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使用政务服务机器人办理居住证。
■今年9月25日,市民吴敏红通过法人一门式主题办服务办理餐馆开办事宜。
2018年,禅城在改革中“跑”出了加速度。在这场发轫于珠三角腹地的现代治理新试验中,禅城以信息化担纲,一项又一项的改革“接力赛”不断推出,从政务服务到产业转型再到社区、村居治理,层层递进,由浅入深,从局部到立体。大数据、信息化的因子逐步浸透到这座城市的肌理、骨髓中,润物无声,蓦然回首,这座城市的“颜值”和气质已发生巨变。
这一年,在信息化之“笔”的勾勒下,154平方公里的热土上呈现出一幅幅现代治理的新图景,涌现出一个个智慧生活下的新场景和新“面孔”。数据,正在重塑一切,重构生活,让生活变得更轻盈、更智慧、更有温度。
从数据恐惧到数据自觉
信息化革新,最先转变的是干部的群像。大数据首先要武装治理者的头脑,现代治理的新图景才能在这块“试验田”里次第涌现。
“以前职能部门对数据开放或多或少存在恐惧,担心要承担风险。现在变了,对于大数据的应用,从"要我用"到"我要用"。”作为收集全区数据源的具体负责人之一,禅城区数据统筹局数据资源科负责人王学锋的感悟很深。以前他去部门收集数据时,遇到各种理由的推搪是常有之事,如今,“乐于共享”已逐渐取代“闭门羹”了。
更深的变化在延续。本月14日,全市首个交感互动式政务服务(审批)机器人“小政”,在禅城区石湾镇街道行政服务中心“上岗”。“小政”不仅能接受市民咨询并引导办事,还能通过“看脸”“指纹”等方式“辨人”,开展行政审批。首批可办理业务40项,能接受近300个行政事项的咨询。“小政”是由基层镇街牵头探索研发的,透过“小政”可以看出,禅城干部的数据自觉,已经深入基层。
对于数据分享与运用从恐惧到自觉的转变,是禅城区干部数据意识提升的生动折射。
大数据正以一种不可回避的趋势冲击着当今社会,无论是“互联网+”席卷下的产业革命,还是社会格局剧烈变化,最终都指向了执政者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方式,是战胜挑战还是被挑战击败,考验着执政干部的本领和素质。
作为大数据探索的先行区,禅城区决策层更早地意识到信息时代下各级领导干部善用大数据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因此,禅城区多管齐下从不同层面强化信息化、大数据发展意识。今年,加速形成高度的“数据意识”“数据自觉”旗帜被鲜明地写入了区委全会报告中,上升为施政纲领之一。
在各个改革领域实践中“练兵”,禅城区领导干部的数据意识得到持续的“唤醒”,“数据自觉”逐步形成,大数据发展的生态圈得以构建。越来越多的干部主动运用大数据开展业务,一系列的应用场景屡见不鲜。
4月27日开幕的旅博会,禅城区文体旅游局将禅城大数据发展的特长发挥得淋漓尽致。全国首个高铁旅游主题线上博览会——“高铁经济带云上旅博会”启动,它是“高铁旅博会”的数字升级版,采用大数据、VR等前沿科技,结合人文内容深度挖掘,对旅博会与参会城市进行数字化、交互化、立体化呈现,形成“永不落幕的旅游博览会”。
今年5月下旬,禅城区祖庙街道借助云平台、大数据技术,采取线上管控、线下巡查等方式开展“一门式”联合执法,成功清除了红路直街10多年的“顽疾”,还市民一片清净。
区环保部门则利用大数据、信息化加强环境监测和精准治理。今年2月,禅城区环境立体监控中心成立,将环境监测无人机、移动空气质量监测系统、激光雷达等多种高科技、信息化手段引入环境管理,增强环保部门对重点区域污染源监测监控能力,构建多维度环境监测监控网络。
