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案核心
以服务南海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新兴产业发展为目标,加快培养一支数量充足、技艺精湛、结构合理的技能人才队伍。
工作目标
建立健全技能人才引进、培养、使用和激励机制,形成引进快、培养好、使用效果优的工作格局,促进技能人才数量明显增加、质量明显提高。到2021年,全区技能人才总量达26.5万人,其中高技能人才超8万人,占比达30%以上。
工作措施
1
统筹并细化执行全区技能人才政策
2
打破高技能人才培训掣肘
鼓励民办职业培训学校发展,发掘民办职业培训机构的潜能,引导并鼓励区内符合资质的培训机构开展高级工的培训。引导更多技校、高职、中职学校人才毕业后留在南海工作。
3
培养与南海区产业相适的急需型技能人才
大力推进企业新型学徒制工作,2019~2021年力争培训1500名新型学徒。
探索开展有色金属、内衣、玉雕、百合花栽培等有南海区产业特色的专项能力工种开发,每年培养不少于1000人。
打造乡村振兴技能人才队伍。2019~2021年期间,全区免费开展农业从业人员技能培训超1万人次。
积极推动规模企业开展技能人才自主评价。2019至2021年平均每年新开展技能人才自主评价的企业不少于5家。
推动企业建立和推行首席技师制度。各级企业首席技师纳入南海区人才分类认定体系。到2021年底全区评选企业首席技师争取不少于100名。
4
有针对性地批量引进技能人才
持续拓展泛珠三角产教合作圈。
深耕吉林-南海人才合作圈、粤桂黔人才交流合作圈。
探索设立专项预算资金开展企业新入职技能人才职业素养等内容的培训。
5
畅通高技能人才与工程技术人才的职业发展通道
省内企事业单位工程技术领域科研、生产一线岗位,从事技能工作的在岗在职高技能人才,可参加工程系列的职称评审。
6
夯实南海大城工匠工作室
到2021年底,由市区正式命名的大城工匠所在企业创建的“大城工匠工作室”争取达到60家,创造条件建立粤菜师傅大师工作室。
启动南海育匠三年行动计划。成立南海大城工匠工作室联盟;联盟定期开展主题活动;制定和落实培育工匠等指标;到2021年,力争我区省技师工作站不少于5家、国家技能大师工作室不少于1家;分批分阶段组织大城工匠到国内外学习培训。
7
擦亮职业技能竞赛名片
从2019年起,平均每年举办各类职业技能竞赛不少于20场。
8
拓展技能人才职业发展空间
引导和鼓励高技能人才积极参与南海人才分类认定,在公务员报考录用等方面,逐步落实对取得高级工和技师(高级技师)职业资格证书的技能人才分别与大专和本科学历人员同等对待。
9
借助技能人才活动营造重才氛围
10
强化全区技能人才队伍齐抓共管机制
南海区技能人才三年提升工程10大工作措施
制图/王淼冰
1.统筹并细化执行全区技能人才政策
2.打破高技能人才培训掣肘
3.培养与南海区产业相适的急需型技能人才
4.有针对性地批量引进技能人才
5.畅通高技能人才与工程技术人才的职业发展通道
6.夯实南海大城工匠工作室
7.擦亮职业技能竞赛名片
8.拓展技能人才职业发展空间
9.借助技能人才活动营造重才氛围
10.强化全区技能人才队伍齐抓共管机制
2019年南海区大城工匠扶持激励政策“大礼包”
★对命名的“大城工匠”一次性发放2万元工资外津贴;
★对命名的“大城工匠”,依据《佛山市南海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佛山市南海区人才分类认定暂行办法的通知》(南府〔2018〕3号),认定为南海区五类人才;
★对命名的“大城工匠”,依据《佛山市南海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佛山市南海区人才引进奖励和培养资助暂行办法的通知》(南府〔2018〕5号),享受生活津贴等人才引进奖励和培养资助;
★对命名的“大城工匠”鼓励单位设立大城工匠工作室,经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审核通过后,给予10万元的创办补贴;
★对认定为国家级、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的,分别给予30万元、20万元的创办补贴;
★对命名的“大城工匠”中的外来务工人员(非本市户籍人员)子女,享受以政策性借读条件申请入读义务教育公办学校。
新闻推荐
一名来自巴基斯坦的男子到丹灶谈生意后不慎迷路,欲搭公交车到广州,又不知如何乘坐,遂不停询问周围群众,奈何语言不通无法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