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永庆
刚刚过去不久的“五一”小长假,禅城迎来了消费的小高峰,累计接待游客将近35万人次。尽管依然受到疫情的影响,但各大景区已明显回暖。而景区的商家和美食集聚区,在禅城消费券带动下,客流和营业额快速上升,部分比去年同期的营业额还要高。
这既源于疫情的有效控制以及市民信心的恢复,也得益于禅城近年来创建广东省全域旅游示范区为旅游业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2016年以来,禅城区以创建广东省全域旅游示范区为抓手,以打造人文休闲湾区旅游目的地为目标,坚持“文商旅融合,产城人一体”理念,突出创新传承岭南文脉,构建了“一心两轴一带四区”空间格局,走出一条适合佛山中心城区发展全域旅游的“禅城路径”。
禅城没有大山大水,但我们围绕打造粤港澳大湾区重要人文休闲旅游目的地的目标定位,发展都市型全域旅游。回顾这几年来的创建工作,可以总结为以下三大路径。
一是以规划为引领,形成都市旅游发展模式。作为佛山的中心城区,禅城对创建省全域旅游示范区高度重视,成立由区委书记、区长任组长的“全域旅游示范区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全局。同时坚持以顶层设计引领创建工作,高标准编制《佛山市禅城区全域旅游发展规划(2018—2025)》;先后出台《佛山市禅城区扶持旅游产业发展办法(修订)》等政策扶持,由区财政每年安排不少于3000万元专项扶持新兴业态、民宿开发等全域旅游建设。
二是以文化为导向,推动城市升值升级。笔者认为,文化与旅游的融合,是诗和远方的有效结合,也是禅城全域旅游发展的方向。禅城是佛山古镇核心区,拥有丰厚历史文化遗存,保留了秋色、行通济等绵延千百年的特色民俗。围绕“岭南文脉,品味禅城”的文化旅游发展内核,近年来禅城深挖佛山传奇故事,活化古镇历史文物遗存,弘扬岭南传统民俗文化,创新文化体验内涵,形成“文化旅游+城市升级”发展模式,文城相融的独特城市人文气质,为中心城区升级升值。
三是以创意为抓手,促进文商旅融合。与其他地方相比,禅城发展全域旅游,在夯实传统旅游业态的同时,注重融入创意元素,进一步提升旅游产品的核心吸引力。例如,近年来禅城开拓粤剧、陶艺、功夫等主题的深度文化体验游;利用30多个非遗传承人的号召力,吸引众多陶艺、剪纸、粤剧、龙狮等文化爱好者开展研学游;让国瑞升平里等历史街区融入特色商业街设计,为市民、游客提供新型商业形态和旅游休闲好去处。
通过上述的努力,禅城创建广东省全域旅游示范区取得了很好的成效。细心的市民都会发现,这三年来禅城的景点变得更多了。全区现有4A级旅游景区2个,3A级旅游景区3个,文物保护单位77处,中国传统村落1处,国家级生态镇1个,全国绿色村庄1个,千亩以上森林公园2个,千亩以上湿地公园2个,20多个特色景点。
这三年来,禅城的路更好走了。禅城累计投入了97亿元,建设项目超过100项,已形成城际轨道、地铁、高速公路、城市交通四维一体的交通格局。同时,开通旅游专线,打造串联紫南村、绿岛湖、湖涌村、南庄村等滨江节点的休闲风景绿道,形成“快旅慢游”的立体游览交通体系。
这三年来,禅城的城市面貌也更新了。禅城始终坚持创建工作与提升城市功能品质一体谋划、共同推进全城全景战略。通过强化投入,祖庙、梁园等传统景区扩容提质;大量修复历史文化街区,中国陶谷、国瑞升平里等街区变景区;美化乡村生态环境,紫南村、罗南村、莲塘村成为乡村游好去处。
这三年来,禅城的城市形象也更好了。充分发挥佛山秋色、行通济、中国高铁经济带旅游博览会等大型活动,形成四季性、多层次的节庆赛事兴旅经济。目前,禅城每年各种文化旅游活动达1000多场次,形成“天天有活动、月月有项目、季季有精彩、全年汇文旅”的全域节庆旅游格局。
5月的禅城,暖风熏得游人醉,也进入到创建广东省全域旅游示范区工作成果的验收阶段。接下来,我们将围绕创建工作总目标,持续推进优化顶层设计,将全域旅游作为推动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抓手,全区域规划、全产业发展、全要素配套、全社会推进。
创建广东省全域旅游示范区并非禅城发展全域旅游的终点。今后,禅城还将进一步彰显全城、全景、全民参与、全产业链打造的特色,向创建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的更高目标发力,以更高标准、更广视野、更大力量,把文旅产业做大做强,擦亮佛山中心城区全域旅游品牌。
(作者系禅城区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局长)
新闻推荐
李小平和李清扬唐薇和朱宣宇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刘艺明通讯员张亿、胡荧彬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龙成通、陈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