禅城法院借力大数据打造“云执行”,有效破解长久以来的“执行难”问题。禅城法院将法院执行大数据和区社会综合治理大数据对接,构建了被执行人网格管理云图,执行员足不出户、轻点鼠标就可完成对被执行人名下的不动产、工商股权、银行存款、机动车、金融产品等财产的查封、冻结、扣划、强制过户等执行措施,执行效率大大提高。
禅城区社区矫正也以数据“跑腿”强监管促新生。今年5月正式推出禅城区“区块链+社区矫正”应用,“社矫链”平台上的监管更加公正透明,社矫人员的在线“生活”则更加合乎规范和便利的需求。凭借电子手环,社矫人员日常行踪即可实现定位和跟踪。一旦社矫人员不按规定擅自离开指定区域,便会触发报警,实现社矫人员“从"不能跑、不敢跑"向"不想跑、不愿跑"”的转变。
从“加班红利”到“数据红利”
数据成为“解放者”,将人们从繁重的业务中解放出来,让生活变得更轻盈,这一场景在禅城已经屡见不鲜。
今年9月招生季,禅城区教育部门的曾老师不用再像以前一样埋头在堆成小山的资料中加班加点处理报名事宜,只需轻点鼠标,报名学生的相关信息一览无遗。市民张女士的儿子今年9月入读小学,全程实行网上报名,网上查询,不用去现场排队。两年前家长“排长龙”为孩子报名的现象已经成为历史。
这背后是大数据在为家长和教育部门的工作人员同时“减负”。在实施无纸化报名之前,小学、初中入学报名,涉及公安、房管、社保、流管、卫计5个部门,家长要提供的信息包括户籍、房产、居住、社保、计生等。以往要一个一个部门提交资料核对。即使禅城行政服务中心设立统一集中收取资料的窗口,但由于报名时间相对集中,办事大厅依然人满为患,家长们还是要排队复核材料。
如今,通过挖掘数据红利,在后台顺利对接相关数据,既简化办事流程又能保证市民信息安全,信息系统经过比对后,会自动显示身份证号码、房产地址等信息,家长只要确认就可以了。原本报名所需的材料后台通过自动比对显示结果,全程无须提供纸质材料。符合录取条件的,系统会向家长手机发送信息,约两天就知道,以前则要半个月。
大数据也为政府部门的工作人员“减压”。大数据通过前后比对、数据匹配,既减少了人为的误差,又更加阳光透明,杜绝了“关系户”,减少了权力寻租,给部门工作人员减轻了思想包袱。大数据还给职能部门“瘦身”,如镇街行政服务中心实行一门式改革后,综合窗办事改变了以往忙闲不均的局面,提高了效率,节约了人手,办件量提升了,窗口反而减少了。
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汤景泰评价说,禅城用信息化技术驱动社会治理,提升了公众的信息福祉。禅城的创新举措十分有效,比如证明“我就是我”的身份认证,不光解决了老百姓的问题,对政府部门的行政效率也是非常好的促进。原来为了让老百姓少跑腿,很多任务实际上转移到公务员身上,这是一种“加班红利”,治理效率问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禅城通过IMI区块链平台解决了身份认证的问题,把“加班红利”变成了“数据红利”。在全国范围内,应用大数据和区块链技术进行社会治理的城区,禅城先行了一步,让市民、部门都有强烈的获得感。
从调动手续繁杂到引才“零跑腿”
大数据也成为禅城提升城市品牌的有力工具。禅城运用大数据转化成高效便利热情的服务,擦亮城市品牌,折射城市温情,加大对人才的吸引力。
胡先生是专业技术人才,要从外地调入禅城区的企业工作。今年4月7日,他来到禅城区行政服务中心办理“企业从外区调进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核准(商调函)”。按照以往的办事流程,他提交相关材料后,经过前台人员受理,物料流转到后台,再由工作人员送往人社部门,需2个工作日内审结,最后物料再流转回到行政服务中心。中间至少耗时4个工作日,需要跑两趟才能办完。
