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达加斯加前驻华大使维克多·希科尼纳。田人心摄
陆恒根在他堂哥陆恒社的祖屋前。田人心摄
“落叶归根。父亲一生的愿望就是回到故乡,回到南海。但直到他去世,这个愿望都没有完成。”近日,在马达加斯加首都塔那那利佛,南方日报“寻访全球南海会馆”调研组专访马达加斯加前驻华大使维克多·希科尼纳(VictorSikonina)。提起父亲,这位年近八旬的老人依然激动不已,“一想起父亲的遗愿,我就热泪盈眶。”
维克多·希科尼纳,中文名“陆恒社”,祖籍佛山南海。他的父亲于上世纪30年代来到马达加斯加谋生后,再未回国,而他本人则多次回故乡寻根。“我的父亲没有完成的心愿,我替他完成了。”维克多·希科尼纳说。
撰文:罗琼卢浩能田人心
统筹:叶能军赵进策划:何又华林焕辉
“今年春节我想回家乡过年”
南方日报:你是华裔,也曾任马达加斯加驻华大使,你怎么看待这个特别的身份?
维克多·希科尼纳:我伯伯是华工,在马达加斯加修铁路。上世纪30年代,他在马国安家之后,就把他的弟弟,也就是我的爸爸也带到了马国。
我的父辈在马国揾食(注:粤语,指谋生)是很艰难的,只能靠自己搏命(注:粤语,指拼命)。我受他们的影响,小时候读书也比较用功,要是不用功,我什么都不可能有。不过,我从来都没有想到自己能当大使,而且是来中国当大使。
这些年来,中国的变化实在是太大了。2003年,我刚去中国的时候,还没有很深的体会。到了2008年,我在北京参加了奥运会开幕式,亲身感受到了中国的强大。2003年到2018年,我在任期间,把中国所有的省份也都走了一遍。每到一个地方,我都要感慨,中国的发展速度真的很快!
南方日报:在任驻华大使期间,你有回过家乡看看吗?
维克多·希科尼纳:我时不时会回家乡看看,最近的一次是2018年10月。我回老家,一般都是住在我爸爸留下来的祖屋里,那是他在马国赚了钱寄回来托人盖的。落叶归根,父亲一生的愿望就是回到故乡,回到南海,但直到他去世,这个愿望都没有成真。一想起父亲的遗愿,我就热泪盈眶。
以前祖屋条件一般,没有通水电,也没有厕所,后来条件也慢慢改善了,现在还新修了一个露台。我想我爸爸如果知道了,他会很欣慰。
我的中文名叫做陆恒社,在马国,姓陆就是南海人的标志。现在我也快80岁了,以后我想自己每年都会有半年时间在马国,半年时间在家乡。今年春节,我也想着回家乡过年。
“希望有更多中国人能对马国有更深了解”
南方日报:当了16年驻华大使,你最深的感受是什么?
维克多·希科尼纳:马国是第一批与中国签署共建“一带一路”谅解备忘录的非洲国家之一,我希望有更多中国人能对马国有更深了解。
马国的地理条件很好,气候不错,物产也很丰富。我认为,来马国发展的人只要能够找到一条合适的路,都能够有所收获。
我在任驻华大使期间,使馆每周都会收到100多个签证申请,除了旅游之外,许多人想要来马国经商,这证明马国对中国的吸引力是挺大的。但是,很多中国商人往往希望用两三天的时间就可以把马国“看透”,然后就决定投资还是不投资。我认为,这种走马观花式的了解,其实并不能够让人真正认识到马国到底是个什么样子。而且,如果缺乏深入且客观的了解,又如何能在马国真正谋求发展呢?
南方日报:让投资者乃至更多人更好地了解马达加斯加,你有何建议?
维克多·希科尼纳:入乡随俗。马国有自己独特的语言体系和风俗文化,这些都是它的独特之处。了解越多,其实对发展越有裨益。
年轻人是国家的未来。我在做驻华大使的时候,推动了几个马达加斯加留学生项目在中国落地,也在中国的很多高校发表过演讲,我希望可以有更多的途径让两个国家的年轻人多交流、多碰撞。
此外,马国也可以推动更多的本地人去中国。去中国旅游也好,去中国读书也好,或者是去中国投资,都是好事。中国现在发展得很快,马国人即便是去走一走、见识一下都是值得的。
我现在已经卸任驻华大使,但还是希望能够为加强中马两国的民间交流做些事情。目前,我也正在牵头筹备一个联合会,希望能够把曾经担任过驻华大使和曾在中国工作的外交官们都邀请进来,让大家能够发挥余热,为增进两国友谊多出一份力。
“在马国发展现代农业大有可为”
南方日报:退休之后你在忙些什么?
