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左往右依次是:绣女庞慧玲、彭景芯、梁惠冰、彭凤玲、彭彩英
彭凤玲的刺绣作品
绣架上,正在创作中的刺绣作品
文/图羊城晚报记者景瑾瑾
在南海区桂城街道的石“石肯”社区,凡是年龄五、六十岁以上的妇女,大多都会一门精巧的手艺——刺绣。石“石肯”刺绣历史悠久,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曾兴盛一时,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随着其他行业的兴起,手工刺绣的生存空间日益缩小,绣女们大多暂时放下了这门手艺。近些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刺绣作为家里挂件、收藏珍品重新受到市场欢迎,石“石肯”绣女纷纷重拾绣花针,绣出一幅幅精美的作品。前不久,石“石肯”广绣入选第七批市级非遗名录。
缘起上世纪中叶曾兴盛一时
据相关资料显示,广绣流传至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发源于广州及其古属地南海、番禺、顺德等地的民间刺绣工艺。石“石肯”位于桂城街道南部,地理位置优越。清代,广绣技艺已在石“石肯”流传甚广。
“我14岁就拜师学刺绣,用了一年学会。那时候,我们石“石肯”百分之九十五的姑娘都会刺绣。白天去生产队上工,晚上回来在煤油灯下绣花。那时候的姑娘们和男朋友拍拖不是出去逛街,而是姑娘刺绣、小伙子坐在一旁看。”即将迎来70岁的彭凤玲笑着告诉记者。
在石“石肯”有这样一句老话:“不识绣花,难为石“石肯”女”,刺绣技艺一直在这片土地上的女儿中代代相传。在彭凤玲那一代人中,当地绣女都是从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学刺绣。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村里曾有两个绣花队,主要承接广州等地区的丝织品加工,由于绣品配色好、做工精致,因此十分畅销,甚至远销海外。
记者日前到石“石肯”社区采访时,见到了彭凤玲、庞慧玲、梁惠冰、彭彩英、彭景芯五位绣女,她们的年龄在55岁到70岁之间。社区相关工作人员表示,目前整个社区中老年绣女(其中六七十岁年龄段的比较多),经常绣的有六七十人,而会这门手艺的可能有近百人。
今年60岁的庞慧玲是从8岁就开始学习刺绣的。她向记者回忆:“那时候年龄还小,一开始学的时候觉得很辛苦,还哭过,但最终坚持了下来。我14岁开始就可以独立完成刺绣作品赚钱了。”
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随着其他行业的兴起,特别是机绣产品大批充斥市场,手工刺绣的生存空间日益缩小,绣女们暂时放下了这门手艺,去从事其他工作,石“石肯”刺绣也慢慢走向衰落。
创新昔日绣女重拾绣花针
近些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刺绣作为家里挂件、收藏品重新受到市场欢迎。大约从上世纪九十年代末、2000年初开始,石“石肯”的绣女们在日常的工作生活之余,重新拾起了绣花针。
“我是1999年开始重新拿起绣花针的,这次刺绣就不再是赚钱养家,而是业余爱好。”今年55岁的彭彩英近些年在菜市场做管理工作,一有空闲就会做做刺绣。
彭凤玲虽然马上就70岁了,但她还未退休,整个人干练有活力。她是2009年重拾刺绣的,目前,她白天在自家的五金厂上班,晚上还不忘绣花。走进她家里,一幅幅精致的刺绣是最引人注目的饰品,家里摆放着两台绣架。
“一坐到绣架前就沉浸到刺绣的世界里了,像时间停止了一样,经常一坐就是好几个小时。近些年的刺绣作品主要是留下来挂在家里,或赠予亲朋好友,还曾送过一幅《前程似锦》到南海魁星阁作珍藏、展示。”彭凤玲说。
相比其他姐妹,庞慧玲目前花在刺绣上的时间稍多,一天平均会绣三到四个小时。她告诉记者:“自己重拾刺绣后的前几年,作品卖得比较好,2000年花了一整年绣了一幅大尺寸作品《花开富贵》,卖了两万元。后面也陆陆续续售出了一些作品。”
彭景芯也通过朋友圈卖出过不少绣品。她在刺绣创新方面蛮有心得。她表示,传统刺绣基本都是绣花和龙凤,然而现在这些传统图案不是人人都喜欢,因此在她的作品中,也会融入不少现代元素的图案。
在绣女们重拾绣花针的同时,社区居委会也进行了积极引导,通过组织开展刺绣展、举办刺绣大赛等,推广石“石肯”刺绣。
发展刺绣技艺在青少年中传
石“石肯”刺绣早期制品主要偏向实用性,如服饰、枕头、被套、门帘、戏衣、披巾等,后来扩展到了装饰性的绣画,绣品图案有花鸟、鱼虫、龙凤、风景等。虽然表现形式及图案元素有所发展演变,但浓郁的岭南风格依然未变,图案纯朴简洁、绣工精致、针法多样、色泽富丽。
前不久,佛山市第七批市级非遗名录公布,广绣(石“石肯”)在列。和其他众多非遗项目一样,石“石肯”刺绣也面临着传承的危机,社区内年轻人学习刺绣的不多。老一辈绣女们的女儿、儿媳、孙女也有跟着学习,但因为年轻人都要忙着工作、学习,能专注于刺绣的时间较少。
为了更好地传播这项珍贵传统文化、手艺,在社区的支持下,石“石肯”中学于前几年就开设一门刺绣特色课程——“绣坊斋”,定期邀请本地绣女或刺绣爱好者前去授课,以便刺绣技艺在青少年中广泛传播,给年轻一代的刺绣爱好者提供学习的机会。
同时,为了让石“石肯”广绣技艺能够传承与开发,社区居委会还拟建文化展馆,其中主要内容就是石“石肯”广绣技艺展馆和工作坊。在展馆中开展各类展览、交流会、培训班,打造一个平台,让技艺有序传承。
新闻推荐
日前,一只在迁徙途中体力不支的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游隼,从窗口缝隙飞入南海公安分局丹灶派出所,并不断撞击窗户玻璃似在“求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