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志武在诗歌写作方面的探索与实践获得各方认可
近日,东莞青年诗人蒋志武的第四部诗集《门庭的上方》出版面世。这部诗集是东莞市重点文艺创作扶持项目之一,精选收录蒋志武近三年创作的诗歌作品108首,其中不少作品曾在全国各大刊物发表,也有部分为首次呈现。
《门庭的上方》比较完整地呈现了蒋志武近期的诗歌创作理想,并从诗的内核中提炼出一种独特的诗歌品质。“这部诗集,每一个喃喃细语的文字,都是我内心的宣誓和祈求,都是我最美丽的白色玫瑰,都是我门庭上的灰烬。诗歌,已成为我灵魂的庙宇。”蒋志武如是说。
【蒋志武简介】
蒋志武,男,20世纪80年代出生于湖南省冷水江市,青年诗人,中国作协会员,东莞(横沥)文学创作基地成员。自2009年开始诗歌创作,有大量诗歌刊发于《人民文学》《诗刊》《中国作家》《青年文学》《钟山》《山花》《天涯》《大家》《芙蓉》等刊物,入选《扬子江评论》2018年度文学排行榜及多个年度诗歌选本。曾获深圳青年文学奖、广东省有为文学奖等奖项,出版诗集《万物皆有秘密的背影》《门庭的上方》等四部。
因拜伦诗作开启文学梦
和很多漂泊他乡、南下广东打拼的寻梦人一样,蒋志武早期的诗歌带着浓得化不开的乡愁。“最开始写诗的几年,我写诗的唯一目的就是解脱乡愁、乡恋,让内心的孤苦在异乡的大地找到一块可以倾诉的地方,让我的所有不作为、委屈都可以释放。我不会偏袒生活,也不会放纵一丝丝游离于异乡的气息,于是,故土、山花、野草、亲情在我的脑海中一次次过滤,一次次复活。”那几年的乡土诗歌写作,被蒋志武称作是“写诗过程中最为轻松的几年”,每写一首他就觉得离故乡更近一些,他的身体就更轻松一些。
蒋志武从2009年10月开始诗歌创作的。关于写诗的缘起,其在自述中有过清晰阐述:2009年的一个周末,在深圳沙井的一家社区图书馆,无意间翻阅了一本英国著名诗人拜伦的诗集,在诗集中,有这样一句——若我会见到你,事隔经年/我如何和你招呼,以眼泪,以沉默。这句诗深深打动了他,似乎让他重回那些经历过的时光,从身边走过的人,接触过的事,当事隔经年,再审视生命起伏的过程,对生活报以微笑和沉默,这也是最好的诠释。
从那时开始,埋藏在蒋志武内心的文学梦被彻底打开。那个安静的夜晚,他铺开洁白的纸张,用一只快用尽墨汁的水性笔写下了“生命”这个标题,“自从我写下第一个标题,第一行诗,文学就开始为我的生命做了最精彩的加冕。”
日常诗意提炼哲理
2009年至今,写诗十年有余,刚刚迈入不惑之年的蒋志武已出版《门庭的上方》等四部诗集,频频在《诗刊》等各大文学刊物发表诗歌,获得广东省有为文学奖等各类奖项,广受关注与赞誉。
生活阅历增长,生活环境、观看世界的角度改变,但如今的他,依然还是当年那个热爱诗歌、用诗歌还原内心本真的“少年”,只是写作主题已经从乡土转变为生死,题材更丰、思想更深,更具思辨性与哲学味道。当然,写作也比从前更难。这从他的第三部诗集《万物皆有秘密的背影》已初见端倪,这部最新诗集《门庭的上方》则代表着他逐渐走向成熟,树立起鲜明的极具辨识度的个人风格。
“蒋志武的诗歌写作开阔、多元、高产,他随时渗透到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撷取一花一叶,生发出意味和境界”“诗人蒋志武的诗歌表达的是一种自然觉醒,恢复了人的自然感情,他的诗歌产生于现实和对生命的思辨,但文本却超越了现实本身,这可能是更高的境界”……对蒋志武在诗歌写作方面的探索与实践,业内名家不吝赞美之词。
著名诗人林雪的评论可谓一语中的:“青年诗人蒋志武善于在日常生活的诗意中提炼出哲学高度,他用思辨打造思维碎片,如同在散漫细沙中置换出金子的结晶。在他的诗篇中没有孤立奇崛的理性,有的只是无限接近真理的动人心弦的跋涉,以词语为鳞,以句子为脚,以高蹈为翼,以爱和悲悯为马达,铸造灵魂,直抵心灵。他是一位不可多得的优秀诗人。”
诗是时代向前发展的产物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唐朝诗人白居易的这句话,可说是历代文人富有历史使命感的一种集中概括。对广大文人而言,为时而著、为事而作,就必须把握时代脉搏、聆听时代声音,坚持与时代同步伐、以人民为中心、以精品奉献人民、用明德引领风尚。
面对新时代,诗歌何为?诗人何为?这是当下每一位诗人必须思考的问题。“一个优秀的诗人必定非常看重自己与时代发展的关系。”蒋志武表示,世界上没有一个诗人能脱离时代写出好作品。每一部契合时代的作品,必定书写和记录历史的进程和重要的时段,书写历史上重要的人物,书写民族的伟大精神、文明和山川河流,体现一个民族的文化自信。那种与时代一味疏离的诗人写出的诗必定是没有活力的,刻意在诗中回避自己与时代关系的诗歌是不自然、不真实的。
“今天,火热的现实生活让我们每天都能感受到新变化,科技、经济、文化等方方面面,让我们看到过往几代人想都想不到的人和事。这种时代的大变革、大进步,是诗人无法回避和应该面对的现实。”多年来笔耕不辍、始终不忘初心的蒋志武认为,诗是思想的升华,是意志的提炼,更是时代向前发展的产物。只有将诗歌写作站立的角度找准了,诗歌写作的基点才是牢固的。
“能自觉将民族和本土的文化意识和主体意识植入到诗歌写作中,并规避无病的呻吟、无魂的躯壳的诗歌,才是好诗歌。”蒋志武说。
新闻推荐
剧团演员献上精彩唱段。《九宝莲》是一部讲述惩恶扬善、邪不胜正的传统粤剧。10月17日晚,广州粤剧院红豆粤剧团做客文化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