维克多·希科尼纳:我现在很忙!我正在养蜂蜜,因此看了不少跟养蜂有关的书籍。马国是一个环境污染程度非常低的国家,在这边养蜂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除此之外,我还想把中国的青蒿素技术引入马国,在马国大面积引种青蒿,降低疟疾的发生率。
南方日报:你从大使变身为一名农夫了。
维克多·希科尼纳:哈哈,是的,我现在所做的和计划要做的这些事情都属于农业范畴。事实上,我觉得在马国发展现代农业大有可为。
马达加斯加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人口占全国总人口80%以上,出口收入的70%来自农业。这里土地肥沃,气候适合各种热带、温带粮食和经济作物生长,其中香草最出名。马国的香草生产和出口量居世界首位,约占世界市场总量的2/3。
马达加斯加的耕地里,大部分都在种植水稻,还可以种木薯、甘薯、玉米,以及香草、丁香、胡椒、咖啡、可可、棉花、花生、棕榈,在马国的沿海地区以及许多河流和湖泊,都盛产各类鱼虾、螃蟹,还有海参。
南方日报:你怎么看待马国在农业领域与中国的合作空间?
维克多·希科尼纳:虽然马国的农业资源很丰富,但马国的农业发展水平还不高,一些地区都还没有能够实现自给自足。据我了解,马国仍有近200万人面临饥荒的威胁,每年还需要进口数十万吨大米。如果中国先进的农业技术能够在马国大地生根发芽,对两国来说都是利好。
马达加斯加现在是非洲杂交水稻种植面积最大、产量最高的国家,其平均单产比当地其他品种高出1倍以上。现在马达加斯加的新版货币上,还印有水稻图案。我曾经见过“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3次,非常佩服他,希望能够有更多像他这样的有识之士与马国开展合作。
■现场
佛山有条“马岛村”
记者实地探访陆恒社故乡,“陆姓”已成为非洲南海乡亲的标签
周日的午后,禅城区南庄镇杏头上淇村,村口的榕树头前一群老人在休憩。村口榕树、环村小溪、青砖屋与新盖洋房,乍看之下,上淇村与佛山其他地方的村庄别无二致。
不过,在2003年至2018年间,上淇村每年都会迎来一位低调的访者。他既是访客,也是这条村的故人。他是马达加斯加前驻华大使维克多·希科尼纳,他与这条村的陆氏有共同的祖宗,与同辈人共享“恒”字辈,其中文名“陆恒社”就是血统与文化的烙印。
“在马岛华人圈,大家都知道我是南海人。在那里,陆姓就是南海人的标签之一。”陆恒社说。事实上,在调研组寻访毛里求斯、马达加斯加的南海籍华人期间,“陆姓”“上淇”这些关键词反复出现。这让人意识到,这条上世纪仍为南海所辖的小村庄,有着鲜为人知的故事。
让一条平凡小村独特起来的是她的历史。上淇村乃至其所属的杏头行政村,可在中国近代华侨迁徙史诗中留下只言片语。从这条村里走出来的人,筚路蓝缕,漂洋过海至非洲东海岸岛国,在异国他乡落地生根。来自这条佛山“马岛村”的村民,他们不是离开南海,而是把南海带到了非洲。
任驻华大使16年陆恒社每年都会回乡小住
在上淇村,一提到马达加斯加前驻华大使的头衔,村民均很熟悉,并热情指引陆恒社的祖屋所在。
“阿根,陆恒根,有人找。”一名同姓陆的村民领着记者来到了一处房子门前,迎面走来的老人正是陆恒社的堂弟陆恒根。
“你们来得不是时候,他去年就已经回马达加斯加了。”在对话的最初,陆恒根对记者的来访表示不解,他认为,堂兄陆恒社此次卸任大使回国,可能再也不会回来家乡了。
但陆恒根一家人仍然对陆恒社的祖屋照料如故,每天定时开门上香。
二队东便巷31号,就是陆恒社的祖屋。陆恒根说,从2003年履任驻华大使至2018年卸任前,堂兄陆恒社每年总会抽空回到家乡小住。其间,他还出资重修了这座父亲寄钱回国建起来的青砖屋,让房子多了一个贴瓷砖的阳台。
