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蔡敏霞刘雷通讯员宋祥)佛山大沥古有“广佛通衢”之称,这里曾经诞生过大批杰出的人才。南粤先贤馆首批入驻了56位先贤,有着“中国照相机之父”之称的邹伯奇,正是其中一位。与南海另外一位大家康有为遥相呼应。今年正值邹伯奇先生诞辰200周年,南海区各级政府及相关人员在其乡里泌冲举行研讨会,以期继承发扬先生科学精神再创辉煌。知名学者,中山大学教授陈树坚等出席了研讨会。
邹伯奇是何人?邹伯奇(1819年-1869年),字特夫,又字一鹗,广东南海人。邹伯奇在科学上是个多面手。他在数学、物理、天文、地理、仪器制造上都有深入的研究,并取得相当高的成就,是中国近代史早期即鸦片战争时候杰出的科学家。《清史稿》评价称邹伯奇“聪敏绝世,覃思声音文字度数之源。尤精天文历算,能荟萃中、西之说而贯通之,静极生明,多具神解。”
梁启超在著作《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谈到清代算学等学术时,数度将邹伯奇列为科技方面的代表人物之一,其中最重要的评价是:“特夫又自制摄影器。观其图说,以较现代日出日精之新器,诚朴僿可笑,然在五十年前无所承而独创,又岂不可谓豪杰之士耶?”
清朝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邹伯奇出生于南海泌冲一个书香世家。他一生不赴科举,不求仕进,坚持过着清贫的研学生活。根据史料记载,邹伯奇曾两次婉拒同治皇帝召其赴京任教,并拒绝曾国藩出仕邀请。
10岁时,邹伯奇被身为南海儒林知名诗人的外公接到家中,以《周易》《九章算术》进行科学启蒙。一年后,他被送到广东省最高学府学海堂求学。接触到了哥白尼学说、代数、几何和经纬线构筑的神奇世界后,邹伯奇很快着了迷。后来,他又拜酷爱算术的梁序镛为师,向其学习大量古代数学知识。
随后,邹伯奇从《梦溪笔谈》、古代“诸经义疏”、生活中的湖光塔影中对透镜成像、数学和光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厚积薄发,1844年,26岁的邹伯奇通过吸收前人的光学理论,亲手制作出中国第一台照相机。
邹伯奇另一个突破性的成就,就是将他的研究成果运用到地图绘制上来。科学先行者邹伯奇在当时欣然接受了西方地球球形说理论,并迅速进行研究。邹伯奇认为,“用半度切线法,内密外疏,与实数不符”。他研究出用曲线表示经纬线的画法,因为地球是圆形的,“以圆绘圆,其形乃肖也”。邹伯奇摸索出用曲线来表示经纬线的画法,也开始设计和运用摄影来绘制地图,他的摄影绘图为古老的中国实地实测、勘测地表地质打开了一扇尘封之门,他也成为了现代地图绘制的科学先驱。他先后用自己的方法改绘了当时最具权威的全国地图《皇兴全图》(共66幅),成为了当时最为“洛阳纸贵”的地图。
2009年7月,邹氏后人将邹伯奇手稿复印件送到中山大学陈树坚教授家中。陈树坚教授是中山大学力学权威,也是广东省定向爆破的顶级专家,精通数学、物理、力学。经连日研究结束后,他向邹氏后人连说了三个“妙”字。“这些手稿其实是邹伯奇在学海堂讲课时的教案,里面的注解就是他的解题思路,由于当时abc、123都还没传入中国,邹伯奇均用汉字和古文标示数学公式。邹伯奇对代数、对数以及几何均有很高造诣,而且不少解法在现在看来也非常有创意。”
而邹伯奇的成就并不止于此,他在地图绘制、物理学、天文学、地理学方面都大有成就,显示出了他在科学研究理论方面具有的前瞻性与预见性。邹伯奇绝大部分的遗稿及自制的仪器都留给了后人。邹伯奇一生著作丰富,惜其英年早逝,多数是未完成稿。他逝世后,学者陈澧从其遗稿中选一部分,以《邹征君存稿》为书名,与《邹征君遗书》同时刊出,传播于世。
新闻推荐
第二届南海“健康杯”广场舞大赛总决赛举行 舞出健康 舞出爱心
佛山日报讯记者黄文婷、王伟楠报道:第二届南海“健康杯”广场舞大赛昨日举行总决赛,12支队伍角逐桂冠。活动将文体健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