬路径”开创了产学研合作路子:高校和科研院所来到火炬开发区,合作兴办高新技术项目。比如北京邮电学院和开发区共同开发的500线—2000线数字程控交换机,各项指标在国内都属于领先地位;比如东南大学与开发区合作BP机项目,整机性能达到世界最先进水平。当时,大批专家、学者、教授来到中山,带来了项目、技术、人才,成为火炬开发区甚至整个中山的“助推器”。
——火炬精神,是不畏艰难、开荒创业的艰苦奋斗精神。
历经三十年风雨,火炬开发区践行创新发展战略,以“管委会—总公司—企业”管理体制为早年高新区建设输送经验,可谓集聚了全市科技、金融最优质的元素,造就了令人振奋的“火炬路径”“火炬速度”;在建区30周年起点上,火炬开发区从问题着手破解发展难题,是一套方法论的再塑造,也是一场发展观的大探讨。
今年3月,火炬开发区反复审视当前的困难,梳理出“发展七问”:支撑作用哪里来?土地从哪里来?产业升级后劲从哪里来?基础建设怎么办?民生保障哪里来?钱从哪里来?精气神从哪里来?
今年8月,在给“发展七问”开出“药方”基础上,陈文锋再次提出了“攻坚五问”:大桥时代已来,未来五年定百年,我们准备好了吗?危机并存,在危中寻机、转危为机,我们准备好了吗?攻坚克难,勇于胜利、敢于胜利,我们准备好了吗?产城再造,提升高颜值,我们准备好了吗?开足马力,提振再出发的精气神,我们准备好了吗?
如果说“发展七问”,是从创新动力、发展空间、产业布局、基础建设、民生保障、资金支持、考核机制等维度对目前存在问题提出的反思,那么“攻坚五问”则是在解放思想、发展格局、前瞻思维、危机意识等方面进行的追问。
——火炬精神,也是善于反思、直面问题的自我认知和能力提升意识。
从上述意义上来说,重提火炬精神,不仅仅是对过去30年发展经验进行总结和延续的需求,更是对未来“双区”机遇和高质量发展进行思考和布局的内在要求。
奋进的力量?“火炬超速度”再立标杆
当我们在讨论火炬精神时,到底在讨论什么?
答案就在火炬开发区对“发展七问”和“攻坚五问”的回答之中。
如何在创新动力、发展空间、产业布局、基础建设、民生保障、资金支持、考核机制等方面破解难题,迎接挑战?火炬开发区提出的对策是在发展格局上解放思想,谋定而动,在推动高质量崛起的同时,推动经济指标企稳回升;统筹全区土地资源整合,解决好土地历史遗留问题,强化土地集约节约利用,提升发展质量和后劲;多招一些投资大、效益好、技术高、用地少、带动强的大项目好项目,培育一批与火炬区优势相配套的服务业新业态;谋划研究对接深中通道,改善区内道路建设和节点,加大居民生活设施配套,提高区域基础设施能级和容量;强化民生保障工程,充实各领域惠民体系,全面改善城市环境、城市品质;把有限的财力用在刀刃上,以大融资大投入推动大建设大发展;完善考核机制,共同营造人人“干事有激情、创业有平台、发展有空间、业绩有展示”的良好氛围。
如何解放思想、提升能力、备战冲刺?陈文锋提出,现在要做的是与时间赛跑,与他人赛跑,更重要的是与自己赛跑。不踩足油门,做好迎接大桥时代、湾区同城的准备,依旧是跟跑者,甚至被边缘化。要坚决落实市委、市政府和区党工委管委会的决策部署,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坚持先进制造强区不动摇,坚持团结拼搏、苦干实干不动摇,注重强优势、补短板,守住“稳”的局势,保持“进”的态势,再创一个干事创业的火红年代,努力做新时代的开创者、引领者。
——讨论火炬精神,就是讨论攻坚克难、坚信办法总比困难多的干事创业逻辑。
今年上半年,火炬区在推动企业复工复产过程中,推出“黄金四条”,目标是让企业“满血复活”;到“3·28”招商引资洽谈会,火炬区引进8个含金量高的产业直投项目,随后掀开政银合作新篇章,与国字号四大行推出政银战略合作协议获得1400亿元联合授信。
进入下半年,火炬开发区党政班子启动了疫情发生以来,密度最高、范围最广、针对性最强的跨城调研,实地考察北京、广州、深圳、厦门、成都等地的部门、机构和企业,背后的逻辑是显而易见的:以“广州—北京”北向调研线为主的生物医药产业线,代表了火炬区努力推动中山建设国家药品进口口岸、争当生物医药强省建设排头兵的积极行动;以成都西南方向为主的光电产业线,体现了该区打造光电领域高效、高质成果转化平台的深度思考;以“东莞—深圳—厦门”之行为主的创新创业主线,是该区重建开发区的留创园、创新创业中心的大胆探索。
今年8月,中山全市首个“拿地即动工”项目在火炬开发区启动,从在公共资源交易中心进行公开交易开始算起,22个审批事项仅用时145分钟,平均6.6分钟完成1项。而在审批改革前,根据中山市相关规定,从拿地到动工的时限为半年时间。“火炬超速度”再次为全市树立了标杆。
