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趁热尝尝我家的手艺。”12月7日晚,南海区桂城桂花社区46号楼下摆了16围百家宴,48户新老邻居集聚一堂,庆祝两幢旧楼装上了新电梯且天台安全提升项目完工。
加装电梯能够如此顺利,全因两个字:创熟。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方面。必须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系,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
2011年8月,桂城街道在全国率先提出创建“熟人社区”,以“助人自助与适切服务”的社会工作方法,把服务对象转化为推动社区建设的重要力量,探索出一条从源头化解矛盾纠纷的善治之路,形成整套共建共治共享社区治理模式体系,孵化出7000名“创熟”人才。
今年10月,桂城街道整合“街道、社区、公众”三个层面资源,以现有29个街坊志愿服务互助会为平台,凝聚散布于不同小区、社区的治理力量,强化基层党组织引领作用,形成“街道党工委-街道社区党工委-社区党委-党支部”四级党组织核心推动体系,建立以桂城街道创建“熟人社区”课题组组长苏志敏个人名字命名的“创熟”调解工作室,打造“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五位一体物业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体系。
文/佛山日报记者崔艺文、符诗贺
“跟党走,一起创熟”让党员成为创新服务的旗帜
“支部就在网格上,服务就在楼道中。”这一极具南海特色的社区治理模式如今风靡全国。而最早探索这一工作模式的桂园社区已经成为网红打卡点。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就应当奋力向前。”桂园社区的根叔是第一批自治小组成员之一,回忆“创熟”之路,他感慨良多。
2016年,以南海区全面推广社会治理网格化工作为契机,桂园社区在苏志敏的指导下开始探索治理新模式,按网格设立6个党总支,党总支下按院落、相邻楼栋设立22个党支部,建起了楼长微信群,开展社区微信联系会议。谁家的厕所堵了,水管不通,在群里“吼”一声,就能有邻居积极响应帮忙。小区车多位少,楼长们每年重划一次停车位,组织车主抽签停放,并号召党员主动把好车位让给群众。
“要让群众相信你,就得帮他们解决实际问题。”苏志敏说。社区治理是一个全球课题。在社区基层,随处可见扎根在人民群众中的党员,怀有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使命,发挥着先锋模范作用,这给中国社区的“创熟”带来了绝对优势。
“党员和群众走到哪里,党旗就插在哪里,阵地就延伸到哪里,服务就延伸到哪里。”不同于其他专业精英式矛盾化解模式,桂城始终坚持以“党建引领创新服务,创熟推动基层善治”的工作主线,高标准打造小区党建阵地,通过集合党群服务、居民议事和社团组织自治三大功能,运用“互联网+”技术,深化网格服务效能,打通党员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后一米”。
经过8年探索,桂城街道已经形成“街道党工委-街道社区党工委-社区党委-党支部”四级党组织核心推动体系,在街道挂牌创建苏志敏“创熟”调解工作室,聚合62个小区党支部、近5000名小区志愿者参与小区治理,形成29个街坊志愿服务互助会等基层调解力量调处矛盾。
探索家门口自治用人情味铸就幸福城
最早开始探索“创熟”工作时,不是科班出身的苏志敏也曾“一头包”,都说清官难断家务事,社区矛盾琐碎繁杂且牵扯到居民的切身利益,经常是按下了葫芦起了瓢。几经尝试后,苏志敏想到一招:自下而上的居民自治,提供适切服务,自己的家园自己来守护。
家门口的自治由此诞生。
“办得成这件事,我们要自己感谢自己。”这是12月7日桂花社区46号楼楼长伦祖铠在百家宴上的开场白。今年72岁的伦祖铠退休前是南海区司法局副局长。他所负责的这栋楼是南海区司法局的宿舍,一共7层,没有电梯,导致楼道里很多腿脚不便的老人无法出门。
