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建筑是文化的一大载体,岭南建筑是岭南文化的精粹。“一日览尽宋元明清,一地融汇东西风格”,佛山传统建筑像棱镜一样折射出丰富多面的佛山传统文化“性格”乃至广府、岭南地区的历史文化发展脉络。这些传统建筑产生于特定的历史和文化环境,是不可再生资源,具有重大的保护利用价值。
即日起,佛山日报推出《绘生活·佛山文史》之佛山传统建筑系列专版,共同领略佛山传统建筑的风采与魅力,以及由此映照出的人文精神,助力传统建筑和文化的保护传承。
高大的青灰色砖墙上,色彩鲜艳、工艺精美的陶塑、灰塑跳入眼帘;漆金木雕的门扉和窗户,花纹细腻,惟妙惟肖;榫卯结构的木制斗拱围绕着巨大的门柱,如莲花般托举着飞翘的屋檐,古朴而大气……
岭南三大庙宇中的佛山祖庙、三水胥江祖庙,其建筑艺术是岭南传统建筑艺术的制高点,传承着积淀深厚的岭南文化以及佛山人民博大包容的鲜明个性。
策划/莫凡、范银燕撰文/佛山日报记者周勤辉绘图/区鹏辉
佛山祖庙诸庙之首
佛山祖庙原名北帝庙,位于禅城区祖庙路,始建于北宋元丰年间(1078~1085年),“以历岁久远,且为诸庙首”,所以称为祖庙。
“廿七铺奉此为祖,亿万年唯我独尊。”从祖庙内的这副对联可见其在佛山人心目中的地位。佛山祖庙原建筑在元末失火焚毁,明洪武五年(1372年)重建。景泰二年(1451年),黄萧养农民起义军进攻佛山失败后,明王朝敕封该庙为灵应祠,所以又称“灵应祠”。
祖庙自明初重建后,历经20多次重修扩建,成为一座结构严谨、雄伟壮观、颇具地方特色的庙宇建筑,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祖庙建筑群占地面积3500平方米,由南北向中轴线统领的万福台、灵应牌坊、锦香池、钟鼓楼、三门、前殿、大殿、庆真楼等建筑物组成,是明洪武五年以后400多年间逐渐扩建而成的。
崇正社学、灵应祠、忠义流芳祠三座建筑物的正门联建在一起,称为祖庙三门。祖庙三门通面阔(即前面或背面两角柱中心线间的距离)31.7米,花岗石柱子,红砂岩墙,从面阔15米的石台阶拾级登台入门,壮丽威严。
佛山祖庙前殿建于明宣德四年(1429年)。面阔与进深皆三开间。柱共24根,其中木柱18根,石柱6根。地面铺砌长方形花岗石,接缝紧密,传说石下缝隙灌铅填塞。
祖庙大殿建于明洪武五年(1372年),是祖庙最早、最重要的建筑物,祖庙供奉的北帝安放其中。屋高13.2米,清光绪年间重修时加上了人物陶脊。正脊中部为宝珠,两侧为鳌鱼,垂脊走兽共8只。大殿建筑是我国目前少见的宋式斗拱实例。
三门、前殿、大殿构成祖庙建筑主体。它们皆有拜亭过渡连接。
锦香池开凿于明正德八年。雍正年间用石块砌池,并加上雕栏。池中有一石龟蛇,为民国年间重雕。
灵应牌坊为明景泰二年敕封祖庙为“灵应祠”时所建,曾是祖庙轴线上第一座建筑物。坊额为景帝所题“玄灵”“圣域”。牌坊南北向,两边各有白石台基,每边台基上有柱子6根。12柱牌坊全国仅此一处。牌坊飞檐叠翠、岿然耸立、华丽壮观,1976年曾受12级台风摇撼仍安然无恙。
万福台建于清顺治十五年(1658年),初名华丰台,光绪时期因慈禧寿辰改名为万福台,以一贴金木雕隔板分为前台、后台。佛山乃粤剧之乡,戏班首演必选万福台,相沿成习。
祖庙除建筑物具有重要的文物价值外,它的建筑装饰也颇具岭南特色。此外,祖庙的陈设(木器、金属铸件)和神像、碑刻等都是具有浓厚岭南特色的珍贵文物。
胥江祖庙艺术之宫
佛山祖庙、三水胥江祖庙和德庆龙母祖庙,并称广东省最有影响的三大古庙,佛山独占其二。
胥江祖庙也称芦苞祖庙。芦苞涌旧称胥江,胥江祖庙因而得名,又因主要是供奉北帝(北方真武玄天上帝),也称真武庙。胥江祖庙在三水芦苞东北郊龙坡山(又名小华山)麓,始建于南宋嘉定年间(1208~1224年),历经元、明、清各代多次修葺、重建,使这座庙宇瑰丽多姿,成为一座艺术之宫。
胥江祖庙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现存最早的遗物有元明的石狮子与柱础遗构等,还有从南武当码头迁移过来的“禹门牌坊”。
胥江祖庙由三列并列的建筑物组成,包括北座观音庙、中座(主体)武当行宫以及南座文昌宫,北倚原建的地藏庙、华山寺。庙前花岗石铺砌石阶,照壁与南北二门连成6米高的大围墙。三庙建筑为清代风格,各具特色。
