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新闻 禅城新闻 高明新闻 三水新闻 南海新闻 顺德新闻
新岭南 > 广东 > 佛山 > 禅城新闻 > 正文

文化自信文商旅体融合 激发老城活力禅城以“岭南文脉品味禅城”行动为统领,全力提高岭南文化附加值,打造宜居宜业宜商的首善之区

来源:珠江时报 2018-12-26 01:42   http://www.kcqsx.com/


■“行通济,无闭翳”。一年一度的“行通济”在佛山举行。■千年古城打响高铁旅博会品牌。■全民综艺大舞台南庄赛区上,由藏族学子与汉族学子联手共舞的《高原精灵》夺得桂冠。

文化是城市的“根”与“魂”。文化因人而兴,城市因文化而美。

从持续举办岭南年俗欢乐节、行通济、北帝诞、华光诞、秋色巡游等五大节庆活动,留住城市记忆、延续岭南文脉,到创新打造全民综艺大舞台,努力构建一条发现人才、培养人才、输送人才的生态链;再到举办“两周两赛”(第二届旅游文化周暨高铁经济带旅游博览会、陶艺·建陶设计周暨陶瓷艺术周、蔡李佛功夫佛山锦标赛总决赛、第十六届青少年舞蹈锦标赛等),掀起文商旅体深度融合的阵阵高潮……

在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一系列文化行动在佛山中心城区上演,也成为了禅城坚持和彰显的生动注脚。

如今的禅城,文化,与发展同行、与城市共舞、与市民共建、与百姓同乐。

侧耳倾听,创新的旋律、文化的交响,正在千年古城激荡;展望未来,文化蓝图上的字字句句,渐成现实中美好的点点滴滴……一个因文化而变得更为宜居宜业宜商的首善之区,更值得期待。

底气与担当

佛山文化自信中心城区当仁不让

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博大精深、灿烂辉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正是文化自信的深厚基础。

佛山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也是岭南文化和广府文化的发祥地之一,素有陶艺之乡、粤剧之乡、武术之乡、美食之乡等美誉。当前,佛山正加快建设更具品质的文化导向型城市,让文化特质成为佛山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核心要素。

而作为中心城区的禅城,是佛山千年文化积淀的承载地,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核心保护区,明清四大名镇、四大聚之一,向来有着“岭南文化之脉、佛山文化之心”的地位。

在建设“文化导向型城市”的大旗下,禅城毫不犹豫地担负起传承优秀岭南文化,并在实践中进行文化创新创造的新的文化使命,将区位优势转化为区位担当,以“岭南文脉品味禅城”行动为统领,全力建设岭南文脉传承品位醇厚、公共文化服务品质优良、文化创新创意品牌丰富、文城相融城市品貌精致、城市人文气质品格独特的“品味禅城”。

为将这一美好愿景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文化民生,禅城制定了《“品味禅城”文化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对未来三年的文化建设规划了路线图,制定了时间表,列出了“施工图”,开启禅城文化建设新征程。

与此同时,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重大机遇,也为新时代禅城文化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么,如何为禅城文化建设提供体制机制保障,激发各方力量参与文化建设的热情和活力?

今年4月,《佛山市禅城区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修订)》(简称《办法》)印发实施,《佛山市禅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资金管理办法》《佛山市禅城区文艺社团(队)扶持办法(修订)》《佛山市禅城区文艺精品资助办法(修订)》《佛山市禅城区扶持旅游产业发展办法(修订)》等四份配套政策文件也同时发布,旨在以“组合拳”方式进一步推动《行动计划》的实施。

根据《办法》,禅城将每年安排不少于3000万元的专项资金发展文化产业,大力扶持文化产业园区(基地)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加快文化产业集聚发展,有力推动中心城区文商旅跨界融合发展。

有底蕴、有行动、有保障,禅城,这座文化厚重之城在历史的长河里历久弥新,不断激发出新活力。

传承与保护

留住城市记忆延续岭南文脉

12月14日至28日,上千品种、五千盆菊花,以及80多幅优秀摄影作品,在市级文保单位苏氏书塾展出,吸引了不少市民及游客前来观赏。在苏氏书塾这座充满历史气息的镬耳屋建筑内,镬耳山墙、青砖灰瓦、石磨板砖、传统灰雕与菊花、摄影佳作交相辉映,文物建筑与现代艺术相得益彰。

而距苏氏书塾约1.4公里的祖庙东华里,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目前广东省内保存最完好、具有珠江三角洲典型风貌的清代古街道,是岭南民居建筑风格的典范。今年5月,祖庙东华里古建筑群修缮迈出了动工第一步,修缮工作正如火如荼进行中,预计三年内完成修缮。

