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我们迎来国庆中秋长假最后一天。在这天,我们也迎来“寒露”节气。寒露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七个节气,属于秋季的第五个节气,寒露后,日照减少,寒气渐生。
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呼吸内科主治中医师叶占兰说,寒露时节,气温由凉变寒,比白露时的气温更低,地面的露水更冷。此时东莞地区高温炎热天气减退,气温持续下降,昼夜温差增大。再者,经过十一黄金周放长假、饮食、作息不规律的影响,因此,注意保养体内之阳气就显得尤为重要。
当气候变冷时,能做到人体阳气收敛,阴津潜藏于内,呼吸道疾病、脾胃疾病等就能拒之门外,正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那么,日常生活中,怎样做才能收敛阳气?叶占兰给大家送上几个贴士。
贴士1:天凉适时添衣,保暖腹部
叶占兰说,寒露时节,我们要随着天气转凉逐渐增添衣服,但添衣不要太多、太快。“春捂秋冻”,秋天适度经受些寒冷有利于提高皮肤和鼻黏膜耐寒力。另外,秋季是腹泻多发季节,应特别注意腹部保暖。
如果因为脾胃寒凉而造成腹泻,可用肚脐灸、艾灸等中医外治疗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如不慎受寒出现呕吐、腹泻、怕冷、手脚冰冷、舌淡脉沉等寒邪直中脾胃的症状,可考虑选用吴茱萸热奄包外敷脐周。吴茱萸为中药材,性味:辛、苦、温,有毒;归经:入肝、胃经。功能主治:温中、止痛、理气、燥湿,可治呕逆吞酸、厥阴头痛、脏寒吐泻、脘腹胀痛、经行腹痛、五更泄泻等。禁忌:阴虚火旺者或里实热证。
贴士2:注意平衡饮食,补脾养胃
饮食养生应在平衡饮食五味基础上,根据个人的具体情况,适当多食甘、淡滋润的食品,既可补脾胃,又能养肺润肠,还可防治咽干口燥等症。
如:梨、柿、香蕉等水果,胡萝卜、冬瓜、藕、银耳等蔬菜及豆类、菌类、海带等。同时,应多食用芝麻、糯米、粳米、蜂蜜、乳制品等柔润食物,增加鸡、鸭、牛肉、鱼、虾、大枣、山药等以增强体质;少食辛辣之品,如辣椒、生姜、葱、蒜类。因过食辛辣宜伤人体阴津。此外还应重视涂擦护肤霜等以保护皮肤,防止干裂。
黑芝麻山药糊有滋润养阴之效,可润肺、补肾、健脾,适合秋冬寒露时节服用,但切忌过食,根据自身体质酌情食用,一般一周两三次即可。谨记:慢性肠炎、便溏腹泻者忌食。
叶占兰提醒说,中老年人和慢性患者应少吃辛辣刺激、香燥、熏烤等类食品,应多吃些红枣、莲子、山药、鸭、鱼、肉等食品。预防感冒,避免比如脚、肩部、肚脐以及腰部等部位受凉。
贴士3:保持睡眠充足,睡前泡脚
进入秋季后,人们身体出汗明显减少,人的机体也进入休整阶段,水盐代谢功能开始恢复平衡,消化系统功能也日渐正常。然而,此时人们的身体却有一种说不出来的疲惫感,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秋乏”。
克服“秋乏”应该从调节人体节律入手,在日常起居作息上作针对性的合理调整,其中,睡眠要充足,最好比平常多睡一个小时,同时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睡前用热水泡泡脚,可预防阳虚及调节经络,既解乏又利于睡眠,还改善局部血液循环,驱除寒冷,促进代谢,从而起到养生保健的作用。
素体阳虚者可适当加用艾草、生姜、胡椒籽(三者选其系即可)煮水泡脚有助补阳及温通经络,但要注意防止烫伤皮肤,温度应以40℃-50℃,时间不超过半小时为宜。
同时,饭后不宜马上泡脚,易影响消化,入睡前效果最佳。
贴士4:避免剧烈运动,注意补水
“寒露”时节,雨水渐少,天气干燥,昼热夜凉。而自古秋为金秋也,肺在五行中属金,故肺气与金秋之气相应,“金秋之时,燥气当令”,此时燥邪之气易侵犯人体而耗伤肺之阴津。
此时期人们的汗液蒸发较快,因而常出现皮肤干燥,皱纹增多,口干咽燥,干咳少痰,甚至会毛发脱落和大便秘结等症状,慢性阻塞性肺病、支气管哮喘、支气管扩张等慢性肺系疾病患者病情加重,更甚者危及生命。固人们要避免因剧烈运动、过度劳累等耗散精气津液。同时室内要保持一定的湿度,注意补充水分。
贴士5:保持良好心态,调养精神
大家还要注意,秋天外出旅游,若不注意保护自己的皮肤,会使皮肤皲裂、变粗,甚至患脂溢性皮肤病症,影响容貌。因此,外出旅游最好戴顶帽子遮住太阳照射,并适当擦些防晒霜。
叶占兰还提醒说,随着气温渐渐下降,进入中秋晚秋,由于气候渐冷,日照减少,风起叶落,时常在一些人心中引起凄凉之感,出现情绪不稳,易于伤感的忧郁心情,精神调养也不容忽视。因此,保持良好的心态,因势利导,宣泄积郁之情,培养乐观豁达之心是秋季养生保健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之一。
新闻推荐
中科院云计算中心标准化主管谭思敏:在“湖里”,成就人生最美时光
■谭思敏受访者供图从一名标准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到身兼校外硕导、“科技东莞”评审专家、标委会委员专家……在东莞松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