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作为人类从事制造所需的物质,与工业社会中产生的各行各业息息相关。早在20世纪70年代,人们已经把信息、材料、能源誉为当代文明的三大支柱。南海区的传统优势产业铝型材、陶瓷、纺织等,无不有赖于材料的不断创新。
而新材料产业自出现便深刻引领新技术革命。其一方面以材料的创新特性开拓出新的市场领域,另一方面也推动了传统产品的更新换代。今年,南海区提出构建“两高四新”现代产业体系。其中,“新材料”成为一个明确的产业发展方向。
南海区通过推动新材料产业的集聚,创出了发展新优势。同时也将新材料平台的搭建作为产业发展的重要助力。这些平台大多具有针对企业发展的服务性,可以为企业提供发展解决方案,以新材料技术助推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
文/佛山日报记者毛蕾、阳桦
既做“通讯兵”也做“冲锋军”
位于南海瀚天科技城的佛山(华南)新材料研究院,有着清华大学的“血脉”。其将清华大学的基础研究、人才优势和佛山的产业发展、资源优势有机结合,支持传统材料企业解决转型升级中的技术难点。
“通过对佛山的前期调研,我们发现,企业技术转型升级遇到的最大问题就是材料的问题。”佛山(华南)新材料研究院副院长崔本仓表示,无论是提高已有产品的附加值,还是制造新产品,很多都离不开材料的创新。
尽管成立只有半年时间,研究院已经与多个佛山企业达成合作共识。其中南海欣源电子表示,希望借助研究院的力量提升石墨储锂容量,生产更优质的动力电池。面对这样的诉求,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刘亭表示,他们建议欣源“另辟蹊径”,考虑长远,使用纳米硅碳作为电池材料,让动力电池容量提升10倍左右,提升未来的竞争力。
此外,研究院也与多个本土陶瓷企业进行对接,破解企业新产品研发技术的难题。
与本土企业直接在技术问题上进行合作,只是研究院作为新材料创新平台推动的内容之一。此前,研究院梳理了72个清华大学优质项目,安排专人跟进,希望引导先进技术项目团队落地佛山进行产业化。此外,他们前期也自建新能源材料与器件、节能环保材料与器件等五个研究中心,以此吸引专业化创新团队,无缝对接佛山专业镇生产集群。
刘亭说:“研究院的定位很常见的是"通讯兵",将企业的问题反馈到高校。但我们既要做"通讯兵",也要成为一支可以"扛枪打仗"的队伍,做研发和产业化研究。”后期,他们将对接镇街、产业园、中试平台、科研平台、孵化器、众创空间等,进行资源的优化组合,创新在佛山落地的模式。
新兴产业发展的“加速器”
南海区新材料产业有多个发展基地。九江镇将新材料产业作为发展重点,致力于打造珠西新材料产业基地。尤其在医用无纺布领域,已经集聚了美国贝利、日本东丽和九江本土的必得福等企业。其中,美国贝利和日本东丽分别是全球和亚洲最大的医卫用无纺布生产企业,必得福也是行业里的十强。至此,九江已初步形成了全球第一、亚洲第一和全国十强的企业集聚格局,有比较强的行业地位。在其他领域,例如电子铜材、工程塑料等材料领域,九江也拥有比较好的基础。此外,里水镇很早就建立了广东新材料产业基地,新材料产业为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等相关新兴产业的发展提供支撑。
新材料产业既是新经济载体,也是新产业的支撑,这使得南海区广泛建立起新材料产业的创新平台逐渐成为新兴产业发展的“加速器”。
中山大学广东新材料产业基地联合研究中心,通过建设“智囊中心、技术中心、检测中心、实践基地”,开展“政、产、学、研”合作,提供新材料产品物化性质检测服务、新材料技术开发、日化新产品开发、节水技术等服务。而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广东(佛山)研究院则致力于推动纳米技术、半导体等领域产业源头技术材料,引领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的集聚发展。
值得关注的是,南海的新材料产业创新平台多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在技术对接、项目引进的同时,也可以搭建起人才输送的平台。
南海新材料产业类创新平台(部分)
●中山大学广东新材料产业
基地联合研究中心
●佛山(华南)新材料研究院
●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广东(佛山)研究院
新闻推荐
以平台撬动产业发展潜力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科创平台助力南海“领跑”
文/佛山日报记者丘媚通讯员麦洁怡最近一年多,“电子信息”成为南海区产业发展的高频词。在其“两高四新”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