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城区通过投运新型智能环保渣土运输车,使旧式渣土车已全部退出禅城。/受访者供图
禅城通过深化网格化管理,线上线下齐监控,让同济市场旁等游商聚集“黑点”变成市容亮点。/佛山日报记者林晓平摄
一座城市犹如一件艺术品,必须精雕细琢,才能彰显其魅力,才能充分释放其功能。
作为佛山中心城区,禅城近年来城市转型加快,高度建成区的城市特点、高密度的城市人口和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多元化、流行性趋势,都对城市治理不断提出新要求。
过去一年,禅城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重要讲话精神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贯彻落实市区重要决策部署,加强党的建设,从“一门式”联合执法、云平台建设、深化网格化管理、内街小巷整治提升、审批制度改革等方面,不断创新城市管理、城市治理方略。
2018年,禅城在各季度城管考评成绩保持前列,年度总评成绩在全市五区排名第二。面向未来,禅城将继续积极探索、充分实践城市治理新模式,增强群众幸福感、获得感和满意度,构建共建共治共享治理格局,充分释放中心城区功能。
网格化管理
线上线下全天候监控
小区重归宁静环境,护红巷市民彭建新说,全有赖于城管人员对老城区“顽疾”整治到位。一年前,红路直街、护红巷还是一个市容黑点,每逢周末便化身“天光墟”,狭窄街巷里涌入众多地摊小贩,人群围得水泄不通,天一亮就嘈杂无比,让周边街坊苦不堪言。
去年5月,禅城开展“一门式”联合执法行动,对这一区域的地摊墟进行取缔。而且,针对“天光墟”的旧俗生态,禅城融合传统和现代手段,不仅线下安排严格管控,还由网格员充当“行走的哨岗”,一旦发现游商踪迹,便通过可视化通信系统与云平台指挥中心连通反映,线上发布指令让执法人员到场处理。
“最快数分钟内便能解决问题,这使市民投诉迅速减少。”云平台祖庙分中心坐席员何倩说。
护红巷老街的蜕变,正是禅城构建网格化社会治理体系工作的成效体现。
禅城在五区中面积最小,人口密度最大,社会治理任务繁重。面对压力,去年禅城重点深化建设云平台、做实城市管理网格化。据了解,2018年,禅城区通过整合区、镇(街道)、村(居)三级人员力量,组建网格人员队伍,目前,4个镇(街道)各类网格化服务管理人员达9187人。更充足的一线人员下沉至网格,大力推动社会治理各项工作纳入基层网格,结合云平台大数据,开展常态化巡查和综合整治。
过去,在集贸市场、城市公园等人流密集的公共场所,仅凭城管部门力量难以做到全天候管控,如今通过网格化管理,全面形成监管合力,提高效能,助推建设高品质的城市环境。
去年高考前夕,禅城利用社会综合治理云平台的大数据、精准找到位于考场周边步行街的噪音投诉热点,提前为噪音专项整治“打上预防针”,使得禅城区考场噪音投诉同比下降四分之一。
唐翠园小区内有几家夜间烧烤档占道经营,长期劝导无效,去年9月,在进行“一门式”联合执法行动以及后续网格化监管后,才让“钉子”摊贩不再“反弹”,街坊们为此展露笑颜。
内街小巷整治提升
以绣花功夫扮靓城市细胞
猪年新春,石湾镇岗片区住户庞先生忙碌着接待亲朋,看着家门外焕然一新的街巷面貌,他心里不禁喜滋滋:“我在这里住了十几年,以前,亲友每次到我家都说外头路不好走,让我脸上都有点挂不住了。现在不一样了,街巷弄好了,眼看电线乱搭也动工整理了,相信环境会越来越好。”
在紧挨石湾公仔街的镇岗片区,可以看到原来坑洼不平的路面不见了,取而代之是平整的水泥路,破旧不堪的去水口被换上宽排水管,斜坡铺设了防滑条。这些变化,有赖于去年3月份禅城全面实施的城市内街小巷整治提升工程。
过去数年,禅城主干道、大街区的“骨架”不断得到塑造美化,而随着城市发展空间不断压缩,内街小巷始终是城市管理的薄弱环节,脏乱差等各种问题滋生,给社会治理带来不小挑战。
对症下药,从主干道到内街小巷,禅城把城市治理不断向纵深推进,解决群众生活最后“一公里”问题。据悉,禅城内街小巷整治提升首批开展8个片区和3条内街小巷项目,总投资达5662多万元,各项目已按序施工。目前,其中进度较快的石湾社头坊项目已完成95%,三友岗项目完工超过七成。
“首要是提升居民生活环境,改造老旧市政基础设施,如道路、排水、供水、供电、通信线路等,让老百姓住得更舒适一点。”禅城区城管办相关负责人张华斌表示,项目工程同时还会提升部分绿化,拓展公共活动空间,结合文化打造细节。南庄镇是结合岭南元素花窗和建陶文化,石湾镇街道则结合周边自然景观资源与人居文化,张槎街道以现代风格打造独特的街区景观,祖庙街道按“修旧如旧”将历史烙迹与景观提升、精神文明建设相融合。
据了解,第二批7个项目目前也正在规划设计中,预计总投资超过1.2个亿,今年内将全部动工。
完善制度建立标准
引入“黑科技”,建立新规范
去年,禅城区不断完善各项城市管理制度、建立标准,把城市管理进一步做细做实。