武当行宫门堂前有石狮一对,为明末清初石雕,连座高2米,古雅凝练、威武传神。门堂两组镂金木雕横架,每组三条横梁组成,皆为高浮雕人物,一面为“瓦岗寨”故事,一面为“西辽国”故事,雕工精细。大门上悬挂一块珍贵楠木镂花竖匾,上镌“武当行宫”隶书贴金大字。山门金柱上横悬一巨型匾额,正楷书“天枢星拱”,为咸丰年间顺德翰林游显廷题。内墙壁画琳琅满目,据说每幅画都是一个故事。庙内北帝为铜铸坐像,重1600公斤。祭案左右塑执旗、捧印立像的龟、蛇二将,两旁塑十大元帅,皆高3米。
普陀行宫山门的檐廊结构、木雕与武当行宫大体相同。殿内塑有观音像,左右有金童、玉女,祭案左右塑韦陀、木吒像,高3米,大门左右的四大金刚坐像高5米。
遍布的装饰艺术,令胥江祖庙尽显富丽繁缛,典雅华贵。胥江祖庙内现存大量的陶塑、木雕、砖雕、石雕、壁画等文化遗产,极具岭南特色,内涵丰富。武当行宫大殿正脊上保留了部分咸丰二年的陶脊残件,为国内现存于建筑上最早的石湾陶脊残件。
胥江祖庙还藏有石碑数通。其中《重修华山寺复建地藏殿记》刻于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为华山寺地藏庵的变迁过程及当时的风俗民情提供了详尽的资料。
积淀深厚城市瑰宝
几千年来,佛山一直是岭南文化与广府文化的核心地带,历史悠久,人文荟萃,积淀深厚,其建筑艺术亦是岭南建筑艺术的制高点。佛山祖庙、胥江祖庙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佛山祖庙作为一座具有浓郁岭南特色的庙宇建筑,整体布局庄严素雅,陶塑、灰塑、木雕、砖雕等佛山民间传统技艺,历经数百年风雨,依然生动传神,粤韵悠扬。大量的珍贵文物和特色古建筑诉说着佛山悠久而深厚的历史文化,展现着佛山在冶铁、铸造、雕刻、建造等方面的卓著成就。
一直以来,佛山祖庙也是本地人重要的民俗活动场所,每年不少佛山重大民俗活动都在祖庙举行。比如北帝庙会、秋色巡游、乡饮酒礼等。作为佛山重要“名片”,佛山祖庙不仅是岭南工艺美术精髓的载体,也是佛山人的乡情寄托和情感归依。
同样,三水胥江祖庙也一直是周边百姓祈福和寄托愿景的地方。而其珍贵的建筑主体、雕刻以及绘画艺术等都传达了当时人们的期盼。这也是历史留给后人追溯的遗产。
胥江祖庙的庙会文化同样浓厚。每年农历三月三北帝诞,当地都会举办大型庙会巡游和民俗表演等传统文化活动,吸引了越来越多游客前来,也将胥江祖庙的名声传播得越来越远。
佛山人长期与海内外通商交往,广泛吸收各种文化,开放多元的性格已深入骨髓。在佛山庙宇建筑中,有佛教的寺庙、庵堂,亦有道教的北帝庙、真武庙等,还有各种民间信仰的天后宫、关帝庙等。形形色色的庙宇建筑和谐共存,建筑装饰中各类题材通过不同形式共存。这不仅说明佛山传统建筑开放、兼容、自由的特点,也反映了佛山人民博大包容的鲜明个性。
佛山传统
建筑装饰
佛山传统建筑为了遮阳、通风、散热等要求,普遍采用檐板、罩、横披、格扇等做法,以玲珑细致的通雕、拉花、钉凸、斗心等工艺,使室内空间封而不闭、隔而不断。
佛山传统建筑装饰按材质分,可总结为“三雕两塑一画”,即木雕、石雕、砖雕、陶塑、灰塑和壁画。这是佛山传统建筑乃至岭南传统建筑中最有特色的几种建筑装饰。
佛山木雕有悠久的历史,明清两代为繁盛时期。传世作品多藏于今祖庙博物馆内,如贴金木雕大神案、万福台舞台的隔板等。
石雕常用于柱、梁额、门槛、栏杆等地方。砖雕是模仿石雕的一种雕饰类别。祖庙砖雕共两套,分别设置于钟楼和鼓楼北侧墙壁,均为光绪二十五年雕刻的作品。
陶塑是岭南传统建筑独有的建筑装饰。最能代表佛山传统建筑装饰艺术高度的要数陶脊和陶塑壁画。佛山祖庙灵应祠的三门瓦脊,由文如璧(石湾窑著名店号)在清光绪乙亥年(1875年)制作,高1.6米,长31.6米,正反两面各有人物150多个,可谓花脊之王,是石湾陶脊的代表作。除佛山祖庙外,三水胥江祖庙亦保留有许多石湾陶脊作品。
陶塑壁画多作为照壁,以高浮雕式画面出现。佛山祖庙忠义流芳祠内的大型镂空云龙照壁,形象逼真、立体感强,是不可多得的清代建筑艺术品。(史料提供:佛山历史文化丛书编委会编辑部)
新闻推荐
拆除违建城事观察羊城晚报讯记者欧阳志强、通讯员吴东强摄影报道:伴随“轰……隆……隆……”的手持式混凝土破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