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村民向记者展示新鲜做好的薄撑。2018年3月25日,更合镇第八届角仔民俗文化节在旺田村举行,外来宾客与旺田村民共聚村中文化广场,品尝美味的传统美食。/佛山日报记者吕润致摄
高明有一种小吃,有人称之为“煎糍”,有人称之为“扑撑”,又有人称之为“薄撑”。它是谢灶时使用的供品,维系邻里感情的纽带,同时还是一代高明人农闲时味蕾的集体回忆。本期“味道高明”带你体验薄撑的制作过程,重温传统小食味道。
制作讲究外层松脆内里软糯
传统的薄撑用的是糯米粉,有的店铺为了令薄撑吃起来脆口,会加入生粉,但这并非传统做法,而且薄撑会失去特有的粘糯口感。
制作薄撑,首先要在铁盘里放入糯米粉,随后加入适量盐,目的是让粉皮吃起来有味道。粉皮是薄撑的主体,一定要讲究。
接下来就是“开粉”步骤。在糯米粉里加入适量的水,用筷子不停搅拌,直到水和粉均匀分布,粉团黏稠不起粒,这个过程需要大约8分钟。然后便开始煎皮。在锅内加入生油,烧热,加入约半斤搅拌好的糯米粉团,用锅铲铺平,然后便是对粉团的持续拍打,翻转。这样能够让粉皮吃起来松软,防止粉团被煎焦。10分钟后,粉皮煎好,放在一边备用。
将事先剁好的猪肉、红萝卜粒、萝卜干、香葱、蒜头按生熟顺序放在锅里翻炒熟透后,取适量铺在煎好的粉皮上。用手从粉皮两边向中心卷,再用刀切件,一份高明传统薄撑便制成了。
亲尝一口,新鲜做好的薄撑表层松脆香口,内层绵软粘糯,搭配微酸的萝卜干,清新的蒜葱粒,一下子化解了粉皮的饱腻感。内里还搭配瘦肉粒,荤素搭配,恰到好处。
传统薄撑分咸食和甜食。咸食中在两块糍粑的中间放有咸菜、蛋丝、虾米、鲜肉粒、腊肉粒等;甜食则放进白糖、花生、芝麻和猪肉粒。
新式薄撑与传统薄撑不同,馅料不再局限于花生或肉粒,有榴莲、芒果等多种选择。薄撑皮也有了不同的口感和味道,如绿茶皮或者又脆又薄的外皮,让食客有新的味蕾感受。
谢灶祈福必备邻里交流纽带
薄撑除了是高明传统小吃,还是高明人祭祀用的供品之一。
传说灶君是火神,火在人类生存中起着重要作用,于是受到人们尊重。另外根据民间传说,灶君同时也是玉帝派下来监管人间善恶的菩萨。每年腊月二十三,灶君都会升天,向玉皇大帝禀报此家人一年来的善恶是非,让老天爷赏罚。高明人于是在这天摆上黄糖、薄撑祭祀灶君,让灶君吃了甜黄糖后多说好话,吃了口感黏稠的薄撑后少说坏话。而古时拜祭灶君的习俗中,还有一个默认的规矩,即为官之人在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拜祭,平民则在十二月二十四拜祭,即民间所说的“官三民四”。
古时候,珠三角一带的孩子要进私塾念书。入学仪式中,其中一项是父亲带着孩子到先生安排的位置,把一块用糯米粉制成的薄饼放在椅子上,命儿子坐下。薄饼粘在孩子的屁股上,有勤奋读书的寓意,意为“坐定定、唔走得、专心读书”。
薄撑通常只在农闲或下雨时,无法耕作的情况下才会做,每次家里做了薄撑,邻居自自然然便会到家里做客,分享食物。这是由于薄撑制作需要磨粉、开粉、煎皮,准备多种材料后还要切粒、卷皮等,步骤相当繁琐,做一次薄撑可谓很不容易,因此一旦邻里有家庭做了,大家便都很乐意到其家中解下馋,大家共同分享这一来之不易的传统美食,用食物来联络感情。美味的薄撑搭配火候十足的生滚粥,有着浓浓的高明情怀。
(佛山日报记者卢娇娇整理)
新闻推荐
南海区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召开《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专题研讨会 抢抓机遇主动作为 再造高质量发展新南海
佛山日报讯记者阳桦通讯员张世联报道:昨日,南海区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召开《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下称“规划纲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