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司长冬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缅怀祖上荣耀,追忆祖上荣光,已成为根深蒂固的文化传统。君不见多少古代的名人,被趋之若鹜的今人争相认祖,并为之骄傲炫耀。然后像阿Q那样说:我的祖上也曾阔过。
要说我的祖上在故乡也是一个不大不小的名人,但我却很难引以为傲,甚至不愿在人前提及。他就是我母亲的爷爷,我的太外公。
据家乡老一辈回忆,我太外公是方圆几十里地的名人,他有一个勤劳俭朴、白手起家的父亲,有两个本分优秀的儿子,但他只会花天酒地混日子,就连在他父亲办丧事期间,他还不忘泡酒馆。据传他曾对他爹说:你儿子不如我儿子。又对他儿子说:你爹不如我爹。
但就是这样一个如假包换的纨绔子弟,临终时却突发奇想,要儿孙们给他堆出一个高达三丈三尺的大坟,这个高度比现在的三层楼还高。当家人们感到莫名其妙时,他振振有词地说:我想叫人们都知道我。
儿孙们也非常孝顺,按照他的遗嘱派一名长工一年四季不停地担土堆坟,为了取土,竟在坟的旁边挖出一个巨坑。三年过后,一座高达三丈三尺的巨坟终于完工了,巍然屹立在故乡一望无际的平原上,和那些馒头状、一米多一点的普通土坟相比,这座巨坟就像一座巍峨的金字塔,在当时是多么的惊世骇俗啊。而这片本来寂寂无闻的地方,也因为太外公的巨型坟墓,被人们称为大坟地,成为声名远扬的地标。太外公终于实现了他扬名乡里的遗愿。
太外公出名了,但这既不是金榜题名,也不是建功立业,而是沽名钓誉和徒有虚名。他显然不知道“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的名言。更没想到这样的“名”,既没有给后人带来“我祖上也曾阔过”的荣耀,还在冥冥中暗合了“德不配位,必有灾殃”的古训。如果说《项链》中的女主人公为了一时的风光,付出了20年艰辛的代价,而太外公的后人付出的代价则更大更沉重。据传当时就有人说:这样的人,建这样大的坟,恐怕会折损后代的福报,耗尽家族的气数。不知道说这话的人当时是什么心理,依据是什么,但不幸的是,此言竟一语成谶。
太外公的两个儿子中,大儿子一支如今只有两个年过古稀的孙子和一个年近40还没娶妻的重孙,也就是我的表哥和表侄,在男女性别严重失衡、彩礼昂贵的北方,这位表侄娶妻成家的希望已非常渺茫,眼看着这一脉香火已奄奄一息。
太外公的小儿子是我外公,他只有我姨妈和我母亲两个女儿,在故乡这是被人歧视嘲笑的“绝户”。据母亲回忆,外公在她很小的时候就弃耕从戎,而且一去就杳无音信,活不见人,死不见尸。可怜我外婆从20多岁就独自拉扯两个年幼的女儿,形同守寡。
到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太外公的巨坟不幸成为靶子,被狂热的“愚公”们“移山”了,填平了那个原本为堆坟而挖的巨坑。历史在世人的无法预知中,戏谑般又轮回了一遍,太外公的大坟完成了徒有虚名的使命后,也湮灭在历史的长河中,只在故乡留下类似“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的谈资和笑料。
多年后,我母亲去世了,按照家乡的风俗,我和姐姐、弟弟去拜祭母亲娘家的先祖。年过古稀的表哥把我们领到一块平坦的农田中,他左看右看,费了好长时间才对我说:就在这里拜祭吧。我疑惑地问:“表哥,太外公的坟真是这里吗?”表哥苦笑着说:“我也搞不清了,反正就在这一片。”
我望着一马平川的空旷田野,心中顿时五味杂陈。
(作者系佛山某塑料容器公司员工)
新闻推荐
“最美德天”之旅二度加推5星纯玩团成3月爆款,4月再发两团接受报名
3月20日首发团团友在明仕河竹筏漂流。/团友供图扫码获取详细行程佛山日报旅游俱乐部微信号(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