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赊佛》作者:莫华杰出版社:作家出版社出版时间:2020年8月
莫华杰小说中的父亲形象身上都有这种想不开认死理之处。本书中《赊佛》最抢眼。小说里的那个父亲,就是一个很专业的佛佬,他一直想把祖上传下来的《赊佛经》传给儿子,培养儿子成为家族的第九代传人。但儿子在东莞打工,被花花世界所迷惑,人性也遭遇了迷失,怎么也不想回村子当佛佬,这也折射出一代人对信仰的缺失。父子之间在这个问题上有矛盾有冲突,很多时候还很尖锐。由此,我们很容易把这篇小说的主题定位在表现传统文化无力抗拒现代文化的冲击,而不断萎缩消亡的命运。
主题也许不算新颖,但这篇小说却让人读起来很有些惆怅。想想看,就是人物,特别是父亲传递出来的。父亲这个人物形象身上那股劲儿使这篇小说不同于一般的文化冲突主题的作品。人物的重要性有时会超越主题的局限,而激活整个小说。事实上,只有当小说的人物有足够的力量的时候,小说才是活的。理论上常说的“形象大于思想”大概就是这个意思。《赊佛》中的父亲身上有一种精气神,也就是有一股劲儿。他没有在乡村中等待文化末日的到来,而是主动来到城市,要将《赊佛经》当面传授给儿子,不至于失传。然而没想到,在来的途中,父亲将祖传的佛像和铜铃给弄丢了。这也是作品内在的张力,隐喻丢失的并不只是祖传的佛像和铜铃,而是传统的文化和信仰。没有了佛像,就无法传授儿子《赊佛经》。为了让古老的经文世代相传,父亲买来一尊新的佛像,但是新买的佛像没有灵性,必须要开光才能使用。为了给佛像开光,父亲连续熬夜,结果不幸猝死异乡。正是他身上的那股傻气,那股韧劲,使父亲的形象立了起来,也使小说有了可贵的力道,有了更深层的意味。
《赊佛》里父亲的形象是比较完整的。他代表着乡村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之间的悲剧性关系,更带着坚定执着的神圣品质。这种品质,是现代都市生活所缺失甚至无知的,因而有了一种庄严哲学般的“净化”感。作品也自觉在传递着普通人的父亲身上的劲儿,传递着神圣感,奠定了这部小说集的基调。
仔细读下去,我注意到该书中其他小说虽然不写父亲的故事,没有父亲的形象,但父亲身上那股劲儿似乎还没有消失,一直潜在于小说的结构里。《远山》写一个深山里的青年蓝托九在外打工,忍受城里人歧视欺负,变得非常木讷呆滞,什么事情也做不好,连唱歌也是五音不全。可一回到山里,就活了过来。话也多了,歌也唱得好听动人了。外面世界很精彩,但山里的孩子更爱自己的世界。这种怀旧乡愁,给小说注入了难得的诗意,道德的神圣感油然而生。《碑伤》则是发现乡村生活和文化的残忍性。那个为了让母亲的名字打上功德碑的孩子的死让人深深同情,同时也让人看到了乡村旧文化的腐朽与落后。母子二人的命运真实揭露了当前农村文化的另一面,带出作品的现实批判性。这篇小说构思精当,托出了深刻的主题。人物形象也非常突出。那个叫阿狗的孩子不断送野枇杷给作为石匠的“我”,最后人从树上摔下来死去。他身上的那种惊人的执着劲儿似乎是从“父亲”形象那里传过来的一样,来源于“父亲”的力量灌注。
新闻推荐
去市文化馆感受抗疫纪实摄影的使命与担当 200余幅抗疫主题摄影作品正展出
■市民正在观展本报记者赵水平摄本报讯国庆中秋“双节”假期,不少平时忙于工作的人开启了“逛展”模式,频繁和家人一起去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