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图/曾玉婷
近段时间,佛山受到冷空气影响,低温天气频繁出现,把不少人冻了个“透心凉”,更因此患上感冒,部分慢性疾病患者还出现血压、血糖波动、老寒腿、老慢支、哮喘、痛经等“冬病”。低温天气下如何做好防寒保暖预防感冒,专家提醒,需捂好身上六个部位。
三九寒冬护好头、颈、背
三九寒冬里,如何做好防寒保暖工作?佛山禅城中心医院国医馆黎家楼主任中医师提醒:中医认为,寒为阴邪,其性收引,易伤阳气,影响气血的运行而使身体功能受损,故有“百病从寒生”的说法。人体内有六处部位最不扛冷,包括头部、颈部、后背、肚脐、膝关节和脚。如果这六处没有“捂”好,则寒邪易乘虚而入,使本来安静地潜藏于体内的阳气随之外泄,更容易发生常见的“冬病”。
其中,寒邪来袭,可谓“首当其冲”,头部为诸阳之汇,若头部受寒,则体内阳气容易散发。尤其是患有高血压、高血脂等慢性疾病的患者,如果头部受寒血管收缩,易引起血压飙升或大脑供血不足而发生脑卒中。因此,天气寒冷时出门,一老一少等体弱人群不要忘记戴上一顶保暖性较好的帽子,尤其是患有脑血管疾病的老年人,更不要忽视头部的保暖。
中医也素有“风从项后入”的说法,脖子受凉易引发落枕、感冒、颈肌炎甚至中风等病,在寒风瑟瑟的冬季,脖子上围上一条厚实的围巾可把风邪挡在体外。
背部则是督脉循行的地方,因此,背部不但不能受寒,还是温经散寒的重要保健部位。不少老人冬季常说感到背后冒凉气,此时可穿一件羽绒或棉背心,加强背部保暖。睡觉时除了被子要暖和外,床褥也要暖和,或加一张电热毯,以免背部受寒。除了预防背部受寒外,主动使背部温暖也是重要的保健措施,例如,秋冬阳光正好时,可在下午2时前晒晒背,接受督脉灸等治疗,可补充体内阳气;热水沐浴时也可以用热毛巾擦背,刺激背部穴位。
而肚脐被称为“五脏六腑之本,元气归藏之根”,中医保健中常取此穴进行隔盐灸、隔姜灸等进行隔物灸,有温通阳气、散寒通络的功效。肚脐附近的腹腔中除了结肠外,还有子宫等女性生殖器官。因此,除了后背外,肚脐所在的腹部也是保暖的重点,对怕冷者来说,一件保暖性能好的背心可完美解决“前后”问题。一些宫寒女性、虚寒性腹泻者,可以佩带中药封包,温中散寒,通经活络。
注意下半身保暖预防“老寒腿”
除了上述提及的部位,黎家楼还指出,下半身的膝关节和脚保暖也非常重要。膝关节对空气的温度和湿度非常敏感,这是因为膝关节外只有一层皮肤包裹,没有丰厚的脂肪和肌肉保护,血液供应也比较少,故部分“老寒腿”可较为准确地“预报”刮风下雨等天气变化。膝关节受寒易退行性变,轻则疼痛、屈伸不利,严重的甚至需进行关节置换。中老年人寒冬时节别忘了穿秋裤,爱穿裙子的女性也要穿上厚厚的保暖袜子,经常膝关节疼痛的患者可加个保暖护膝。
冬季还是“老寒腿”犯病的高峰季节,患者在家可用热水袋、中药盐包加热后外敷患处,有必要时到医院接受针灸、艾灸等中医外治法治疗。
此外,双足离心脏最远,血液供应少,阳气达此已是强弩之末,难以温煦肢节,热量少,保温力差。如果双脚长时间受凉,不但容易长冻疮,而且可引发感冒、痛经、腹痛、精神萎靡等不适症状。故冬季除了必须做好足部保暖,穿上保暖且透气性良好的袜子和厚实的鞋子外,还可经常用热水或一些具有温经散寒功效的中药洗剂泡脚,临睡前用掌心按摩足心的涌泉穴,使足部气血顺畅,预防寒气侵袭。
值得提醒的是,在低温恶劣天气,老人穿得再多、捂得再实也不宜晨练。户外活动应选择在上午9时半以后到下午4时之前进行,以身体微热最为适宜。除了被动保暖,三九天灸也非常适合体质虚寒的人士。
(文/佛山日报记者梁炜健)
新闻推荐
走心服务暖人心 相亲相爱一家人禅城区创新特色妇女儿童公共服务体系,向非户籍常住妇女儿童推送普惠和个性化服务,提升归属感、获得感和幸福感
■2018年11月,溶洲村“禅城人家”举办亲子阅享会,30户户籍和非户籍家庭参加。“参加亲子阅享会后,孩子们放学回家都会跟我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