这是禅城文化建设一个缩影。一个有鲜明文化特色和文化品位的城市,才能在发展中彰显魅力,走得更远。禅城一手抓文化载体建设,一手抓传承活化工作,留住城市记忆、传承岭南文脉,推动传统文化从“活起来”逐步“火起来”。

让我们将时间的纵深拉长:2014年8月,禅城区首个文化惠民活动基地在佛山市创意产业园启动;2015年,又在岭南天地元吉黄公祠成立新的文化惠民活动基地;2016年,通过鼓励发动佛山东建集团、广东宏宇陶瓷集团等企业参与,顺利完成水上关帝庙、李广海医馆旧址、天后庙等一批文保单位的修缮。目前,佛山市博物馆、禅城区博物馆、禅城区金银民俗博物馆已经成为佛山粤剧之乡、武术之乡和各类民俗发展传承的重要场馆;位于梁园的非遗展馆正在建设,预计明年初建成,建筑面积约1万平方米,将以“佛山古镇”历史为脉络,展示岭南文化和传统民俗……

与此同时,依托北帝诞、旅博会等大型活动,禅城把唱好文化大戏作为打开展示城市形象的窗口,不断整合文化资源、创新文化活动、打造文化品牌、擦亮城市名片、引发传播效应,吸引全国甚至全世界的朋友“来佛山,游禅城,读懂岭南”。

禅城,以祖庙东华里片区、石湾西片区、莲升片区“三大历史文化片区”建设为抓手,通过活化利用文物建筑,夯实岭南文脉传承阵地;通过深化利用非遗项目,提升传承机制;通过主题传习和“非遗进校园”等实践活动,强化传承教育,实现优秀传统文化代代相传,发扬光大……

保护有力量,传承有载体、方法有创新,禅城展现了作为岭南文化的重要发祥地、岭南文化传承集聚区的城市特质,树立与建设“面向全球的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示范区、高品质现代化国际化的佛山“强中心”相匹配的文化形象,不断增强文化软实力,引领城市永续发展。

供给与服务

“文化惠民”向“文化悦民”转型升级

在禅城南庄,18个村里普遍流传着“进村看小戏,出村赏大戏”的说法。

“逢年过节,下午在村里看完戏,还能接着到镇上去观赏一台高大上的音乐会。”南庄镇龙津村民廖羽潮感触颇深。

廖羽潮是禅城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受益者。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要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

文化建设也因此被提上了更为重要和紧迫的议程。

事实上,自佛山市启动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以来,作为中心城区的禅城,进行了一系列具有地方特色的探索,并于2017年成功创建广东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

文化建设,旨在惠民。

上网预约一场高雅文艺节目;或移步金马剧院,邂逅一场公益惠民演出;走到社区,免费享用社区文化室、图书馆等文化设施,还可以约三五好友,开一场粤曲私伙局;足不出村,就在家门口看电影、看大戏……据统计,禅城每年举办各类文化活动达1000场次,受惠群众达350万人次,初步构建起“天天有活动、月月有项目、季季有精彩、全年惠市民”的大文化格局,让广大市民在文化共建共享中建立起富有禅城特色的文化自信。

“在家门口就能享受这么多文化福利,确实幸福感满满!连美国的朋友都羡慕我们禅城的公共文化服务贴心、到位。”市民尹瑞仪在参加“岭南文脉·品味禅城”文化惠民市民观察活动后,把体验途中的所拍所感发到微信朋友圈,赢得许多朋友的点赞。

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一切以群众满不满意为标准。

文化是城市发展的“精气神”,搭建好文化惠民的大台,不仅让群众受益,也将激发禅城文化自身的活力,让城市的软实力越来越强。

当前,以标准化、均等化、社会化、数字化为突出特点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步入发展快车道。面向新时代广大市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禅城区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步履更加坚定,思路更加清晰。

这一年,中国陶谷“智能文化家”开放,禅城区联合图书馆形成了“1主馆、5分馆、17成员馆”的三级图书馆服务体系,服务网络覆盖全区各镇街及部分村居;粤曲表演唱《工匠艺魂》等原创文艺精品迭出,屡屡获奖,一批批叫得响、立得住、传得远的精品力作成为市民“家门口”的“文化大餐”;全民综艺大舞台“横空出世”,持续半年,涵盖各年龄层、各地区、各艺术领域,吸引了上千支队伍、近万名选手参赛,网络点击量高达500万人次……

禅城坚持以办老百姓喜欢的文化为追求,让群众唱主角,努力实现“文化惠民”向“文化悦民”转型升级,让无论是“老佛山”还是“新市民”,都在禅城这座城市参与了公共文化服务的共建共享,并收获了满满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跨界与融合

文化产业发展跑出“加速度”