——讨论火炬精神,就是在讨论如何重塑创新动力、再造营商环境、升级产业版图的路径、决心的方法论。
站在新起点上讨论火炬精神,是在讨论中山高新区的二次创业之路:啃硬骨头的韧劲,攻坚克难的闯劲,乘风破浪的干劲;更是在讨论中山重振虎威、打赢经济翻身仗的精气神:找回担当之志,不惧刀刃之痛,再筑尺寸之功。
光荣的使命?争当想改革谋改革善改革的奋进者
发展是火炬开发区的历史责任,是火炬开发区的价值所在。
30年来,一批批建设者以意气风发的创业激情、舍我其谁的创业勇气和锐意进取的创业胆识,将一片荒地滩涂建成了一座充满创新活力、产业兴旺、人才集聚、环境优美的高新技术产业新城。
30年来,面对建区之初基础差、底子薄的困境,火炬人不畏艰险、披荆斩棘、攻坚克难,闯出了一条体制创新、园区建设、产业转型的特色路子,一度创造了火炬速度、火炬路径、火炬效益。
30年来,火炬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地区生产总值增长326倍,工业产值增长403倍,来自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企业在这里投资兴业,20家世界500强企业在这里扎根发展,国家健康基地、中德工业园等一批国字号平台快速崛起,该区以全市5%的土地,创造了全市13%的GDP和24%的工业增加值。
今天,发展的挑战更严峻,改革的痛点更突出。当前,火炬开发区开发强度大,土地资源错配、工业增长乏力、城市配套有待完善等问题,都制约着火炬区高质量发展步伐。然而,开发强度大也成为倒逼开辟一区多园新战场最直接的动力,九大高新区分园为开发区、为中山市的创新发展提供了强力支撑;双循环的压力,正在倒逼该区抢占产业结构调整的新机遇;创新能力的匮乏,正在倒逼该区从源头解决技术能力不足的难题;社会服务能力的不足,也正在倒逼该区重新谋划城市形态质的突破。
火炬精神,为中山改革开放发展史留下了鲜明的精神印记,成为中山创新火车头的标识。把新时期改革开放继续推向前进,当前的火炬开发区有发展的心气,有奋斗的劲头,有重整行装的魄力。以少年心气、青春姿态,唤起火炬开发区二次创业的激情、壮志、决心,动奶酪、闯难关、蹚险滩、啃硬骨头,推动这艘高新区的巨轮抵达更广阔的水域。
“火炬区的未来从来都不是等靠要,火炬区的未来永远都离不开一往无前的使命担当和火炬精神。”今年以来,面对疫情大考,火炬开发区统筹打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双线战役”,基本盘复苏越来越好:经济指标增速明显好转,战略性新兴产业带动性越来越强;扩园扩区发展加快推进,空间的潜力更会带来发展潜力;众志成城解决了招商引资、历史征地、国企改革等系列难题;服务企业诚心诚意,用我们的辛苦指数赢得了企业的幸福指数和满意指数;出台五大考核办法,在全市率先推进打破大锅饭的有益尝试等等。
也正是在巨大的发展压力下,省市合力对中国检科院落户湾区、申报允许药品进口口岸落户火炬开发区等多项工作予以大力支持。
“我们要敢于谋划大事,每年都要谋划几件大事,不要满足于亦步亦趋,敢于抢全市、全省,乃至全国第一。”陈文锋透露,火炬开发区将建好城市的新客厅,加快城市旧貌换新颜。要抓住新一轮国土空间规划的契机,科学布局“三生”(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和“城市双修”(生态修复、城市修补),推动实现城市转型、产业转型和环境再造;要通过加快推进扩园扩去整合发展,优化空间布局提升颜值;通过推动万亩“三旧”改造,带动城市更新提升颜值;通过打造智慧城市、美丽城市、幸福城市,提升智慧管理能力。
回望过去,是改革开放赋予火炬区改革开放“试验田”的光荣使命;是敢与皓月争光辉的“火炬计划”给了火炬区施展身手的广阔舞台。
展望未来,有了千千万万想改革、谋改革、善改革的奋进者,就一定能激荡起新时期的火炬精神、铸造火炬动力。
干事创业,要以谋士自居,以战士自立,以勇士自强。在4月26日召开的火炬开发区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会议上,陈文锋饱含深情与大家共勉:正视困难、未雨绸缪,主动作为、敢闯敢拼,多点理解、少点埋怨,齐心协力、众志成城打好经济翻身仗,就算是冬天里也要拼出春天来。
因为,“这就是新时代我们火炬人应有的担当和作为”!
