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粤港澳发展研究院穗港澳区域发展研究所所长张光南。 根据《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广州是四大中心城市之一,作为区域发展的核心引擎,继续发挥比较优势做优做强,增强对周边区域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
中山大学粤港澳发展研究院穗港澳区域发展研究所所长张光南日前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粤港澳大湾区的世界级湾区上有一定的特殊性,广州在大湾区发展中应该抓住三大“互联互通”。而助力大湾区发展建设时,预计金融机构未来将有新一轮的产品创新,但需做好场景化建设、宏观形势的政策研究以及合理规避风险的三大要点。
本版撰文 信息时报记者 梁海祥
分析:湾区经济四阶段同时经历
与其他世界级湾区对比,粤港澳大湾区有何独特之处?张光南认为,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具有中国特色,属于“多中心湾区”。跟世界三大湾区(东京湾区、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有所不同,粤港澳大湾区不一定是只有一个城市作为中心,可能是多个中心,比如广州、深圳、香港、澳门都可以是中心城市。而中心城市的作用是,与其他城市形成产业与产业、空间与空间的互补。
张光南解释称,全球的湾区发展一般要经过四个阶段——港口经济、工业经济、服务经济到创新经济,每一个阶段都是接连一个阶段升级的。粤港澳大湾区的特殊性在于四个阶段同时经历,四个元素同时存在,因此可以挖掘的增长潜力也更多。同时,粤港澳大湾区的优势是总体规模比较大,绝对值比较大。
机遇:广州应实现三大“互联互通”
广州作为大湾区中的中心城市之一,将在大湾区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张光南表示,根据《规划纲要》,在大湾区的空间布局上,将完善城市群和城镇发展体系,优化提升中心城市。以香港、澳门、广州、深圳四大中心城市作为区域发展的核心引擎,继续发挥比较优势做优做强,增强对周边区域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其中,广州要充分发挥国家中心城市和综合性门户城市引领作用,全面增强国际商贸中心、综合交通枢纽功能,培育提升科技教育文化中心功能,着力建设国际大都市。
张光南认为,抓紧大湾区的发展机遇,加强与粤港澳大湾区的其他城市协同发展,广州应要实现“三大互联互通”;即政策和行政协调的互联互通,二是基础设施交通枢纽的互联互通,第三个是产业界、政府界以及研究学界的互联互通。
展望:银行保险业均有进一步创新
针对粤港澳大湾区的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张光南预计,未来银行业和保险业在大湾区中产品将会有进一步的创新。比方说银行针对大湾区的人流的便利程度,可能会推出大湾区的信用卡,目前已经有越来越多的银行在关注在推动这个产品。同样道理,为坚持打造大湾区中优质生活圈的原则,保险也在跨境结算的问题上,会有越来越多的沟通,跨境结算系统将会进一步完善。
对于银行业的发展前景,张光南表示,得益于粤港澳大湾区的多种可能性,银行也可以根据自身擅长的业务和产业结合。大湾区未来定位是打造一流湾区和城市群,因此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打造全球创新高地、携手构建“一带一路”开放新格局、培育利益共享的产业价值链、共建金融核心圈、共建大湾区优质生活圈等六个方面都和银行有关系。另外,城市和城市之间的协调,如香港和广州、广州和佛山,这些城市以往是通过城市之间自我的协调,但随着城市的边界和行政的壁垒的打通会给银行带来新的业务。随着科技、管理和模式的创新,产业的、城市区域和业务模块之间的互动,也会给银行业带来更大的机会。
建议:金融机构需做好三大要点
助力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在产品业务创新、完善金融服务上,张光南建议,金融机构需做好场景化建设、宏观形势的政策研究以及合理规避风险的三大要点。
第一就是要强调“场景化”,在设计一个面向大湾区产品时,要设计好使用者需要在什么场景下使用,比如大湾区中的专业人士或者商务人士,或者普通的消费者,在大湾区中的人流、资金流在跨境流动中的哪个场景下能用到这个产品。第二就是金融机构每设计一个产品,都可能涉及既有公司策略的一个创新的突破,也涉及一个政策方面创新的突破,因此就要提前做好政策研究和宏观形势研究。最后,因为大湾区的开放环境,则要提前设计好金融管控风险的管理预案。
广州应要实现"三大互联互通";即政策和行政协调的互联互通,二是基础设施交通枢纽的互联互通,第三个是产业界、政府界以及研究学界的互联互通。
从市民角度来看,在大湾区的最直接体验一个就是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另外一个就是各种消费品和产品服务更加的多元化,生活品质更加提升。未来在大湾区生活你都可以找到最优的优质生活所需要的品质的元素。
——张光南
新闻推荐
羊城晚报讯记者景瑾瑾报道:14日,记者从佛山社保部门获悉,企业稳岗补贴申报开始了,申报时间至8月31日。参加并缴足失业保险,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