但是此次,胡先生只用时49分钟,就一次性拿到了结果。他说,虽然办理调动手续只是小事,但是能折射出政府为民着想的措施和力度,对调入禅城工作更有信心了。
从今年4月1日起,禅城区行政服务中心魁奇路大厅综合大一门在过去20项即办事项的基础上再增加23项。新增的即办事项涉及人才引进的相关业务,包含禅城区户籍高校毕业生(调档)、企业从外区调进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入户、企业接收大中专院校外区生源应届毕业生核准(入户)、流动人员档案管理等。
政府多费心,人才少跑腿。禅城区还重构人才服务办理流程,打通了服务人才的“最后一公里”。借助IMI身份认证、数据共享等现代信息技术,探索人才“零跑腿”服务模式,推出涵盖人才公寓申请、毕业生报到、人才子女入学等26项人才服务“零跑腿”事项,实现“零距离”服务。借力大数据,人才到禅城“拎包入住”已成为现实。
禅城正在打造高质量发展的首善之区,实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产业进行升级转型,这一切都离不开人才。为鼓励人才落地,去年,禅城出台了“禅十条”产业、人才扶持政策。如今借力大数据推出即办服务、“零跑腿”服务,就是围绕区委、区政府的战略部署,简化人才引进、落地流程,为禅城创新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从“办证易开业难
”到证照联办审批零壁垒
在禅城,大数据带来的办事便利,今年已经从自然人一门式服务拓展到法人一门式服务,开企业、做生意实现再提速。
高效!以前开办餐馆至少跑3趟,最快也要30天至45天,如今10天就可以办妥。这是今年9月25日,禅城区第一位体验完“我要开餐馆”证照联办服务的市民吴敏红的感受。
从9月25日起,推出商事经营主题办(证照联办)服务,符合条件的市场主体(公司、个体工商户等)开办“只进一扇门”“最多跑一次”,实现了业务审批从“串联”到“并联”的质变。
今年禅城区以解决企业“准入不准营”“办证易开业难”等难题为导向,打造商事经营主题办(证照联办)“心”模式,实现最多跑一次,审批零壁垒,服务零距离,使企业省心、部门宽心、市场放心,创新便民利企的审批服务方式,打造国际化营商环境,不断深化法人一门式改革。
今年11月21日,禅城商事经营主题办(证照联办)再增加4个主题。今后,凡是在禅城开办进出口贸易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等,只需网上填写申请资料,跑一次就可领证,审批时间减少60%以上。新增的4个主题,原来审批最长要60个工作日、最短也要25个工作日,提交材料最多的要53份、最少的要35份,如今,审批最长只要11个工作日,提交材料最多只要30份。
改革还在深化。禅城还计划再新增5个商事经营主题办,加快禅城建设服务型政府,构筑营商成本低、效率高的国际化营商环境,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
不仅要帮企业开办得快,禅城还运用大数据助力企业发展得好。本月7日,禅城区政企大数据服务平台启用,打造“政府滴滴”,实现企业诉求秒级响应。平台对职能部门的政策文件进行梳理分类、精准匹配,推送到符合条件的企业手中,解决企业“不知道”的问题,同时通过线上直播、动漫解读等直观方式让企业更好地理解政策,解决政策“不明白、不会用”的问题。平台还将分类归集政府涉企服务,线上线下一体化相结合。企业诉求可通过平台迅速到达政府,智能匹配政府服务资源,秒级响应诉求,实现企业诉求“有问必答、有求必应”。
从坐着轮椅上门到掌上点键数据跑腿
在禅城,喝着咖啡办执照、午夜时分在自助终端办港澳通行证,这些之前的设想已经映照进现实。大数据给力生活,市民智慧生活的图景,在禅城屡见不鲜。