■数读
高质量发展的新区路径
火炬速度
●2月20日,火炬开发区公布统筹50个亿的“抗疫贷”投入实体经济、提供220多万平方米的免租金物业、为新招录员工提供每人最高2100元补助、规上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员工可获免费核酸检测服务。火炬区成为中山全市第一批从疫情奔袭中迅速翻盘复工复产的镇区。
●4月8日,火炬开发区举行2020年政银战略合作协议签约仪式,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农业银行四家银行集体发力,对火炬区授信意向总额达1400亿元。这是继撬动50亿“抗疫贷”之后,火炬开发区推出的又一大金融扶持举措。
●8月13日,中山首个“拿地即动工”项目在火炬开发区开工奠基。此前,土地摘牌到合法动工几十个环节需要半年以上才能完成,此前中山最快的记录为14天,该区把半年时间压缩到145分钟,开创新纪录。
火炬行动
谋划新格局
打造综合交通枢纽
●构建“一横两纵”高速网、“三横四纵”的快速路网,支撑深中通道中山第一站的交通优势;
●预留与深茂铁路、深中城际、广州地铁18号线等铁路交通接入点。
●今年内动工建设7条、三年内完成共13条瓶颈路建设以及现状路改造,不断完善内部交通网络。
●建设深中产业拓展走廊万亩产业总部带
坚持高新技术产业定位,推动先进装备制造、健康医药、光电三大产业向高端延伸,努力打造千亿级战略性产业集群。
●未来三至五年推动健康医药产业产值平均增速达到10%,推进光电产业产值平均增速达到7%,2024年推动先进装备制造产业产值达千亿规模。
推进扩区扩容整合发展
●坚持“资源整合、优化功能、腾挪空间、协同升级”的发展思路,推动形成一江两岸、两翼齐飞的发展格局,带动全市环湾布局向东发展。
培育新动能
●力争中检院、腾讯创新中心等一批高水平研发机构落户。
●引入若干院士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科学家团队开展研发和成果转化。
●集中精力突破激光技术、下一代显示、生物检测、快速成型、集成电路上下端等关键领域。
●推进再生医学、生物和化学创新药、可穿戴医疗设备研发和品种加快集聚。
●重新以园区的形态布局高层次人才的项目孵化器,重建开发区的留创园、创新创业中心。
建设新载体
●对标深圳、广州、新加坡以及周边先进高新区,重新规划下个10年开发区的发展形态。
●补足公共服务短板,用3年时间建成6所中小学和6所幼儿园,新增1万个公办中小学学位,助力开发区医院创建成为三甲医院。
●建设“水网交织、绿廊相连”的开发区新休憩空间,打造新火炬人“快工作、慢生活”的生活圈,走出开发区更加从容淡定的发展路子。
激发新活力
●充分提振队伍干事创业精气神,千方百计激发干部队伍活力,凝心聚力重振火炬雄风。
●发出作风号召:开会+不落实=0,好思路+不行动=0,抓住不落实的事+追究不落实的人=落实,抓住想要做的事+做出预期的成果=成功。
形成新风尚
●深入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建设,培育奋发进取、理性平和、开放包容的社会氛围和有礼守序的公共行为。
●引导社会尊重爱护企业家,清理和剪除妨碍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的不当行为。
●积极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浓厚氛围,引导培育尊重企业家崇尚创新精神,倡导敢为人先、敢于尝试、宽容失败的新风尚,形成创业创新光荣的文化导向。
新闻推荐
本报讯今日14:30,袁敦卫将做客东莞图书馆“市民学堂”,在东莞图书馆四楼报告厅和大家分享“一个东莞家庭的欧行笔记”。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