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师大文学院实践基地·琴之岛 何烨
小学语文中,最让学生抗拒,也最让老师头疼的莫非作文教学。由于作文源于生活,更多在于学生自身的“感”与“悟”,即使教师花再多时间引导,或经过大量的阅读,转化为写作能力仍需要一定的时间。在此,我通过引导学生分析范文的实践中,浅谈该方法对小学语文的有效性。
大声朗读,扎实语感和基础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大声朗读能激发学生勇于“开口”、增强自信、培养语感。从朗读范文来看,对学生识字、标点符号的正确使用、停顿、好词好句的印象会大大加深,这点对一二年级受用更大;从朗读自己的作文来看,对修改错别字、修改病句、修改错误的标点符号用法有更实用的帮助,这点对三、四年级针对性更强。此外,对训练普通话标准发音、达到新课改要求下的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中有感情朗读课文以及减少表达及写作中的口头语,同样有很大的作用。
概括段意,激发思考和思路
作文源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自从广东高考统一全国卷后,对于作文的考察,更多看重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思想深度。在大声朗读后,若能够按照“三部曲”——第一,标题是什么;第二,一共有几段;第三,概括段意,则对学生的思考有很大的激发作用。
首先从分析标题,可以大致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这对作文教学中“如何列标题”就有很大的“点题”引导;其次,从标自然段能够掌握范文的段数,在小学作文中,一般是四、五段,除去开头、结尾,便是把握文章中间两、三段的关系;再次,从概括段意中,能够锻炼学生精准找出中心句、提取关键词,最后便是一篇文章的整体框架思路。
总结框架,串联阅读和作文
现在的大部分学生,都会潜意识把阅读和作文分开,认为这是独立的两块知识难点,但其实阅读和作文密切相连。小学语文课堂上经常接触的“标自然段”和“概括段意”就是“分析范文”的方法,只是大部分学生潜意识里把“课堂知识”、“阅读”和“写作”独立分开,举一反三的方法却成了三种独立的方法,既增加理解难度,又增加记忆负担。所以,用“分析范文”的方法,既能更好理解课文内容,又能串联阅读和写作,真正做到语文的融会贯通。
语文是各学科的基础,而作文又是语文的中心,从作文着手,借助“分析范文”的方法,激发学生的思考能力,以点带面,串联起基础、阅读和写作,真正从生活中感受“语文”,体悟“语文”,爱上语文。从“无从下笔”到“一气呵成”,便指日可待。
新闻推荐
南方日报讯(记者/尚黎阳通讯员/吁青张绪春)“法院的裁决挽救了我们公司,太感谢了!”近日,广州一家公司的技术总监向广州知识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