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吴彪华
文化作为内源性的动力,是引领、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根基性力量,是国家强盛、地区繁荣的重要支撑。南海是制造业大区,在竭尽全力推进制造业创新的同时,没有忘记文化事业,没有忘记打造与其经济地位相匹配的文化“段位”。
一个工业大区,与文化相交相融后,硬朗的城市性格就有了更多温情脉脉的韵味。近年来,南海深入挖掘本土历史文化特色,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不断擦亮南海人文品牌,南海大地上“文化演义”从未停息,而且越来越精彩。覆盖城乡的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智慧图书馆成为男女老少的精神文化乐园,“西樵山狮王争霸赛”等民俗活动品牌影响力越来越大,旅游市场已拓展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从硬件设施、发展载体到体制机制,从活动品牌、社会效益到产业实力,南海文化建设向南海人民交出了一份满意答卷。
文化巨匠莎士比亚说,凡是过去,皆为序章。建设更高品质的文化导向型城市,让南海的文化韵味更有特色更加浓厚,既需要顶层设计的如椽巨笔,也渴求落实具体事务的匠心独运。客观而言,当前南海的文化形象还不突出,岭南文化韵味还不够浓厚,尤其是在城乡规划建设上。从外地进入南海,那种“南海风”“南海印象”扑面而来的感觉还不够强烈。在长三角,不少城市把吴越之风弘扬得淋漓尽致,走一走、看一看,就能体会到那种酥软、精致的“很江浙”的感受。在北京、南京、西安等城市,那种积淀已久的历史味、文化味、都城味得到充分的展示,在这些地方拍照,镜头稍微广角一点,看背景和行人就知道所在何处。“很苏州”“很北京”,特色的城市韵味成就特有的城市个性。当前,在南海加快改革发展,推动创新资源集聚的关键时期,我们亟需沉下心来,以工匠精神规划建设好南海城乡,让南海大地“更南海”。
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时指出,城市要突出地方特色,注重人居环境改善,更多采用微改造这种“绣花”功夫,注重文明传承、文化延续,让城市留下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
总书记的重要讲话要求我们将城乡建设与文化建设融合起来,以绣花功夫一体谋划、统筹推进。我们要结合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精雕细琢城乡大街小巷、村前屋后、桥梁路口,不闲置一分一寸的文化疆土,让富有南海独特韵味的“岭南风”扑面而来。要聘请国内外一流的专业机构进行城乡规划,全区一盘棋统筹推进城乡建设,在三旧改造、历史街区建设、城市出入口升级、旅游景点建设、村庄改造等方面,尽可能打上格调一致、形态各异的南海文化印记。
产业发展,需要一大批优秀的工匠。推动文化建设与城乡建设融合发展,还需要一大批深耕文化领域的文匠,需要一大批具有奉献精神和专业技能的文化人才。文化工作,如同绣花一样,需要极大的耐心和定力。我们推动文化建设,同样需要下好绣花功夫,孜孜以求、臻于完美。要进一步优化体制机制,激发文化产业、文艺创作、文化教育等各相关行业的积极性。要加强政策引领,培育更大规模、更高素养的文化人才队伍。要强化保障,更加尊重和善待文化工作者,让文化工作者能安心创作,享有较高的社会地位。
于细微处见真功。只要我们沉下以来,下好绣花功夫,南海城乡大地上的文化味将更浓厚,南海文化建设又将迈上一个新台阶。
(作者系南海区文联主席)
新闻推荐
南海区桂城街考察团到海珠区印刷行业协会参观。通讯员供图海珠信息时报讯(记者陈晓曼通讯员周邦坤)1月2日下午,在海珠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