今年4月1日起,退休的杨大爷通过“刷脸”就可以办理禅城离退休人员养老金资格认证了,这让他感到非常省心,不仅自己不受折腾,还减少了儿子的麻烦。由于腿脚不便,此前每次办理养老金资格认证,儿子都要专门请半天假用轮椅推着他上门到相关窗口办理。
不仅杨大爷省去了很多工夫,禅城人要办理个人参保证明,只需要经过IMI(我就是我)身份认证,点开手机上的零跑腿APP,整个过程不到一分钟,即可生成电子版证明。
不仅如此,通过对接共享大数据和跨部门之间的业务数据,办理参保证明、领取基本养老金的证明等事项,还可以“零跑腿”办理。包含手机“掌上办”在内,禅城社保推出了“一窗办”“立即办”“上门办”“全区通办”“跨部门办”“自助办”“家门口办”“网上大厅办”9种办事方式,一个全新的社保服务模式已经构建成型,真正落实以群众需求为导向的社保服务体系建设。
“智慧大脑”不仅服务便民,还让监管更智慧。点开禅城社保业务数据分析预警平台,全区医保定点医院的生育保险、门诊特定病种、门诊慢性病种、出入院情况等各类专业数据实时生成,数据的横比、纵比、同比、环比等一目了然。如果数据有异常情况,平台会自动发出风险提示。监管者可及时预判及检查处理,实现对社保基金的有效动态预警监控。
此外,禅城还将大数据引入社保的稽核工作,让专业的人办专业的事、让信息跑腿,更有效发现不合理的医疗服务行为,防范医保基金的使用风险,为参保群众守好养老钱、救急钱和保命钱。
从冷漠隔阂到人人参与
禅城还借力区块链技术,在“小社区”里实施“大工程”。挖掘数据红利,冰冷的数据还能充满温情,重构信任机制,重塑人际关系。
禅城区借力区块链底层技术,打造共享社区就是鲜活的例证。通过物品、技能共享,让感情随着物品、技能的共享流动起来,重拾人与人之间的信任,融化了往昔的冷漠隔阂,重塑温情社区。
共享社区让服务与需求在线上线下皆能精准对接,激发了人人参与社会治理的积极性与热情,让共建共治共享照进现实。位于老城区祖庙街道塔坡社区的鸿业新天地小区,几年前,C座第一台电梯需要更新时,从发出倡议到一次次征得全居民楼数十多户居民的同意、走申报程序,耗时两年。如今,在共享社区项目的推进过程中,鸿业小区B座第二台电梯,从民意表决到最终通过,时间缩减到五个月;鸿业小区第三台需要更新的电梯,居民自主议事,全部在共享社区和社区实体的共享小屋里协商解决,最终只用时两个月就全部完成。这是有了共享社区以后,居民联系紧密、自治协商后的禅城新效率。
而在祖庙街道北江社区的九鼎国际城小区,因为迟迟解决不了的物业维修基金,乘着“共享社区”的东风,不但得以快速解决,还荣膺禅城唯一一个成功申请物业维修基金的小区。
“共享社区”项目破解了以往社区治理单纯依靠物业公司、业委会或社会组织来推动,缺乏统领各方资源的强有力核心的困境。
大数据开启智慧生活的新图景,在禅城还在继续涌现:以往,政治生态画像多数凭印象、感觉,如今,禅城借助大数据描绘政治生态“脸谱”,只要轻轻一点鼠标,几秒钟一份政治生态评估报告就自动生成,实现政治生态可透视、可量化、可净化。以往受客观条件限制,用干部无法更精准全面,如今借助大数据,实现干部精准画像,德能勤廉绩等更客观全面,用起干部来底气更足……
改革还在深化,变化还在发生。感受大数据发展的脉搏,我们听到了一个中心城区借力大数据迈向现代治理的澎湃心跳,听到了禅城迈向高质量发展的首善之区渐行渐近的铿锵足音。
文/珠江时报记者刘宏波
(图为资料图片)
新闻推荐
青紫堂六代传人。中医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一些中医传统技艺更在后人的代代相传、推陈出新中流传下来,淬炼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