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市“智网工程”指挥调度中心本报记者 郑志波 摄
6月23日,东莞市市场监管共建共治联合会成立,集聚全市55个涉及各行业的商协会组织,着力构建企业自治、行业自律、社会监督、政府监管的多方共建共治共赢新机制;7月,“互联网+明厨亮灶”智慧监管系统在厚街镇试点成功,开始向全市推广;8月19日,东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与北京京东叁佰陆拾度电子商务有限公司签署了《网络市场治理与服务战略合作备忘录》,开启了东莞网络市场的政企共治新模式……
近年来,东莞依托商事制度改革和数字政府建设的有力支撑,以制度设计、平台建设、信用嵌入为核心,通过大数据先行、业务流程再造,打破了部门信息孤岛,实现了信用应用与监管履职的深度融合,构建起了以公示系统为基础、协同系统为调度、场景系统为应用的跨部门、跨层级大数据信用监管新模式,取得了明显成效。
数据互通互认
企业信息“一站式”查询
打开“粤商通”小程序,输入企业名称,该企业信息就会详细展开,不仅有法人、股东、年度报告等工商注册信息,红黑名单、行政处罚、抽查检查等信用信息也可一并查阅并能直接打印。这些,不过是东莞利用大数据智慧监管企业信用的一个小小缩影。
部门间联合、协调的效果决定了信用管理的运行效果。东莞组建了企业信用体系建设联席会议,在全省地级市率先以政府规范性文件出台全市企业信息公示和信用约束管理办法,明确涉企管理部门在企业信用信息收集、共享、应用、协同等方面的义务,并配套出台了全市企业信息公示和信用约束管理的“两张清单”,覆盖全市43个部门,通过“一个办法两张清单”,搭建起了企业信用监管的部门协同制度框架,打破了部门之间的信息壁垒,实现数据互通和协同监管。
当前,东莞市自主研发了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协同监管信息化系统、信用联合惩戒系统等三大信用信息管理调度平台,并互通融入全市社会服务管理“智网工程”,打通了部门信息共享通道,形成了信息归集、公示、约束的数字化监管工作闭环。
企业的信用信息进行了整合归集,面向公众,可提供“一站式”信息查询、证明打印服务。据东莞市市场监管局方面介绍,目前累计归集了全市41个部门涉企信息数据1834.62万条,对外公示1588.05万条,市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查询量突破2000万人次,线上打印查询证明35.38万份,日均减少群众往返查询窗口438人次。企业登记档案手机网上查询,业务量超过100万宗,服务惠及了90%的企业。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注册许可分局局长周向东介绍,未对企业档案进行电子存档和一站式查询前,一年只能提供3万次的企业档案查询服务,“自企业信息查询端口上线后,一个月就能提供1万次查询服务,一天可提供800余次。”
灵活数据调度
市场监管与“智网工程”无缝对接
蓝色马甲,走街串巷,网格管理员不仅在基层治理和服务上发挥了大作用,也为市场监管领域提供了共治力量。
东莞将市场监管融入“智网工程”,把近万名网格管理员,以网格为单位统筹整合起来,实现了市场监管和社会治理的有机融合。网格管理员履行核查市场主体住所信息和行政许可办理情况、发现无证照经营线索、督促年报、指导亮照经营等职责。依托市协同监管信息化系统和“智网工程”系统,将新登记主体的基本信用核查、特种设备飘红信用警示核查等行政检查推送给属地网格员,网格管理员通过手机APP核查、反馈违规失信线索。职能部门可直接接收网格管理员上报的线索,作为部门信用监管依据。实现任务推送、线索上报和问题处理的全程信息化,形成连通经营者、网格员、村(社区)和基层职能部门的监管链条闭环。
“人在网格走,数在网格采”,东莞近万名网格管理员行走在基层一线,在信息采集、问题发现、服务引导、线索上报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两大数据调度中枢不仅有效归集了部门日常监管信息,更将属地社会治理的相关信息一并采集归于企业名下,实现了横向部门、纵向市镇村三级的企业监管信用信息调度集成。根据统计,数据调度中枢运行以来,共调度信用信息数据核查92.04万条,其中网格管理员核查反馈信息89.06万条,各部门处理归集信息23.74万条,全方位立体丰富了企业信用全景画像。
应用场景丰富
服务与监管深度融合
充分应用信息,丰富应用场景,是发挥信用监管作用的关键。
查询企业档案、获取企业信息有几种方式?“我们针对不同的行政领域,对应不同的应用场景,开发了不同的应用平台。市民服务中心窗口、电脑端、手机APP、微信小程序、"银政通"一体机,满足了不同的需求。”周向东说。
东莞市以审批服务、行政监管、公共服务等行政领域为突破,推进了公共信用精准监管与政府服务履职的深度融合,不断拓展社会和市场协同应用,取得了积极效果。
在行政审批应用领域,东莞市首创“全程电子化+审批中心”登记改革和“银政通”开办企业自助服务一体机,通过信用信息共享互认,实现商事登记、税务办理、社保登记、公章刻制等多个流程的业务整合。内地投资者和港澳两地的投资者,可在当地合作银行提交商事登记申请材料,委托银行代办商事登记,在东莞市内对应银行的网点即可领取具有金融服务功能的电子营业执照,实现商事登记的就地受理及远程办照“零跑动”。目前,东莞市已在7家商业银行的167个网点部署应用,累计办理企业开办业务超过2万宗。
在行政监管应用领域,东莞市搭建了互联网+“明厨亮灶”智慧信息监管平台,综合运用互联网、人工智能、边缘计算和数据科学等大数据技术手段,打通了食品“感、知、用”链条的信用数据,从食品安全管理人员到岗、自检情况(如后厨鼠患、卫生),到食品从业人员的信用行为(如未佩戴帽子、口罩或在厨房内吸烟)等,均实现了AI智能实时分析、监测、锁定,并实时发报警示。
共建共治联合惩戒
企业一处失信多处受限
近年来,网络消费新业态的兴起,也为市场监管提出了新挑战。积极探索与电商平台的政企信用互通共治模式,成为保障网络市场秩序和推进网络市场有序发展的重要工作。市市场监督管理局与阿里巴巴、美团、京东等平台签订了合作备忘录,自主开发了市场监管投诉举报快速处置平台和投诉举报异常名录库。
促进政企信用资源共享,实现线上线下同发展,力促政府、协会、企业多方的信用管理共赢,东莞市还成立了全国首个市场监管共建共治联合体,选取了12个商协会开展共建共治试点工作。其中,市电子商务协会率先与市市场监管局合作搭建“红盾京通”平台协同管网,由京东为市场监管部门全线开通40个“红盾京通”账号,对京东平台上的9000多家东莞网店主体的信用档案实现实时查找、精准定位。
各方、各部门的数据不仅实现了共享,互通互认,东莞还形成了联合惩戒系统约束管理失信企业。各部门的联合奖惩备忘录实现信息化,并嵌入业务处理系统,根据约束清单和备忘录,各部门可共享失信企业信息、反馈约束应用结果,打通商业银行和职能部门的联合惩戒路径,让失信企业一处失信便多处受限。
深化信用体系建设,深化信用监管的数字化转型,不断拓展市场化社会化协同应用,突破数据壁垒、机制壁垒、职责壁垒,东莞智慧信用监管体系打造了东莞优渥营商土壤,为新时代企业信用监管贡献了探索经验。
新闻推荐
□信息时报记者陈武东通讯员萧颖斯日前,信息时报记者从广发银行东莞分行获悉,为全力以赴做好疫情防控和各项金融服务保障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