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元社稷半明臣》作者:詹谷丰出版社: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时间:2020年9月
来莞之前,詹谷丰以小说成名。但来莞之后,因脱离了原有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他的小说创作在题材、感觉和写法等逐渐出现了瓶颈。2005年,詹谷丰偶然看到作家祝勇的新散文时,惊叹“散文还可以这么写”,并决定转身新散文创作。
新散文写法灵活多变,篇幅不受限制,结构宏大,视野开阔,内容更加丰富,可读性更强,完全脱离的传统散文的束缚。尤其用新散文写人物传记,既能保持对史料转化的严谨性,又能表达得更个性和立体,更具可读性。“历史新散文更容易引起关注,尤其对人物有关联作品,而好的历史新散文,虽然写法灵活,但内容严谨、有理有据,内容更加丰富,也更容易得到认可。”詹谷丰说。
自然界的种子,春天就可以发芽,但是历史散文创作的因缘,却需要漫长时光的孕育。詹谷丰对待历史散文的创作十分严谨,动笔之前,对每个题材、每个人物都要进行漫长时间地研究,阅读大量文史资料,做大量的笔记,再经过严密的构思,做到心中有数之后才会开始动笔写作。因此,他每年的成果也就两三篇散文,但篇篇是精品。十多年来,也只是集结出版了《喋血淞沪》《书生的骨头》《纸上文人》和这本《半元社稷半明臣》等寥寥几本书,但每本书都在文坛和读者中引起了不小的反响。
《半元社稷半明臣》是詹谷丰一部聚焦东莞先贤的厚重之作。该书收录了他的散文新作《哑琴》《远去的房客》《藏尽四库谁读书》《半元社稷半明臣》《安南的禁果》等七个篇目,在题材上聚焦古琴、古书(四库全书)、植物(番薯)、古物(金石)、古宅(会馆)等;在内容上,聚焦重要的历史人物,重述东莞名士的人生起落,破译历史人物的情感密码。书中的这些篇目在《花城》《广州文艺》等期刊发表,作品切口小而精准,视角独特,文字细腻,文笔厚重,故事波澜起伏,有较高的文学品格,是一部文质兼美的文化散文作品集。因此,该作品集一经出版,就得到了著名作家祝勇、王充闾、江子、曾纪鑫联袂推荐。
《半元社稷半明臣》也是詹谷丰向东莞先贤致敬的文字,也是他向第二故乡拥抱的热情。詹谷丰来莞近30年,对东莞有着深厚的感情和了解,尤其在杨宝霖、李炳球等东莞文史学者的影响下,对东莞先贤和历史文化更加喜欢。“伦明、何真、陈益、张家玉、邓尔雅、张荫麟等为国家和民族作出了贡献而又被岁月风尘湮埋了的先贤,他们不应该仅仅是中心广场上站位的青铜,他们更应该是文化名城市民心中的英雄,他们的杰出贡献,应该是市民口中流传不绝的故事,更应该是当代文学作品表现的对象。”
值得一提的是,《半元社稷半明臣》中的东莞先贤,只是詹谷丰写东莞历史散文的一小部分。早在多年前,他就开始了“东莞先贤和历史文化”系列新散文的创作,为东莞先贤立传,并在国内诸多大刊时不时发表具有重量的作品,获得诸多大奖,在国内散文界占据有重要的一席之地。比如,他写袁振英的《一生不负少年头》,写容庚的《金石上的野马》,写王应榆的《黄河向南》和写李秀文的《隔窗相望》,因为题材等方面的原因,都未收入此书。“那些没有进入《半元社稷半明臣》中的先贤,也在《作家》《作品》《广州文艺》等刊物发表,为他们作了价值和意义的证明。”
东莞先贤是东莞精神的源流,詹谷丰进入东莞历史和东莞先贤们的精神世界,是偶然中的必然。“15年前听杨宝霖、李炳球、邓慕尧、陈梓英等东莞文化人用东莞方言聊天的时候,我无论如何都没有想到,若干年之后,我会将他们口中的历史和先贤,变成历史散文,在文学刊物上发表,在出版社出书。”詹谷丰表示,杨宝霖、李炳球、邓慕尧、陈梓英等东莞文史研究的学者们,不仅是他从事东莞历史散文创作的入门指路人和热心扶持者,他们扎实的研究成果,也为他铺垫了前行的道路。他们让“我看到了灿烂辉煌的东莞文明史,看到了先贤们构筑东莞文化大厦付出的巨大努力。”
新闻推荐
自己巡河护河,还引导街坊参与,护河志愿者卢沛荣:让更多街坊乐当“河小二”
■假日期间,护河志愿者卢沛荣(右一)在照常巡河护河的同时,还引导街坊当一名合格的“河小二”,以实际行动呵护身边的河涌本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