作为佛山中心城区,禅城在五区中面积最小,人口密度最高,第三产业比重最大,文化消费的需求和动力尤为强劲。

禅城区委书记刘东豪曾提出,“坚持文化引领、商业支撑、旅游带动、产业融合,发挥旅游的资源整合力和产业带动力,提高禅城特有的岭南文化附加值。”

因而,禅城的文化活动便有了更大的舞台和作用,带来的以文促商经济效应也就更加明显。其实,细心观察就可发现,禅城举办的每一场大型文化活动都充分体现了传承、跨界、创新、开放的鲜明特点,并给现代生活带来了新理念、新市场、新模式。

以2018第二届佛山·禅城旅游文化周暨高铁经济带旅游博览会为例,4月27日开幕,连办九大核心活动,打造市民、游客、商家、业界齐参与、共收获的文商旅盛会,活动持续至5月2日。活动期间,全区共接待游客102.49万人次,同比增长12.3%;旅游收入4.53亿,同比增长15.8%。

在一系列主题活动带动下,文旅商品展销会引发热潮。据统计,旅行社现场销售收入较去年旅博会相比增长57.14%,旅游手信商家现场销售收入同比增长20.65%。金城酒店房务经理蔡伟青坦言,禅城举办像旅博会、陶瓷设计艺术周等活动时,酒店入住率都会增长20%以上。

数字无声,却是禅城文商旅体深度融合的生动注脚。禅城以文化激活旅游、商业两大基因,融合旅游体验、美食品鉴、非遗展演等一系列文化元素,实现以文促商,不断推动城市经济攀新,初步构建了“业态融合、资源共享、人群互动、引领消费”的跨界共享经济生态圈。

再来看一份禅城文化产业上半年“成绩单”:今年1月至6月,禅城区文化、体育和娱乐业新注册企业数281户,同比增长116%,文化创意相关项目5个,投资额超17亿元。

数据注释崛起。几乎是润物细无声地,禅城创意设计、影视文化等文化产业新业态如繁花次第盛开。例如,被誉为“中国工业设计之父”的清华大学美院教授柳冠中,带领设计团队入驻中国陶谷,形成磁吸效应,吸引越来越多创意设计团队和人才入驻,目前中国陶谷已进驻文化、设计等创意企业已达1800多家。

禅城区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区文化体育局(旅游局)局长何永庆表示,随着大规模工业生产的时代过去,“文化+产业”成为中心城区新发展的必由之路。接下来,将从平台、资本、活动、市场着手,通过打造文创类园区和文创产品展销体系,从而构筑文创产业融合发展生态圈。

唤醒文化底蕴,打造文化产业。无论是力促文商旅体融合发展,还是通过创意设计助推智造升级,主线都在于以“文化+”为引领,全面推动文化与产业相融共进。

随着文化企业数量与规模不断扩大、文化产业项目不断增长、文化产品与服务不断多样化……禅城文化犹如一幅气势磅礴的长卷,彰显一个城市的蓬勃活力。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展望未来,文化建设者胸怀理想、信心满满,文化建设必将阔步向前、行稳致远,一个因文化而变得更为宜居宜业宜商的美好禅城,值得期待。

文/珠江时报记者陈颜梅通讯员陈浩阳

新闻推荐

发生境外旅游纠纷怎么办? 理性维权“闹”不可取

更多领事保护知识可关注外交部“领事直通车”官方微信号查询。随着境外旅游市场日益火爆,旅游纠纷事件也越来越...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文化自信文商旅体融合 激发老城活力禅城以“岭南文脉品味禅城”行动为统领,全力提高岭南文化附加值,打造宜居宜业宜商的首善之区)


 
频道推荐
  • 退休民警张毅刚: 退休前一刻还在“破小案”
  • 顺德机动车智能审核系统上线 车辆年检还要排长龙?10秒搞掂!
  • 广东省纪念第50个世界地球日活动将在佛山举行 珍爱美丽地球守护自然资源
  • 美食打探茶? 喝茶?春日里你该吃茶!
  • 企业加入“博物馆之城”建设 东鹏明善博物馆开放
  • 
    图文看点
    泪失禁体质?给我办他! 泪失禁体质?给我办他!
    
    推荐阅读
    危化品运输安全管理之我见... 近期全国多处发生车间事故 这些车间... 企石为老旧厂房“体检” 将“电老虎...
    
    热点排行
    4月18日 早间新闻 达芙妮继续亏损:关店千余家 转型电商遭资 北京春季求职期平均月薪10970元 过半职位 危化品运输安全管理之我见 余杨:特种设备的安全守卫者 樟木头镇开展消防安全检查 加大对火灾隐 近期全国多处发生车间事故 这些车间安全 大朗检查水库排站防汛防涝准备工作 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