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提醒,汤圆在烹煮过后,尽量当天食用,不要放在冰箱里过夜。
雪耳、木耳等产品,不能泡发过久。
市民需切记,不食用浸泡过夜的黑木耳。
制图/杨晓旋
文/图佛山日报记者陈嘉懿
近日,广东省市场监督管理局提醒市民,为预防米酵菌酸毒素中毒,切记不要制作、食用酸汤子等发酵面米食品,不食用浸泡过夜的黑木耳等。北方的臭碴子、酸汤子、格格豆,南方的发酵后制作的汤圆、吊浆粑、河粉等最容易致病。
什么是米酵菌酸?有何危害?生活中什么样的情况下会碰到米酵菌酸?以及该如何预防米酵菌酸中毒呢?针对上述问题,记者采访到高明区中医院内科专家进行解答。
谨防米酵菌酸中毒
高明区中医院内二科主任邓国雄介绍,米酵菌酸是由椰毒假单胞菌酵米面亚种产生的一种毒素,是引起食物中毒和死亡的主要毒性代谢产物,中毒后病死率极高。“2002年至2016年,我国共报告此菌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16起,发病153例,死亡51例,多发病于以面制品为主食的地区。”
米酵菌酸到底是一种什么物质?米酵菌酸虽然名为“酸”,其实是一种脂肪类物质,20世纪30年代被首次提取到;20世纪70年代,我国学者首次从酵米面中毒样品中分离出米酵菌酸。米酵菌酸中毒后,患者进食后的2~24小时会出现上腹不适,恶心、呕吐(呕吐为胃内容物,重者呈咖啡色样物),轻者腹泻、头晕、全身无力等;重者可出现皮肤黄染、肝脾肿大、皮下出血、呕血、血尿、少尿、意识不清、烦躁不安、惊厥、抽搐、休克等,体温一般不升高。
邓国雄说,米酵菌酸食物中毒多发生在夏秋季节。潮湿、阴雨的天气,再加上储存不当,椰毒假单胞菌会在食物中大量生长繁殖。“引起中毒的食品主要是发酵玉米面制品、变质银耳及其他变质淀粉类制品,如糯米、小米、高粱和马铃薯等。已有报道的引起中毒的食品有吊浆粑、糯米汤圆、玉米面粉、泡发黑木耳、变质鲜银耳。”邓国雄表示,米酵菌酸耐热性极强,任由煎、炸、煮、炖都不能破坏它的毒性。
虽然高明目前没有相关病例,但市民不能对食物中毒掉以轻心。“一定要保证玉米、高粱、马铃薯及甘薯等原料安全无霉;制作完成后及时进行后期的晒干或烘干处理;成品贮存要通风、防潮,切不可与土壤直接接触。”邓国雄说。
“重口味”暗藏风险
有高明市民爱吃一些重口味的菜。殊不知,“重口味”的食物中也暗含风险。对此,邓国雄给出了一些建议。
腌制不久的蔬菜中含有大量硝酸盐,硝酸盐在硝酸盐还原菌的作用下易转换为亚硝酸盐。人体如果短时间内摄入过多亚硝酸盐可引起急性中毒。亚硝酸盐在体内与胺类化合物作用会生成致癌物,是导致胃癌和食道癌的元凶之一。
一般来说,腌制3周后的菜中亚硝酸盐含量会明显回落,30天后再食用会相对安全很多。
亚硝酸盐是腌制肉类中常用的食品添加剂,邓国雄建议,购买腌制肉类应选正规厂家,勿买颜色过于鲜艳的,避免频繁大量摄入。
发霉的豆类、花生等食物易滋生黄曲霉素。黄曲霉素是目前发现的最强致癌物之一,最喜欢藏在发霉的食物里,尤其是淀粉含量高的食物如花生、玉米、豆类、坚果等。
花生、玉米、豆类等食物宜在低温干燥处储存。霉变食物则一律丢弃,多吃新鲜蔬菜,新鲜蔬菜中的叶绿素能抑制人体对黄曲霉素的吸收,降低黄曲霉素中毒的风险。
目前正值秋季,是蟹肥虾美的季节,虾蟹等海鲜类食品的食物中毒经常与副溶血弧菌有关。邓国雄表示,虾蟹类需熟吃,尽量不吃醉虾醉蟹。另外,要选鲜活的虾蟹,因为虾蟹死后可能产生有毒物质如组胺,易引起食物中毒。
邓国雄提醒市民,购买食材时要去正规的商店或者超市,同时一定要注意保质期以及产品的质量;要注意食物储藏的方法,不要将食物长时间放置在冰箱中,尽量做到现买现吃。一旦发现食材发潮变质,则不要无所顾忌地食用;最后,一定要注意木耳等食物的泡发时间不宜过长,一旦出现可疑的症状,应及时就医。
温馨提醒
这些常见食物过期变质要注意
日常生活中,食物中毒现象屡见不鲜。比如对保存不当、过期变质的食物,很多人怕浪费,以为加热一下就能杀死细菌,照吃不误,结果酿成大祸。以下这些食物,千万可得注意了:
1.发红的甘蔗
如果看到甘蔗里有红色丝状物,证明已经霉变。霉变甘蔗会产生强烈的嗜神经毒素“3—硝基丙酸”,严重可导致呼吸衰竭而死亡,幸存者可能丧失生活能力。
2.发芽的土豆
发芽或者表皮颜色变青的土豆中,含有龙葵碱,食用后对胃肠有较强的刺激性和腐蚀性,对中枢神经有麻痹作用,严重的还会危及生命。
3.发霉发苦的瓜子、花生等
当发现花生、瓜子、榛子、松仁等果仁轻微变黄甚至发黑、味苦,皱皮变色,表面长有黄绿色霉菌或破损、皱缩时,应该丢弃。黄曲霉素等致癌物可能已在其中生长。
4.腐烂的生姜
腐烂的生姜会产生黄樟素,是一种致癌物质,可诱发肝癌、食道癌。
5.加热后出现絮状物的牛奶
牛奶出现絮状物的原因之一,是牛奶中残留的微生物增殖导致牛奶的酸度发生变化,进一步破坏了牛奶的稳定性。所以,加热后有絮状物的牛奶不建议饮用。
6.表面发黏的豆腐豆腐和肉一样,都是富含蛋白质的食材,容易在通风不良和温度较高的情况下滋生细菌,而变得黏黏的。居家环境里,有害杂菌多,有些会产生毒素附着在豆腐表面,用热水冲洗也不能保证完全洗掉。因此,发黏的豆腐不建议食用。
7.颜色变深、表面发黏、有异味的肉类
新鲜的肉表面有光泽,颜色均匀;外表微干或湿润,切面稍潮湿,用手摸有油质感,但不发黏;质地紧密且富有弹性,用手指按压凹陷后会立即复原;闻起来只有正常的肉味,无异味;煮熟后肉汤透明,汤表面聚集油滴。如果不满足这些条件,说明肉类已经变质。
8.烤焦的鱼、肉
鱼、肉等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在加热超过200摄氏度后会产生致癌物——杂环胺。杂环胺化合物具有较强的致癌性和致基因突变作用。变焦的鱼、肉类食品,不仅含有大量杂环胺,同时还有苯并芘、丙烯酰胺等致癌物,不宜食用。
新闻推荐
昨日,沙寮村的小朋友把自己制作的米糕送给长者们吃。/佛山日报记者曹忠信摄制图/罗灿佛山日报讯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