如在渣土运输管理方面,禅城就不断创新方式,充分利用智能技术和现代信息网络手段、大力实施源头治理。2018年1月起,禅城率先全面使用新型智能环保渣土车,推动渣土车管理进入智能管理的新模式。
司机开车先过指纹识别关,车辆U形密闭货厢配有自动开合顶盖、能有效防止超载和抛撒漏,还自带自重传感器和GPS,监控数据“上云”……新型城市智能渣土运输车具有安全性高、环保和智能监管的优点,备受行业和市民推崇。
“市民以前对渣土车印象很差,看到渣土车就避之则吉。”禅城区渣土运输行业协会会长朱林欢表示,由于以往渣土运输市场缺乏明确的准入标准,企业质量参差不齐,导致乱象横生,而自从禅城推行新型智能环保渣土车以来,使一些“空壳公司”被迅速淘汰出局,大大有利于行业企业管理和发展。
朱林欢还认为,智能环保渣土车引入“黑科技”,积累的大数据能接入管理终端平台,监测数据一目了然,不仅帮助企业更科学地管理车辆、制定运力调配方案,而且让职能部门施展智慧治理手段。
据悉,2018年禅城区投运近700辆新型智能环保渣土运输车,旧式渣土车已全部退出禅城。“新型智能环保渣土运输车投用后,超载和抛撒漏现象明显减少了,有效防控大气污染。”禅城区城管办相关负责人表示。
此外,为进一步严格建筑垃圾处置审批,禅城去年也率先制定全省首部关于新型五小工程建筑垃圾运输车辆的管理规范,创新性建立施工和运输企业诚信机制的建筑垃圾管理办法。
2018年,禅城还制定多项管理制度和规范性文件,为各项城市管理工作法制化、规范化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包括:修订区户外广告管理办法,研究修编户外广告规划;制定建设工地围挡标准及指导范例;研究生活垃圾运输车辆标准、农贸市场环境卫生管理制定和保洁标准;探索建立城市管理领域诚信管理体系等。
严格事项审批
排查漏网之鱼,管理服务双管齐下
去年5月,市民曾先生发现,张槎塱沙路上原本不少沿街设立的扎眼广告牌不见了踪影。事实上,共有超过150人次的执法人员和施工人员出动,利用吊车、电焊等工具,在这里用了半个多月“下架”30块违规广告牌,共计数百平方米。
眼看雷雨强风天气即将来临,去年8月,禅城执法人员在人流如织的商业街区,耗时11小时把南庄陶博大道东侧和樵乐路口旁的大型违规天面广告牌拆下,消除面积达900平方米的安全隐患,获得周边商户称赞。
重点筛查排查违规广告“漏网之鱼”,对违法设置以及超期未申报的户外广告进行严厉集中整治,这一幕幕就发生禅城街头,禅城城管部门夜以继日拆除违规天面广告,规范设置户外广告,努力守护着禅城美丽的建筑风景线。
同时,禅城通过严格、规范、高效的审批服务,管理和服务双管齐下,从源头上治理临时占用街道两侧和公共场地、户外广告、建筑垃圾处置、道路开挖问题,将一个个市容黑点转变成市民和商户均满意的商圈亮点。
2018年,禅城区共受理户外广告审批417宗(其中准予行政许可311宗、不予行政许可106宗),申请临时堆放物料、搭建临时建筑物和构筑物审批584宗(其中准予行政许可553宗,不予行政许可31宗),城市建筑垃圾处置核准审批744宗(发放行政许可101个、准运卡643个)。
共治共管
践行群众路线,发动市民参与
禅城区城市开发强度大,全区在建工地超过200个,多数密集分布于中心城区,扬尘总量大。“以前执法人员每天检查疲于奔命,工地喷淋更是"你来我开,你走我关",即使罚款也还是屡教不改。”石湾城管相关负责人表示。
去年,祖庙街道与石湾镇街道通过引入第三方监管工地,聘请人员到重点施工工地轮班驻点盯防,全力监督扬尘污染防治措施落实,有效解决黑点问题。
在石湾公仔街,此前商家占道经营还不听劝,秩序混乱问题由来已久。为此,石湾镇街道不仅专门成立了一支执法队驻点,还聘请第三方组建“公仔街秩序维护队”,在公仔街两头设岗管制车辆限时进入,以及实施人车分流,使街道秩序明显好转。
如今,白天里,200多米长的石湾公仔街上人头攒动,但已不见占道经营和机动车乱停放的情况了。“一开始整治时给我们营业带来一些不方便,但是公仔街环境和秩序变好了,游客来逛街就会舒服很多,商户也受益。”商户黄小姐说。
这些市容黑点能够美化成亮点,破解之道在于禅城推动社会治理从静态向动态转变,找准问题病根,在继续大力推进区镇互动、部门联动的基础上,加强重点部位的守护管理,引入第三方专业服务参与城市治理,减轻职能部门管理压力,提高执法效率。
发动大学生走进工地、开动脑筋调研献策;开展户外宣传活动,市民齐心手绘,把工地围墙变成色彩缤纷的创意涂鸦墙;在居民中组建“暗访团”,监督菜市场“变靓”;举办“禅城管家”评选……
过去一年,禅城通过践行群众路线,不仅让更多市民关注并参与到城市管理工作中来,同时,广泛听取市民对禅城政府部门工作的意见建议,使得一年来市民对城市管理工作的知晓率、支持率、参与率、满意度不断上升,提高城市管理的共建共治共享水平,实现了一连串城市美化成果。
(文/佛山日报记者林晓平通讯员朱晓燕)
新闻推荐
用行动诠释“正义不会缺席”禅城法院举行执行故事演讲赛,讲述背后动人故事
文/佛山日报记者周龙凤患病的阿珍迟迟拿不到前夫的经济补偿,执行法官李丹丹想方设法帮她拿回救命钱;阿娇被倒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