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在第二届佛山博物馆文化周上,多位文博名家进行现场对话,探索博物馆发展的新方向、新模式、新方案。
杜鹏飞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常务副馆长,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博物馆协会副理事长
李建毛湖南师范大学“潇湘学者”特聘教授,湖南省博物馆原党委书记、常务副馆长
张小朋南京博物院研究员,图书信息部主任,中国博物馆协会数字化专委会副主任委员
刘跃鹏蚂蚁金服高级解决方案架构师
黄青松广东省博物馆网络信息部主任
李琼波广东网演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总经理,广州市艺维云展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
文/佛山日报记者招钰英、黎红玲、束维、邹婷婷、黄鹤婷
图/佛山日报记者吕润致
一个城市灵魂的高度,体现在它的博物馆。今年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是“博物馆的未来:恢复与重塑”。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背景下,博物馆所面临的挑战并不仅限于自身的功能重塑,更在于它作为公共文化载体对于所在城市与区域的重塑。
5月18日,一众国内文博名家汇聚2021年5·18国际博物馆日暨第二届佛山博物馆文化周开幕式现场,共同探讨目前博物馆所面临的多重挑战,探索博物馆发展的新方向、新模式、新方案,为佛山博物馆之城高质量发展蓄势赋能。
话题1
后疫情时代
博物馆在恢复中重塑自我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几乎让所有博物馆关闭数月,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后,北上广地区的线下博物馆人满为患,一票难求,现实空间已难以满足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的需求,数字博物馆则不受时间和空间局限,展现出无限的发展潜力。创新传播方式,打造高质量的线上公共文化,是博物馆应对疫情防控常态化,扩大社会影响力,参与社会发展的重要渠道。
杜鹏飞:博物馆需要“恢复与重塑”,基于三点原因:一是新科技层出不穷,文博策展及呈展方式要与时俱进;二是新生代观众观展习惯发生明显变化,他们对深层次的文化需求越来越高,更愿意体验更新颖的展陈方式;三是新冠肺炎疫情迫使博物馆对自身发展定位作出再思考。
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清华艺术博物馆和很多博物馆一样,不得不按下暂停键。博物馆不断策划数字展以及线上互动的美术教育课,将艺术品开发成文创产品,让观众有所接触,有所收获。我们在淘宝网开辟了一家名为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的网店,网店销售一直不错。
我们一直努力做一家有温度、高品质的艺术博物馆。2020年3月5日,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策划发起“窗口2020——疫情时期图像档案展”。这是国内博物馆较早举办疫情主题的展览,不到一个月,征集到世界各地1357封邮件、6253组(件)作品。4月9日线上开展,三天内点击达94.67万次;4月26日,线上直播实体展览开幕,观众140余万人次。
艺术博物馆的根本使命,就是服务于社会美育。博物馆做的每一场展览,就像作家写的一本小说,要看能为观众带来怎样的精神产品,享受到怎样的服务。
李建毛:当下,有不少博物馆人热衷于收藏古代文物、展示古代历史文化或文明,一些大型综合博物馆基本陈列的通史展的时间下限基本上是1840年或1949年,并没有展示新中国历史,更没有改革开放史,致使博物馆没有发挥应有的社会作用。
事实上,真正好的展览要引导观众,不只看到过去,而是从过去看到当下,放眼未来。
开设线上陈列、微博、直播平台、短视频平台、在线课堂等,都让博物馆展示、传播、教育功能的发挥呈几何级数的放大。同时,数字技术可以为博物馆线下陈列提供丰富多彩的展示手段,如三维数字、增强现实和虚拟现实的应用,使展览更为生动有趣,也能帮助观众更好地理解展览及展品。
在追求国民终生教育的社会氛围下,不少国家国民的一生伴随着博物馆,博物馆在国民教育中的作用不可或缺。博物馆在社会进步中所扮演的角色,由边缘化变为文化的枢纽,是连结过去、现在、未来的桥梁。博物馆人当顺应时代需求,主动作为,真正为“社会及其发展服务”尽其所能。
话题2
数字化为博物馆发展注入鲜活生命
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让文博界备受影响。但新冠肺炎疫情使得博物馆数字化服务得到空前的发展,为后疫情时代博物馆重塑带来新契机。数字化打破时间和空间的局限,为博物馆发展注入新活力,而博物馆数字化建设应该连接情感,让博物馆更有温度,这为正在建设博物馆之城的佛山带来不少启示。
杜鹏飞:疫情以来,数字化互动给博物馆带来了更多的可能。在疫情期间,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闭馆不停馆,通过信息技术将所有线下活动搬到线上,让博物馆保持与观众的互动。到了后疫情时代,更丰富的线上活动、上线艺术商店、数字展览与数字收藏等更多数字化互动,带动博物馆的人气恢复。截至5月17日,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今年进馆人次已达11.12万人。
