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乃华
城市化是经济增长的结果,也是其重要推动力量。改革开放41年来,狮山镇依靠工业带动城镇化的模式,在经济上取得了巨大成功。但当前,经济增长动力由城市化初期的产业发展带动城市发展,转变为城市化中后期的以“空间资源配置”推动增长的阶段,城市发展告别了粗放式的产业拉动阶段,转而更多依靠技术进步、知识溢出和经济结构调整。过去的“产业狮山”已不能满足制造业向高端迈进的多重需求。
我们研究发现,“产业狮山”与“城市狮山”之间存在着几大发展差距。
一是城市产业发展滞后。这主要体现为以现代服务业为主的城市经济基础较为薄弱。例如,以商业中心、文娱设施、家庭服务等为代表的生活性服务业,整体品质还不能满足狮山居民的品质化和多样性的需求。此外,国际化的融资、工业设计、展贸等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也没有跟上制造业的发展需求。
二是城市消费大量外流。数据显示,历年来狮山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GDP比例均不过20%,而与狮山镇经济实力相当的虎门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GDP比例达37.95%。从历年狮山镇的固定资产投资占GDP比重远高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GDP比重可以看出,狮山镇是侧重生产而非消费的地区。
三是城市配套不足。交通、医疗、教育等城市配套体系是吸引人才等创新资源集聚的重要条件,但狮山在公共交通、高水平医疗与教育资源上都弱于周边区域,只见园区不见城区、高水平医疗服务欠缺、高品质教育资源不足等现状,难以吸引高端人才等创新资源集聚。
四是城市格局松散割裂。狮山镇是南海最大镇,面积330.6平方公里,占南海区30.79%,但受历史因素影响,产城空间交错,工业园区布局散乱,中心城区不强,导致城市向心力、辐射力较弱。
五是城市环境城村交错。狮山旧城区、旧村(居)城村交错,这些地方旧楼多、街道狭窄、人口密集,而且辖区村级工业园内分布着较多中小企业,人居环境较差。
经济要向高质量发展,制造业要向高端迈进,二者共同向狮山的城市化提出了更高要求,如何从产业城市化向人的城市化、空间的城市化以及生产生活方式的城市化转变,是打造“城市狮山”的重点挑战。
基于这个判断,我们调研组提出了五大路径。
一是重塑产业,让城市产业成为提升经济品质的新推手。着重发展高端生产性服务业、高品质生活性服务业,强化狮山城市产业发展、提高城市经济活力。一方面是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另一方面要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化和高品质转变。
二是再造空间,让城市微循环向“人的需求”看齐。改变制造大镇空间配套为商品流通和产品配套的现状,通过推进城市绿道、空中连廊、有轨电车等城市微循环的建设,让狮山的城市建设回归到“为人服务”。11月12日,狮山提出要在核心区内将着力打造有轨电车试验线以及300公里慢行系统,这正是狮山发力让城市回归“以人为本”的重要举措之一。
三是精准供给,创新模式推动城市服务品质化、高端化。针对制造业转型对人才的新需求,在保障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基础上,加快供给模式改革,创新合作机制,推进基本公共服务高端化、品质化。例如,在教育上,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供给。加强与国外、港澳台地区的教育交流与合作,借鉴国际先进教育理念,引进国际尖端幼儿园等不同层次办学资源,打通幼儿园—高中—大学全链教育资源,提升狮山教育国际化水平。
四是重构格局,联通城区板块改善城市面貌。发挥“三块地”红利,以“三旧改造”、村级工业有改造为抓手,打通城村交融、产城交融的壁垒,为城市配套和产业空间扩容。重点抓好旧村居旧城镇的连片改造。促进园区提升业态。结合佛山西站枢纽新城,加快连通各城区板块通道的规划和建设,进一步完善佛山西站周边路网和公共交通,促使佛山西站枢纽新城转向生产、生活、生态相融合的城市发展核心节点。
五是重塑内涵,培育狮山城市发展新哲学、新文化。立足新狮山、新制造、新人居,专业运作制造重镇的城市文化品牌,强化狮山城市整体形象塑造与宣传,营造狮山城市文化氛围。特别是要以国际化的视野、胸怀、措施推动产城人融合,把人的城市化、现代化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强化城市精细化管理,改善生产生活生态环境,建设宜居宜业宜创新的高品质城市,在参与珠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建设中发挥主力军作用。
(作者系暨南大学产业经济研究院院长)
新闻推荐
佛山日报讯记者黎俏婷通讯员阮桂珠报道:昨日是我国“心梗救治日”,南海区12家公立医院同时开展大型群众性普及教育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