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葚果实酸甜适口,汁多味甜,生津开胃。
陈锦庄摄
■悬壶莞邑
文:张晓敏
被誉为“树中之王”“东方神木”的桑树是我国的古老树种,种植历史已有数千年。商代的甲骨文中已有“桑”“蚕”字样,《诗经》中大量的关于桑的诗篇,更是可以直接证明桑树是古时中国最为常见的家庭农作物之一。中国人对桑树感情深厚,常以桑梓之情表达对故土乡情以及家乡亲人的怀念。
自古以来,中国人便深知桑树全身宝的道理。桑树的叶、果实、木材、枝条可用来饲蚕、食用、酿酒、编筐、造纸和制作器具,同时其叶、根皮、嫩枝、果穗、木材、寄生物等可作防治疾病的良药,所以种植桑树不但供吃、供穿,还可以入药、造纸,是理想的经济作物。
每年的春天,是桑叶养蚕的时间。春蚕吐丝结茧成绸丰富了人们的穿衣生活,公元2世纪,商人们带着美丽的丝绸,历经艰辛走过荒芜的戈壁、酷热的沙漠,走出了改变人类历史的“丝绸之路”,而桑叶更是成为了“影响世界的中国植物”之一。
四五月是桑葚成熟的时候,一句“情怀已酿深深紫,未品酸甜尽可知”道出了桑葚果实的酸甜适口,汁多味甜,生津开胃的特点。实际上,桑葚还有补肝益肾、滋阴补血、生津润肠、熄风的功效,经常食用还可以用于治疗阴亏血虚之眩晕、目暗、耳鸣、失眠、须发早白及津伤口渴、肠燥便秘等。
秋天霜降后的桑叶药用价值最佳。桑叶是中医方剂“桑菊饮”的主药,性寒味苦甘,入肺肝经,有疏风清热、凉血止血、清肝明目、润肺止咳功效。用于治疗风热感冒、肺热咳嗽、肝阳头痛眩晕、目赤昏花、血热出血及盗汗等症状。鲜桑叶摘破叶脉后取其渗出的白色液汁,药名叫桑叶汁,味苦性微寒,功擅解毒清热止血,治痈疖、瘿瘤、外伤出血及蜈蚣咬伤等。
入冬后可挖树根取桑白皮。桑树的根皮,除去木心可作药用。味甘苦性寒,入肺、脾经,有泻肺平喘,行水消肿之功。用于治疗肺热咳喘、痰多、水肿、脚气、小便不利等症状。桑根带皮用亦可入药,书载其味微苦性平,能治疗惊痫、筋骨痛、高血压、目赤、鹅口疮、崩漏等。此外,全株桑树皮中的白色汁液叫桑皮汁,可治小儿口疮和外伤出血。此外,桑枝、桑木、桑寄生均有不同的药用功效。
我们从桑树的身上,看到了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自然节律,同时也感知到桑的每一季都有妙用,每一处都是宝物。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开始探寻桑树的其他价值,而桑葚与桑叶是国家卫生部门批准的“药食同源”第一植物食品。事实上,早在两千多年前,桑葚已是中国皇帝御用的补品,历代医家对其极为推崇,在民间更有“人间圣果”“补血果”之称。据《本草纲目》记载:“桑葚又名文武实,单食,止消渴。利五脏关节,通血气。久服不饥,安魂镇神,令人聪明,变白不老。多收曝干为末,蜜丸日服。捣汁饮,解中酒毒。酿酒服,利水气消肿。”
历代医家认为,桑葚乃是桑的精华所结,味甘性寒,入心、肝、肾三经,益肾脏而固精,久服黑发明目,是滋阴、补血、生津、润燥、通便的佳品,药用价值极高。现代药理研究还表明,桑椹果含有丰富的葡萄糖、蔗糖、果糖、胡萝卜素、维生素、苹果酸、琥珀酸、酒石酸、矿物质以及微量元素,入胃肠能补充胃液缺乏促进消化,刺激粘膜促进消化液分泌,增进胃肠蠕动,有助消化补身体的功效。
近年来,随着越来越多人认同桑葚的药用价值,关于桑葚的吃法也越来越多。最值得一提的便是桑葚酒。桑葚的糖分含量高,季节性明显,非常适合酿酒。桑葚酒是古老的果酒,具有滋补、养身及补血之功效。自制桑枣酒主料:桑葚;辅料:白酒;调料:冰糖。
此外,桑叶富含营养,是上好的功能食品。民间有用于泡茶和煮鸡汤的习惯,能降压、降脂、抗衰老增加耐力、降低胆固醇、抑制脂肪积累、抑制血栓生成,抑制肠内有害细菌繁殖和有害氧化物生成以及防治糖尿病的功效,不含茶碱咖啡因,胃痛和失眠者也能放心食用。
(本文由东莞市卫生健康局、东莞市中医院和东莞市中医学会指导撰写)
新闻推荐
在不同阶段,王无邪有着不同的角色。一开始他是一位文人,进行诗歌创作。后来成了教育者、设计理论作家,而绘画贯穿整个时期,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