但数字化仅仅是传播的手段,它不是目的。我们可以通过数字技术的传播,吸引更多的人进入博物馆去看展品和展览。因为作为一个存放、保管和研究文物的地方和供人们学习休闲娱乐的场所,观众到博物馆现场观看实物的体验是不可替代的。
张小朋:在信息技术成熟条件下产生的智慧博物馆,具备“感知、判断、执行”六个字的特征。而要建成智慧博物馆首要是进行数字技术的建设,它也给博物馆发展带来全新的面貌和丰富的体验,让博物馆成为了人人唾手可得的知识库。具备其他传媒手段乃至艺术形式的链接渠道,使得博物馆更加具有表现力、吸引力、影响力。
佛山刚发布了国内首个“空间+事业”博物馆之城规划,我认为这对带动佛山的发展必定起到巨大的作用,如果能够充分发挥博物馆的空间、情感、知识连接,佛山博物馆之城建设将前途不可限量。
刘跃鹏:博物馆数字化的目的是吸引关注度,但是把用户吸引进来后,还要留住他。因此,博物馆在数字化应用上还要做到深度化、日常化、开放化与普惠化,利用信息技术把文物数据逐层挖掘,对文物背后隐藏的社会历史经济文化包含的故事与内涵进行结构化展示。
佛山推动博物馆之城建设,可以引入博物馆数字化解决方案,将大数据真正利用起来。譬如可以把用户学习文博的经验进行积分,生成文博知识证书等凭证,放到区块链去,甚至与佛山积分入户政策绑定,吸引更多人参与。又或者是与公益结合起来,通过文博积分获取打折优惠券等,激发群众的参与积极性。此外,可以把一些缺人缺资金缺技术的中小博物馆组成联合体,提供机动化、标准化的服务,让其快速搭上数字化这条船。
黄青松:疫情以来,数字技术在广东省博物馆得到应用。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未来线下博物馆游览方式将被重塑,线上线下互相促进,科技赋能将为博物馆传播知识创造更多可能性,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成为推动博物馆业务创新的基础;博物馆文化价值将从单一或数个渠道变成全渠道,博物馆与所服务社区关系的途径得以全面优化升级。
博物馆数字化首先要考虑的是观众服务的需求,让博物馆的服务更加有温度有深度。通过数字技术为人们提供丰富的体验和观感。对正在建设博物馆之城的佛山来说,技术是共性的,个性在于内容,而技术平台的支撑,可以让博物馆更加百花齐放。从观众层面来说,以前关注的更多的是线下的观众,博物馆可以通过推出线上实景展览,满足更多观众的诉求。
李琼波:建议打造一个线上交互、展示、传播的云平台。其中加入数字虚拟展览,有助于完整地还原并保留一个好展览的展陈形态、策展思想、作品数据和场景效果。此外,线下展览后续学术研究和再传播也应该重视,通过数字化,让数据和信息永久储存在虚拟美术馆的强大数据库,文献资料、学术研究可以不断完善更新。
话题3
文旅融合大潮下博物馆借势新生
旅游业的发展为博物馆带来新的发展空间,博物馆为旅游发展注入新的文化内涵。博物馆在成为城市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文化资源和旅游休闲空间的同时,也逐渐成为了城市的核心吸引物和打卡地。博物馆和旅游的融合,是城市文化和历史文化的融合,也是城市文化和历史文化的传承与再创造,对于推进城市可持续发展,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具有重要的作用。
杜鹏飞:曾经,博物馆的巨大文化资源被闲置或者仅为极少人服务。随着大众对文化教育的越发重视和免费开放政策的普遍实施,走进博物馆成为人们的生活方式,近年来还逐渐成为人们旅游路线中不可缺少的去处。只要游客愿意来,就算初衷只是到博物馆打个卡、拍个照,说不定他下一刻就会喜欢上博物馆。
文化休闲需求日渐凸显,博物馆的主题不仅是传统的文物展览,还要有优质、多元的展览主题、形态,才能让观众有得看、有得玩、有得聊,期待而来、满意而归。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在设有门票收款的情况下,通过深入挖掘每件展品背后的文化内涵,把展览做到极致以吸引观众。我们不断探寻,每个展览的主题是什么?单元怎么划分?明星展品怎么展示?为观众带来怎么样的精神体验?因此,每年都打造了若干网红展览,也带来大量的人流。2021年,我们希望成为观众量达到百万的大馆。
刘跃鹏:在文旅融合新时代,博物馆已不仅是文物安身或展示的场所,还兼具参观游览、艺术观赏、历史溯源、科学研究、教育推广等方面的价值与功能。如果博物馆能在场景体验和文化体验上下工夫,就一定能够吸引更多人发自内心的热爱。
博物馆旅游之所以潜力无穷,一是博物馆和所藏文物本身的价值吸引,更重要的是其背后所蕴含的人文精神、文化故事、文化基因和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正是在文旅交融的发展路径下,孕育了多样的产品业态,如灯光秀、品牌文创旗舰店、品质艺术餐厅、影视剧文化IP、智慧互动展陈、艺术会展节庆、室内外实景演艺等。博物馆正通过与文创、电商、电影、话剧等结合方式,互相引流,逐渐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商业模式。
佛山历史名人资源丰富,为博物馆资源与旅游资源深度整合提供了基础。同时,佛山拥有独特的宗族文化,若推出“文化守护人”项目,既增强佛山人对本土文化认同感,也将带动更多人主动推广佛山文博资源。
新闻推荐
高端论坛聚焦5G 共话佛山高质量发展2021年大湾区工业数字化高峰论坛举办,佛山移动引关注
大会现场,新一代工业互联网通信技术研发中心揭牌成立。/主办方供图文/佛山日报记者陈志瞳5月17日,以“5G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