走进祖屋,客厅上挂着陆恒社父亲的画像,二楼的起居室内,有沙发、茶几和电视,他回乡时,就在这里会客。
循着陆恒根的指引,记者发现了墙上几行白色粉笔字——“建(于)1935年,修建(于)2003年,修建人陆恒社。PEACE-HEALTH-FAMILYSOLIDARITY,BYSIKONINA05.04.08”2008年清明节,回乡的陆恒社留下了几行字,和平,健康,家庭团结,表达了对家族的美好祝愿与希冀。
陆恒根说,自己的堂兄第一次回乡寻根是在1974年,当时他带领马国乒乓球队访问中国。一通突如其来的电话,让这段看着已成家族传说的血缘关系成为了现实。当陆恒社2003年以驻华大使身份再来中国时,亲人之间的联系变得更稳固了。“solidarity”的词根“solid”,就是“稳固”之意。
陆恒社在接受专访时说,自己的父亲在上世纪30年代从上淇村来到马达加斯加谋生,再未回国。而在陆恒根的口中,记者得到了关于这段漂洋经历以及上淇村历史的更多信息。
“从前这里很多人种桑养蚕,卖生丝到广州等地。”陆恒根说,在上世纪20—30年代,南庄的蚕桑业衰落,不少人失业,包括陆恒社父亲在内的很多上淇村民,为了谋生便选择漂洋过海,远赴非洲。
这段口述史,在《南海市南庄镇志》《全粤村情》等地方文献中均能找到对应的记载:南庄是南海县著名的桑塘经济作物区,主要养殖塘鱼和蚕茧。上淇村以种桑养蚕为主。20世纪30年代,广东生丝户口锐减,蚕桑业进入严重衰退期。《珠江三角洲蚕桑生产历史概况》介绍,20世纪30年代,受到日本生丝的挤压,广东对英美生丝出口份额严重下降。
时局环境不景气,是华人移民的推力。在这股移民潮中,上淇村及杏头一带的村庄,就有不少人选择漂洋过海到达非洲岛国揾食。陆恒社父亲虽终生再未回国,但他却开启了马岛与上淇村之间跨越万里的亲缘。
从祖屋坐标到地道乡音小小村庄凝聚乡土情结
“在马岛华人圈,大家都知道我是南海人。在这里,陆姓就是南海人的标签之一。”陆恒社说。
1940年,陆恒社在马国出生。虽然是中马混血儿,但陆恒社继承了许多华人和中华文化的特质。父辈在马国谋生勤奋搏命,自己读书则勤奋用功。父亲希望落叶归根,儿子终于达成老父遗愿。
这种华人文化的特质不独在陆恒社身上体现。在毛里求斯,在当地出生、祖籍同样是南庄上淇村的陆笑开、陆笑闲两姐妹,虽年近古稀,却一直记得父母的教诲,喜欢讲唐话、读唐诗。
确实,两姐妹聊天时带着的南庄乡音,让人倍感亲切。“乡音就是在提醒自己要保有中国思想,这意味着我们的文化能够保留下去。”陆笑闲说。如今,两姐妹一直在参与毛里求斯南顺会馆的活动,也有回国探亲。“我们希望家乡的祖屋能够保留,因为这保存了自己家族的记忆。”
实际上,不单是以陆氏为主的上淇村,在毛里求斯和马达加斯加,调研组都能发现来自南庄一带的华侨华人:例如在毛岛祖籍南庄高墩村的罗元培,在马岛祖籍杏头的伦永坤。
现任马达加斯加华商总会副会长伦永坤是一名“新侨”。他祖籍杏头苏滘村,妈妈也是上淇村人。上世纪90年代,年方二十的伦永坤受到马国亲人的“熏陶”,也选择只身前来闯荡。如今,他在当地已事业有成,却仍经常回国,参加家乡各类恳亲活动。
这就是在小小上淇村上演的华侨华人史诗故事。远在万里以外,有一群在异国他乡出生的华人,哪怕是未曾踏足故土,却操着一口地道乡音,清晰记得精细至小村街巷的祖屋坐标。
美国著名汉学家孔飞力在其著作《他者中的华人》就极具洞见地点出了华侨史在世界移民史中的独特之处:“移民”仅仅是“侨”居他国。大多数华侨与其说是“离开中国”,不如说是他们正在扩展劳作者和家庭之纽带的空间维度。事情的本质不是“分离”而是“联系”。