古稀之年的伦祖铠誓要发挥余热,于是他找到了苏志敏,进而联系到桂城街道建设国际安全社区工作委员会。按照政策,政府以旧楼天台安全提升项目为切入点,鼓励居民自费在旧楼加装电梯并至楼顶天台,进而形成楼道自治管理制度。以此为基础,政府扶持该旧楼天台的修缮和安全提升工作,天台的修缮费用由政府负责80%,30万元封顶。随后,伦祖铠在楼道组织起5人牵头小组,召集居民开会,讨论电梯费用分摊方案等。最终不仅装好了电梯,天台也重新修整,建起了晒衣杆、茶室、党建宣传栏和一个四面玻璃的小亭子,苏志敏给他取名:居民议事厅。
在桂城,这不仅是一个个案,而是一种模式。为了营造“人人参与、人人尽责、人人共享”的社区治理氛围,苏志敏带领桂城街道创建“熟人社区”课题组指导各社区党组织牵头制订《社区居民公约》《社区自治章程》等相关群众自治制度和社区居民代表会议、业主大会、社区医师协商会议、社区事务听证会议等群众议事制度,并将每年优秀的案例总结成模式,推出《桂城街道小区综合治理优秀“创熟”案例集》《优秀志愿服务团队及个人事迹》,在全区推广。
社区治理最大的问题是碎片化和陌生化。针对这一现状,苏志敏团队在2014年开始推行楼长制,即在一个或多个楼栋设置一名或多名18周岁以上的居民为楼长,楼长是小区居民的协调员,也是社区居委会的联络员。因地制宜地开展各项活动,引导居民走出家门,加入兴趣社团,融入社区环境,提供适切服务。
“事事有人帮衬,出出入入都是朋友,这才幸福。”家住翠颐小区的曾姨去儿子的别墅小住几日后总惦记着回来,她说还是喜欢熟人圈子,搬到哪里都不习惯了。
实践“枫桥经验”构建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格局
与南海其他个人调解工作室发挥个人品牌效应有所不同,苏志敏“创熟”调解工作室的桂城特色主要体现在团队优势。
目前,工作室除主任苏志敏,还有2名副主任和2名调解指导员,23个“创熟”社区的“创熟”专干担任调解专员,各小区街坊志愿互助会、自治小组、楼长队伍、党员骨干等群体担任调解员。
自2014年探索楼长制建设至今,苏志敏团队已在23个城市社区,149个生活小区,培育了64支楼长队伍,1494名楼长。今年7月起,他们以江滨社区为试点探索巷长制工作,由10名街坊骨干组建了桂城首支巷长队伍。8月起以园区、商铺集中的桂雅社区为试点与60间辖区商铺(含50间制衣厂)达成街长制建设共识,筹建了一支由8名街长组成的志愿巡查队伍,将社会风险防控及矛盾化解工作深入至楼道。
以楼长、巷长、街长为核心的“三长”队伍,加之街坊会建设工作、自治小组、红色业委等创建熟人社区多层次多类型的群众动员机制,苏志敏创熟调解团队打造出“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五位一体物业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体系。
截至今年10月,桂城通过街坊志愿互助会及自治小组等群体,成功协调处理邻里矛盾838宗,解决小区卫生问题604个,协助破解治安案件121起,完成公共设施维护1391处,解决安全问题200个,成功在24个旧小区的65条楼道加装电梯。
“8年探索,从未放弃,如今走出一条善治路。”南海区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李军表示,在“创熟”工作基础上建立的苏志敏“创熟”调解工作室,比其他个人调解工作室更具团队优势,整个架构也更完善,在化解社区矛盾上有很大优势。
市委政法委副书记梁广敏认为,“苏志敏"创熟"调解工作室在化解社区矛盾方面优势明显,对涉众社会事件的处理也有很好的参考借鉴作用,用实际行动走出一条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的新路子,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
新闻推荐
南海桂江小学老师张英华带领学生在GoC编程平台上通过“寻宝”游戏学习编程。/受访者提供今年9月,全国青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