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六二
在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不断下沉的当下,构建快速高效的区域性急救体系也变得越发重要起来。
日常生活中,一旦突发疾病或发生意外人身事故,不少人往往因缺乏急救知识,不能先行妥善处理,往往需等待专业医疗人员到场实施救治而失去抢救的最佳时机,造成不良后果,甚至眼睁睁看着生命悄然离去。据统计,全球每10万人中就有20—140人发生心脏骤停,而幸存者只有2%—11%,如果不及时进行心肺复苏(CPR)抢救,每过1分钟心跳骤停患者的生存几率就会下降7%—10%。超过5分钟可造成大脑严重损伤或死亡,即使复跳也往往会遗留不同程度的后遗症。如何在黄金抢救时限5分钟内及时进行心肺复苏,直接关系到患者的生命与转归,国际上也把应急救援进行有效的心肺复苏定义为“黄金4分钟”。而心脏骤停一旦发生,救治成活率极低,能否救治成功并拥有良好生存预后,涉及急救生存链上的各个环节。
那什么是急救生存链?急救生存链是以早期通路(呼救)、早期心肺复苏、早期除颤、早期高级生命支持和心脏骤停后的综合治疗五个相互联系的环节组成,环环相扣,定义了第一目击者(第一反应人)、急救调度、急救服务人员、急救医生和护士作为团队,共同为抢救生命进行有序工作。因此,要保障急危重症患者的救治成功率,必须构建快速高效的急救体系,而构建快速高效的急救体系必须针对生存链各个环节。总的来说,快速高效的急救体系分为3个层面:首先是公众急救技能的普及和推广,其次是医院内急救体系建立,最后是120急救指挥调度系统的高效反应机制的建设。医院内的急救体系是大家最为熟悉的环节,各个医院结合自身现实条件已陆续构建适合本院的急救体系,且定期质控改进。公众急救技能的普及推广层面近年来也逐渐被重视,相应的政策措施将会陆续出台。而120急救指挥调度系统是连接公众和医院的中间环节,容易被忽略,但这是整个急救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下面将重点谈谈120急救指挥调度系统高效反应体系的建设。
120急救指挥调度系统是一个快速、科学、合理的急救快速通道,为市民提供安全的急救保障。而这个为市民提供安全急救保障的快速通道应该做到每一起呼救都要得到快速的应答、每一个答复都能达到有效的处置、每个处置都能实现快速合理的派车、每一起派车都能做到最短的距离、每一个病人都能得到最及时的救治。从呼救者发起呼救,调度员受理呼救,到调度员派合适的救护车前往急救,这提示医疗急救的重点在于调度员的受理。因此,调度员受理能力的高低,是整个系统运行状态好坏的关键所在,也是整个急救体系能够有效救治的成功所在。
以顺德为例,目前顺德区的120急救指挥调度系统由佛山市120急救指挥中心统一调度,归属佛山市公安局管理,采取“市警合一”的模式,即由佛山市公安局警察与市民共同联手,这曾经是全国领先的模式,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以及人民对医疗健康的重视,这种模式显然不再合适并逐渐显示其局限性:一方面,佛山市120急救指挥中心位于佛山市禅城区,其调度员往往对其他各区各镇街地址不熟悉,易造成呼救地址录入不明确,使120急救人员查找呼救者位置时间延长延误救治。另一方面,目前该模式下,调度员为警察身份,缺乏医学专业背景知识,对需救患者病情轻重缓急不能识别和判别,常常会形成“接电话—派车”的条件反射,往往会造成急救医疗资源的不恰当使用。且遇到需抢救的危重症患者时,也不具备对呼救家属或群众指导进行抢救的能力。
因此,针对目前所存在的情况,我有以下五点建议。
第一,是重组120急救指挥中心。优化“市警合一”模式,让120急救指挥中心的管理回归医疗领域,并建立符合各区特色的120急救指挥中心,合理分配资源,充分发挥120该有的作用。
第二,是配备有专业医学背景的组成人员。120急救指挥中心是一个专业性很强的机构,基于其性质,理应由有专业医学背景的人员组成,特别是调度员,让专门的人做专门的事,使急救更为有效、高效。
第三,就是培训120急救指挥中心人员。定期培训120急救指挥中心人员,提高识别及救治急危重症患者的能力,合理利用急救资源,提高救治成功率。
第四,要加强急救系统的沟通与协作。加强与各医院交流,并建立协商机制,共同制订适合本区域急救工作流程及转运网络,定期质控,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培训改进。
第五,是打造智能化急救指挥调度系统。政府出资定期更新120指挥中心的硬件设备及软件系统,实现救护车辆的定位、导航、调度、视频管理、救护现场的信息采集及管理救护人员监督等功能,使科技助力医疗,让急救更智能、更高效。
(作者系南方医科大学顺德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兼急诊科主任)
新闻推荐
六旬剪纸达人妙手“裁剪”幸福生活张槎老协剪纸社成员张妙娟花3个月让《红楼梦》“金陵十二钗”跃然纸上
■张妙娟(右一)和剪纸社成员在活动室进行设计创作。■张妙娟正在整理自己的剪纸作品。“年少时就喜欢读《红楼梦》,后来因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