从这个意义上看,那些在非洲奋斗的南海乡亲,他们不是离开南海,而是把南海带到了非洲。
■手记
家是没有边界的
“Familyhasnoboundary(家是没有边界的).”听到维克多·希科尼纳的儿子TsikySikonia讲出的这句话,我们备受感动。
维克多·希科尼纳是我们此行的重要采访对象,由于种种原因,我们的约访一直都不太顺利,也始终见不上他一面。
在抵达马达加斯加塔马塔夫,拜访完南顺会馆之后,两位南顺侨领陈兆来和梁国辉带着我们去拜访维克多·希科尼纳的家人,他们在海边开了一家餐厅,门外就是白沙碧海蓝天。
当时,TsikySikonia和他的妈妈正在桌间穿梭忙碌,看到我们来还挺意外的。但当我们把根叔的视频放给他们看时,他们的脸上就浮现出了友善的笑容。
“Irememberhim.”TsikySikonia指着视频里的根叔说,他记得根叔,他知道那是他爸爸的亲堂弟。而当视频里出现了祖屋的场景时,TsikySikonia还说,他曾经在那间青砖大屋里住过。我们问他,住的感觉如何,他想了想,说:“Special(特别).”
TsikySikonia虽然也算得上是“侨三代”,但他长得高鼻深目,而且已经不会说中文。多年前,TsikySikonia曾经与父亲一同回南海寻根,去看看那个已经被他的爸爸和爷爷多次提起的故乡,那是他至今为止的唯一一次南海之行。
TsikySikonia告诉我们,根叔是他的亲人,祖屋是他的家,南海也是他的故乡。
“可是你只回去过一次。”我们说。
“Butfamilyhasnoboundary.”TsikySikonia说,他有两个家,一个在马国,一个在中国,这两个家之间没有边界,更没有壁垒,即便是他仅仅回去过一次,但他始终知道远在万里之外,他还有个家。
他还说,南海的亲人不仅仅是他父亲的亲人,也是他的亲人,而他在马达加斯加的亲人,同时也是南海亲人们的亲人。
TsikySikonia的话很朴实,却让我们很感动。他其实是道出了千千万万海外游子的心声——即便我把我的“小家”安在了异国他乡,但我的“大家”依然在中国,“小家”与“大家”,都是我的家。
就如带我们前去拜访的两位老华侨陈兆来和梁国辉一样。来叔祖籍佛山顺德,虽然已是耄耋之年,但每年总要回家乡走一走、看一看,去年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会时,来叔还曾受邀到北京观礼,一提起祖国富强,他就心潮澎湃;辉叔祖籍佛山南海,他一看到简体字就倍感亲切,即便他的子女都在马国安了家,但辉叔告诉我们,他已经修整好了在南海的祖屋,做好了老来回乡、落叶归根的准备。
他们的故事也生动地说明,家是没有边界的。无论是在马达加斯加,还是在中国;无论是在塔马塔夫,还是在佛山南海;有家的地方就有亲人,有亲人在的地方就有牵挂。血缘,是相隔万里都不会被切断的关系。
值得一提的是,就在我们启程前往机场、准备踏上归国航班的前一个小时,我们终于见到了维克多·希科尼纳。他个子高大,穿着一件红底花衬衫,说话时中气十足,完全看不出是一位快80岁的老人家。
“怎么要采访我?我已经不是大使。”一见面,维克多·希科尼纳就说。
“我们从您的家乡南海来,我们想采访您,不仅仅因为您曾是大使,更因为您是南海乡亲。”我们如是回答。
新闻推荐
禅城法院获最高人民法院嘉许获“基本解决执行难”工作先进单位称号,全省仅4个单位获此殊荣
羊城晚报讯记者周哲、通讯员禅法宣报道:近日,最高人民法院、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决定,授予100个单位全国法院“基本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