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住根与魂从更高角度审视文化价值
将康有为的美食思想从浩如烟海的资料中单独拿出来研究,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课题。康有为说中国在美食方面是独一无二的,这是他用自己的坚持和阅历得出的真理。
品牌对传播十分关键,南海的美食颇多,但依旧找不到一个像北京烤鸭、天津狗不理包子、四川火锅一样的标志性美食品牌。名人和美食相结合的品牌例子也有很多,如苏东坡的游历过程衍生出东坡肉、东坡肘子、东坡羹,都是很好的“他山之石”。
我们在讲故事上做的有所欠缺。南海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我们应该思考如何把历史还原出来、开发出来、弘扬出来,学会将历史“变现”,赋予历史故事以真实的“流量”。从这个角度而言,南海要有足够的“啃老”功夫。
此外,我们也要从更高的角度来审视文化、审视美食的价值。佛山的经济一路高歌猛进,正是因为我们的企业家把根留在这里,挺起了发展的脊梁。讲好文化故事,打造文化品牌不仅是发展一个城市的文化事业那么简单,而是给佛山民营企业提供充足的阳光雨露,增加他们对城市的认可,不辜负他们对佛山这块土地的信任,将文化所带来的利益变成一个城市的情怀。
挖掘文化、发展文化、传播文化要站在更高的角度来审视它的意义和价值,才能知道我们的使命和任务。
世界中餐业联合会粤菜委员会国际评委、中式烹调高级技师邓炳泉:
丹灶名厨辈出传承粤菜文化
丹灶名人辈出,美食界也不例外,他们从南海出发,走向全国各地传播着粤菜文化,讲述着粤菜传奇。
除了谭宗浚,丹灶还有很多“名厨”。如蔡建卿1926年在上海创办“新雅茶室”,逐渐成为商人买办、社会名流聚会的场所,成为上海松江地区最豪华的餐厅之一,在异地他乡传承弘扬粤菜风味特色,彰显粤菜魅力。
还有粤菜名人梁诚威,每年清明他都会回丹灶祭祖。他从事餐饮30余年,以“威哥鲍鱼”著称,先后被评为国际烹饪艺术大师、世界烹饪大师。
名人的故事不能只停留在口耳相传之间,还需要活化利用。我们可以结合本地原材料,研发出新的菜式和名品,并结合名人故事,让粤菜在本地发挥出它们应有的价值。
珠江商报区域新闻总监、佛山饮食文化观察人李炯聪:
积累成就特色品牌要靠创意
积累才会成就特色,做美食品牌其实是一个积累的过程。
如何做好积累?首先,当地政府要加大投入打造区域美食品牌。以顺德为例,除雄厚的经济实力之外,更离不开当地政府和企业家对美食品牌的推动。一系列的顺德美食节和文化研究活动让顺德美食享誉海内外。
其次,可以围绕名人故事,打造一个具有当地特色的宴席品牌,比如“康府宴”。将名人品牌效应融入当地民俗活动、重要节日庆典等活动中,把菜品和其背后的故事融合进来,强化历史底蕴的作用。
最后,品牌要靠创意。把产品变成故事需要创意,如同将食材变成宴席。名人故事也需要加诸创新创意,而不只是简单地抢名人、讲故事,更应该思考怎样讲好名人故事。
佛山市安哥餐饮管理有限公司创始人潘洪安:
美食项目可以“大而精”也可“小而美”
将文化和美食相关联,把项目落地,可以从两个方面考虑。一种是“大而精”,即创新菜式,搞私房菜,开发围餐类的餐厅。另一种是“小而美”,比如做一个饼、一杯茶,让美食文化“产品化”。
从流通上来看,“小而美”的产品走得更快、更远。丹灶可以围绕康有为饮食文化,打造有为饼、有为糖、有为包子等,产品可以作为礼物、手信,辐射范围更广。在本土落地的项目,除了打造私房菜,也可以考虑开设“有为茶馆”,喝茶吃点心,这样的模式容易扶持,形成连锁效应。
在“名人+美食”品牌的打造中,不妨考虑借力,与其他知名IP关联互动。例如,让康有为美食和故宫开展相关项目融合,同时借助新媒体的传播手段,提升热度,更容易被消费者记住。
美食评论人李星:
打造美食品牌需优先考量本地食材
丹灶利用“名人+美食”的品牌开发模式,打造属于自己的美食品牌,这一举措需要“天时、地利、人和”。丹灶的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美食品牌自带光环,加之政府正在大力推动当地文化旅游事业发展,这对于丹灶美食品牌来说是一个天然的机遇。
有别于“谭家菜”高端顾客群体的定位,丹灶可以尝试发展定位于大众平民化的“康府菜”。因为丹灶的美食品牌是依托于整个文化旅游项目,而不只是做单一的餐饮品牌。在这个背景下,平民路线明显更贴切。
此外,如果要让“谭家菜”回家,还需要在食材方面仔细考量。食材只有优劣之别,口味无贵贱之分。美食的诞生需依靠稳定的原材料供应链,要多考量本地食材、结合本地特色才能做到高质量传播,一味地复制粘贴只会让美食品牌变成“无根之木、无源之水”。
新闻推荐
“请将手机镜头对准防潮、防鼠、防鸟设施,并确保整个仓库情况进入视频范围。”近日,广州海关所属佛山海关驻顺德办事处关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