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铭军身穿红马甲驻守小区为居民测温。
“列车即将到达浔峰岗站,下车时请小心列车与站台之间的缝隙。”从广州地铁六号线浔峰岗站出站,几分钟就来到南海区里水镇金峰洲社区。这里与广州仅一个地铁站的距离,生活着7.5万人,其中有来自60个国家的外籍人员和90%的广佛候鸟,是名副其实的南海“小广州”。
由于区位的特殊性加之居民结构和文化差异的复杂性,疫情防控期间,金峰洲社区迎来基层社会治理工作的巨大考验。但几个月下来,这里不仅没发生社区传播,还涌现出一批小区红色业委会典型、外国志愿者模范,原本陌生的邻里也变得熟悉、热络起来。
这一切,金峰洲社区是怎么做到的?作为社区党委书记,邓铭军又是如何做的?
文/图佛山日报记者崔艺文通讯员朱嘉泳
日夜连轴转冲锋在前轻伤不下火线
1月25日,大年初一,在家休息的邓铭军收到疫情防控任务指令。他意识到形势严峻,立刻返回工作岗位,带领社区同事投入到社区疫情防控中。
所谓非常之事,非常之策。邓铭军开展疫情防控的第一步就是扫楼。
“说不害怕那是假的。”邓铭军回忆说,当时最重要的是要摸清底数,扫楼是最直接有效的办法,但是面对疫情暴发初期的紧张形势,他一边安抚同事情绪,一边带头挨家挨户上门了解情况。“不用怕,有我在”是他说得最多的话。在他感染下,同事们齐心协力,日夜连轴转也没再提过一声苦、叫过一声累。
地毯式排查有一定效果,但是邓铭军认为并不“聪明”。经过总结梳理,他和防控专班成员一起熬夜到凌晨,整理出一份党建引领住宅小区防控“六步走”工作流程,从营造宣传氛围入手,在闸口设置严密的检查安防,通过网格排查底数的同时,进行分类的动态检测,做好重点场所的消杀和疫情信息报告。这一办法最后被推广到全镇。
“707”(早上7时至凌晨,一周7天)的生活从1月一直持续到4月底,每天微信步数都超2万步,让邓铭军整整瘦了10斤,最终在4月21日晚上身体提出“抗议”:测温38.4℃!此时,邓铭军担心的不是自己的身体健康而是社区群众,万幸的是他被诊断为普通发烧,休息三天后,他又返回了岗位。
把党旗竖起来凝聚战“疫”最大合力
疫情防控期间,社区成立了8个小区临时党支部,由防控专班成员及住宅小区中的党员组成,同时组建起一支由党员、楼长、热心居民、物管人员组成的党群综合志愿服务队,“分两班”推进网格化精细化管理,织密群防群治防控网络。
“疫情防控容不得搞什么花架子,一定要实实在在。”邓铭军感慨,这次疫情防控给他的最大启示就是要把党旗竖起来,把党员的身份亮出来,从严从细落实好群防群控的工作机制。最让他欣慰和感动的就是自治组织在社区发挥重要作用,身边领导、同事的无私付出和居民的理解支持。
金峰洲社区党委以党建引领社区防控,调动社区内部、物业公司、业委会、居民骨干等各方力量,在疫情防控关键时刻铆足干劲、同心战疫,涌现出糖果悦园小区的红色业委会、花园小区的家委会、中海金沙里的楼长志愿者服务队等先进典型。
基层干部的真心、用心,让群众体会到实实在在的获得感,也得到群众的热烈回应。“他很平易近人,是来做实事的,那我也愿意帮忙。”家住中海金沙里小区的社区志愿者桐姐这样评价邓铭军。
社区同事告诉记者,在他们心中,邓铭军是靠谱的“主心骨”,在街坊群众心中,他是憨厚的“大哥”,在物业公司心中,他是铁面无私的“包拯”。
如今,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但邓铭军每天还照例穿着红马甲奔波在小区楼宇中。邓铭军说,接下来金峰洲社区将会投入200万元,实施智慧社区升级版的智感安防区建设,构筑社区动态管理体系。
新闻推荐
羊城晚报讯记者郑诚、通讯员罗晓滢报道:亏本价可以买新车?冲着诱人的优惠,佛山南海不少市民口口相传、纷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