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金传今年88岁。
▲年轻时的叶金传。
▲沙鱼涌奔袭战战场遗址。(翻 拍)
▲向紫金进军的东江第一支队某部。(翻 拍)
▲骆秋今年81岁,13岁时参军。
▲年轻时的骆秋。 (翻 拍)
▲参加广州战役胜利结束后,骆秋(中)进驻糖厂与战友合影。 (翻 拍)
近日,惠州市“两纵”老战士联谊会举行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大会,惠州市80余名老战士齐聚一堂,共同追忆激情燃烧的岁月。其中,大多数老战士都曾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粤赣湘边纵队为东江地区的解放作出了贡献。
据介绍,中国人民解放军粤赣湘边纵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于解放战争时期建立的一支人民军队。这支部队先后开辟了粤赣湘边区的粤北、粤东和赣南各地数十县镇解放区,建立了边区各级人民政权,协同配合南下野战大军以摧枯拉朽之势解放广东。近日,记者拜访了叶金传、骆秋两位边纵老战士,他们向记者介绍了当年在东江地区参加或经历的战役。
人物名片
叶金传
1929年出生,1947年参加革命,到香港负责地下联络工作;1948年回到惠州,进入江南支队东一支机关军事处,后转入江南支队第一团;1948年12月,在粤赣湘边纵队东江第一支队警卫班担任通讯员一职;1949年9月,在广州江防司令部工作;1950年5月,到海南接管海军事宜;1950年7月,返回广州江防司令部;1951年7月,到海口前进司令部担任后勤部文书一职;1979年转业回到惠州供销社任副主任;1983年退居二线担任供销社调研人员,直至离休。
18岁受二哥影响投身革命
叶金传是惠阳秋长茶园村人,年近九旬依然精神矍铄。他翻看当年身穿军装的黑白老照片,娓娓道来解放战争时期他在部队的生涯。
受二哥叶金蕴的影响,1947年1月,刚满18岁的叶金传走上了革命道路。“我二哥在1939年便投身抗日战争。”当年抗日战争结束后,根据国共两党重庆谈判签署的协定,东江纵队主力需北撤山东。东纵北撤后,叶金蕴留守家乡,参加了“惠(阳)、东(莞)、宝(安)”人民护乡团,与国民党反动军队、土匪恶霸作斗争。叶金传满怀赤诚,几次向母亲提出参加革命的想法。“我母亲可能觉得当时我还小,并没有立即答应。”不过,往后的一件事情却改变了叶金传的一生。
那时,叶金蕴正投身解放战争的战斗中,家里常常遭到国民党特务的搜查。“一次,几个特务夜晚前来搜查,想秘密逮捕我二哥。见我二哥不在家,便将我带走,想从我口中获得实情。”20多天无数次的盘问,叶金传都坚称不知叶金蕴的去向。后来在乡亲担保下,国民党当局才释放了叶金传。这一次,母亲对他说:“你要去参加革命就去吧,现在不走是不行了。”
进入江南支队东一支机关军事处,负责地下联络工作
1947年春,中共广东区委根据中共中央香港分局关于恢复武装斗争的指示,以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北撤时留下的武装骨干为基础,先后建立东江人民抗征队、粤赣湘边区人民解放总队等14支人民武装。
就在这一年,叶金传和几位党员干部一起去了香港。作为一名联络员,叶金传的工作是秘密召集人员,将人员从香港送往内地当兵。随着时局变化,1948年4月,叶金传离开香港,回到惠州。1948年6月,除五岭地区的粤赣湘边区人民解放总队外,其余分别整编为广东人民解放军江南、江北、粤赣边、北江4个支队。叶金传便进入江南支队东一支机关军事处,负责地下联络工作。“当时部队在"惠、东、宝"地区活动,为避免暴露力量,部队都是晚上行军。”随着武装斗争的恢复与发展,当时,江南支队已发展到7000多人,支队主力团也已建立,可以集结机动使用的兵力达1200多人。
据叶金传回忆,部队经过整编以及枪支弹药的武装配备,准备东上发展根据地。就在整编完部队的第三天,沙鱼涌奔袭战便打响了。在叶金传的一本相册里,还留存着沙鱼涌奔袭战 (今深圳大鹏湾一带)、山子下伏击战(今深圳坪山一带)、红花岭阻击战3场战役战场遗址的照片。1948年7月至9月,3大战役期间,19岁的叶金传在江南支队东一支机关军事处的后勤部门,虽没能直接参战,然而在战友的描述中,他仿佛亲历了那些热血沸腾的战斗。
山子下布阵迎敌,敌军仓皇而逃
1948年7月,江南支队等部展开了反对国民党军以东江南岸和九连地区为重点的第二期清剿。据《粤赣湘边纵队史》记载:(1948年)7月初,敌军企图从东、西、北三面压缩江南支队于坪山地区,尔后以第一五四师配合三面部队,采取分进合击的战术,聚歼江南支队主力于坪山地区。
“为打乱敌之进攻部署,江南支队决定先发制人,集中优势兵力主动出击沙鱼涌之敌。那天夜里,部队向沙鱼涌推进。凌晨4时,北面部队向敌营部发起进攻,另一部同时在南面向海关东侧高地的敌军排哨发起攻击,沙鱼涌西侧高地的一个排,则集中火力掩护攻击部队。”叶金传说,这场战斗持续了4个多小时,最后以胜利告终。
“为了扩大根据地,我们是一路走一路打过来的。”叶金传说,沙鱼涌奔袭战之后的第七天,又爆发坪山山子下伏击战。据史料记载:1948年7月19日,敌军拟于23日集结4000余人的兵力分四路向坪山合围。当时,得到情报的江南支队召开紧急会议,洞察敌情,研究作战方案。发现位于坪山之西30里的山子下,山高岭峻,地势险要,这正是打伏击战的好阵地。
“当时,在山子下部署了一个团和一个独立营的兵力。”叶金传说起那段出奇制胜的战役,不免有些激动,他双手比划着,说:“山子下两边是山,中间是一条路,只要敌人一进来,进入我们的 "口袋阵",他们肯定败下阵来。”果不其然,当天,敌人从横岗绕进了这条路,已埋伏好的士兵们居高临下,四面火网就开始夹攻,敌军没办法冲锋,仓皇而逃。
“连续10多天,江南支队就获得两次胜利。”叶金传非常自豪。7月底,江南支队继续东上。随后,又展开了红花岭阻击战。
休整时被敌军包围,很多战友都牺牲了
有胜利的喜悦,也有失去战友的悲恸。令叶金传印象最深的一次,是三家村(地名)战役。当时,叶金传已转入了江南支队第一团。1948年夏,部队从安墩出发,一支独立营先行,江南支队第一团随后。两支部队分别在三家村相隔不到5公里的山头休整。“正吃着晚饭,就听到外面有枪声。”随着枪响,叶金传和战友上山头察看敌情,刚一冒头,子弹密集地落了下来,“快趴下!”叶金传拉着战友赶紧躲避,这才幸免于难。可就在那一夜,敌军包围了先行的那支部队展开了厮杀,很多战友都牺牲了,听到这个消息时他悲痛不已。
见证广州等地解放,感慨如今生活来之不易
1949年1月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粤赣湘边纵队正式成立。1月17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粤赣湘边纵队下令,将广东人民解放军江南支队改编为粤赣湘边纵队东江第一支队,叶金传也被编入粤赣湘边纵队警卫班当通讯员。1949年2月,主力部队从安墩出发,挺进紫金、五华边区,一路开辟新的解放区。1949年8月,粤赣湘边纵队在五华、龙川地区击退国民党军第12兵团残部对解放区的窜扰。
1949年9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挥师南下,进军华南。由北撤的东江纵队战士扩编而成的两广纵队,随第四野战军主力进军广东。此时,粤赣湘边纵队与之会合。10~11月,在第四野战军指挥下参加广东战役,纵队主力与两广纵队组成左路军,解放惠阳、东莞等地。随后,叶金传跟随边纵司令部成员经过顺德、番禺见证了广州解放。他说:“解放战争时期,东江各地区武装力量深入偏僻山区,在恶劣的环境中艰苦作战,现在美好的生活当真来之不易。”
人物名片
骆秋
1936年8月出生。1949年1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粤赣湘边纵队东江第二支队,参加解放老隆战斗;1950年在韶关地区参加剿匪;1951年12月~1954年5月,赴朝鲜抗美援朝;1956年10月,分配到福建前线,之后,参加炮击金门战事;1978年从部队转业到惠阳地区木材公司工作;1989年10月,调到市林业局党委工作,任党委副书记、书记等职,1997年离休。
13岁参军,9年后才回到家乡
骆秋生于河源市龙川县黄石镇梅塘村,两岁时,父亲便去世了,母亲带着他和两个哥哥、一个妹妹艰难地过日子。
龙川是块红色的土地,中央红军和赣南红军多次转战龙川,县内多处地方建立起革命武装斗争组织,建立红色政权。骆秋的大哥骆兰志1947年参加了当地的游击队。1947年冬,国民党保安队进村围剿游击队,要放火烧骆秋家,母亲带着子女从后山逃脱……抱着“救国救民”的理想,1949年1月,骆秋毅然加入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粤赣湘边纵队东江第二支队(下简称东二支)六团,担任通讯员,开始了他的军人生涯。
骆秋参军时,只有13岁。“我是偷偷出来,跟随中国人民解放军粤赣湘边纵队走的,母亲都不知道。”直到解放后,1958年骆秋才返回家乡。
老隆战役历时一个月
随着1949年4月21日,毛泽东、朱德向中国人民解放军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东二支从防御转为反攻,开始了解放龙川县城———老隆镇的战斗。
老隆镇是东江的战略要地。1949年5月15日,老隆战斗打响了,骆秋随着主力部队参加打援战斗。战斗开始后,老隆镇的国民党驻军向和平县驻军求援,和平县的1000多名国民党援军到达老隆镇乌石坝(地名)时,遭到我军打援部队的正面阻击。经过数小时的激战,1000多名援军被打垮,余下的兵力退回了和平县东水镇。老隆镇驻军待援绝望,当晚就投降,老隆镇宣告解放。
老隆解放后,骆秋马上随部队连夜赶往和平县,围歼和平县国民党军残部。和平县国民党军残部拒不投降,战斗很激烈,主力部队与国民党军残部多次交火,伤亡多人。“当时我跟着副连长骆凯带着一个排,占领下车镇后山碉堡,阻击敌人逃跑。”骆秋说,在我军炮火打击、步兵围攻和政治攻势下,国民党残部500多人最后还是向我军投降,接受改编。之后,部队又在龙川的龙母镇战斗,经过一天一夜的强攻,歼灭守敌300多人。历时一个月的老隆战役胜利结束。
和战友在韶关剿匪600多人
老隆战役结束后,骆秋跟着部队日夜兼程,坐船7天7夜,越过珠江口,歼敌300多人,解放了三灶岛。之后,骆秋所在的部队又回到广州,协助军管进驻一家顺德的糖厂,保卫糖厂恢复生产。
“这是我在糖厂拍的照片,当时只有13岁。是我们连队指导员帮忙拍的。解放广州后,形势较稳定,指导员有部相机,于是把这珍贵的一刻定格下来。”照片中的骆秋,身穿军服,满脸稚气。这张照片骆秋很珍惜,一直带在身上,带去韶关剿匪,去朝鲜抗美援朝……
驻扎在顺德这家糖厂期间,骆秋给家里写了一封信。自从离开家后,骆秋就没有与家里联系过。他后来才知道,家里收到他的来信后,还派人到顺德找他。当家人找到糖厂时,骆秋已跟着部队在1950年春撤出糖厂,北上韶关地区剿匪。
到达韶关后,骆秋任营部警通班班长,归属北江军分区独立第十团,负责追剿曲江境内的600多土匪。“当时在韶关剿匪一年多,我们以班排为小分队,深入山林,追击土匪。”骆秋说,最后走投无路的土匪头子傅桂标投降,600多土匪全部肃清。
入朝作战两次负伤两次荣立三等功
1951年12月,骆秋跨过鸭绿江入朝作战。在朝鲜,他负责电台,保证部队通讯联络畅通。
在朝鲜,让骆秋记忆深刻的是他参加的金城反击战。1952年秋,骆秋所在的部队挺进金城,接替39军防务,准备打金城反击战。一天晚上,领导命令骆秋携带电台,跟战士们一起潜入敌军前沿。“电台有10多公斤重,我们两个人轮流背。”骆秋说,他们在战壕中小心翼翼地前行,在距离敌军不到100米时,突然有战友被敌人发现,顿时敌人的枪林弹雨袭来,几位战士寸步难行。为了掩护骆秋,班长猛地站起,将骆秋压在战壕底下。骆秋拿起对讲机,领导指示他们在火力掩护下赶紧撤退。那时候他才发现,班长已身中数枪,血流不止,已没有呼吸。后在强大火力掩护下,骆秋与战友才撤了出来。
经过半年准备,我军反击战突破了敌人防线,歼灭敌人6万多人,部队全线推进20公里。在金城反击战中,骆秋两次负伤,右腿和左手被美军飞机投下的炸弹碎片所伤,两次荣立三等功。
离休后忙“两纵”老战士联谊会事宜
战后,为提高部队战斗力,使指战员精通现代化武器装备和各种兵种的作战,各部队选拔一批指战员进军官学校学习。1954年,骆秋从朝鲜前线回到辽宁丹东并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沈阳通信学校学习。1955年底,骆秋从沈阳通信学校转到重庆通信学校学习。1956年,骆秋被授予少尉军衔,分配到福建工作,后参加了对金门岛的大规模炮击。
在福建工作一段时间后,骆秋才请假回家探亲,回家时已是1958年。1962年,他到南昌步兵学校学习。1963年11月毕业考试后,被分配到江西赣州军分区信丰县武装部,主管地方的征兵与作战工作。直到1978年10月,骆秋结束近30年的军旅生涯,转业到惠阳地区木材公司。1989年10月,调到市林业局党委工作。1997年春节办了离休手续。
离休后的骆秋,依旧停不下来,他忙着到学校去作战斗故事报告,还忙着“两纵”(东纵和边纵)老战士联谊会的工作。骆秋担任“两纵”联谊会理事和农口分会会长,组织农口分会老战士们参加各种活动。他说,“边纵”广大指战员和英烈们用丹心碧血谱写的革命史诗,永远都铭记在他心中。
本版文/图本报记者朱如丹陈 澄 实习生叶 蕾
统筹 本报记者陈 澄
新闻推荐
轨道梯巴梦想顺德7旬老伯发明一种装配梯式轿厢组合空中巴士系统
顺德7旬老伯发明一种装配梯式轿厢组合空中巴士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