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起当今基础教育领先的国度,不少人会想到芬兰。芬兰教育有何奥秘?刚刚过去的冬天,数十位广东省中学骨干校长、广州教育家培养工程培养对象赴芬兰访学,跨越8000公里,走访数所不同阶段的学校,切身体验芬兰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成果。
2018年,全面修订后的高中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公布,我国基础教育改革正在进入到优质均衡发展的全新阶段。2017年,芬兰也开启了新一轮教学改革。南方日报记者近日对话3位校长,在他们看来,“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中国古老教育思想也是世界各国共同的教育追求。
●南方日报记者陈芳庭钟哲
实习生刘欣蕾陈学而
见闻
4个学生的小学中文课
芬兰西南部的湖港城市坦佩雷,是诺基亚品牌的诞生地,但当地最多的通讯产品广告牌却是中国华为。
让校长们倍感亲切的“中国元素”不止于此。在坦佩雷当地一间小学的纺织课上,授课老师告诉李子良,学生使用的织布机正是黄道婆发明的中国传统织布机,“在使用中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提升,更在中国古人的智慧中学到了几何、物理知识”。
芬兰教育中非常强调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和生活能力。烹饪、木工、电工、纺织等手工课、家政课是芬兰学生的必修课,校长们亲眼看到中学生在车间中锯木头、做纺织,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同时,芬兰还很注重学生身体素质的提升,规定学生每日户外运动不少于两个小时。除体育课外,每天还有两段各20分钟的户外活动课,只要室外气温在零下15摄氏度以上,全部学生都要到户外去活动。校长到访时正值寒冬,学生就在小山坡上滑雪、玩耍,穿着短裤在操场上跑步。
李明秋对芬兰课程的丰富性感触颇深。他分享说,一位华人的女儿在当地小学入学时,想学习中文,可是学校没有中文课程。热心的校长给这位华人提供了两个解决办法,转到有中文课程的学校,或是找到4名需要学中文的学生,这样学校就可以向政府申请预算并马上开课。结果,他很快就找到了4个孩子,中文课程顺利地开展起来了。
类似这样的案例还有很多。“从这些例子能看出,芬兰学校的课程真正做到了"以学生为中心",依照学生的兴趣和需求来开设课程。”李明秋说。
观察
用优秀的人培养更优秀的人
不少校长认为,芬兰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推动芬兰教育优质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可以大胆地说,在芬兰,只有"真正热爱教育"的人才能从事教育。”李明秋表示,芬兰的教师职业选择是建立在对人生规划思考的基础上的,很多教师在他们的中学阶段就确定了自己以后的职业,并为此努力,学习相关的专业技能。
“用最优秀的人去培养更优秀的人,是芬兰教育的制胜法宝。”刘志华说,他们坚持“一个都不能少”的教育理念,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不同需求进行教育,反对排斥、反对歧视,培养好每一个孩子。这与两千多年前孔子提出的“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是同一个道理。
除了教师队伍,芬兰的课程建设也十分成熟,在基础教育阶段就给予了学生各种兴趣爱好的选择与尝试机会。学生可以通过接触和学习,明确职业方向,制定职业规划。
李子良表示,芬兰教育自主性很大,基于国家统一的教学大纲,教师可以自己选用教材、教法;他们重视劳动教育,学校硬件设施完善,烹饪车间、木工车间等是每个学校的标配;师生、学校、社会充分互信,对教师职业格外尊敬;提倡现象式教学,鼓励跨学科教育;在将教育打造成为世界最顶尖的基础教育之外,芬兰坚持避谈“精英教育”,真正做到了“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芬兰教师以能帮助孩子成长为最大的荣耀,而他们的工作又让家长、让政府完全信任、完全尊重。这成为芬兰教师职业幸福感、学生获得感的来源。
启发
中芬教育理念不谋而合
这次“走出去”的机会,不仅有珠三角城市的中学校长参与,还有来自粤东、粤西、粤北的中学校长。校长们对芬兰学前教育、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有了全面的理解,回国后进行了一番冷思考。
“我们高兴地看到,国内的教育水平正在逐渐提升,许多教育理念与芬兰不谋而合。中国可以在教育上树立足够的自信。”李子良说,近年来,广东推进教育创强工作,大手笔投入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建设,缩小了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硬件上的差距。重视师德师风建设,提出让老师成为幸福的职业。同时越来越高度重视劳动教育,提出“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
不少校长将芬兰教育中的“现象式教学”方法进行研究提炼,带回到日常教育教学实践中。李明秋说,这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手段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将问题交给学生,让他们自主地去合作、去发现,也是自己所在的金隆小学一直在实践的。
2010年开始,金隆小学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形成了每个年级每学年一次的“六个走进”综合实践活动,组织一至六年级学生分别走进百万葵园、湿地公园、丰田汽车城、南沙天后宫、广东省博物馆、广州科学中心,让学生带着问题开展研学旅行,到社会中摸索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在研学后进行成果总结。这实际上与芬兰教育“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不谋而合。另一方面,今年学校实行课后托管服务外包后,学校设计的社团项目已经超过了100个。“我的"终极目标"是,周一至周五的每个下午都能安排50至60个不同的社团,让学生们自由选报课程。”李明秋说。
李子良也准备在中学教育中推进“现象式教学”,打破老师授课、学生听课的传统课堂的单一性和枯燥性,跨学科传授知识,最终形成一组精品课程系列。比如博物馆模型搭建系列课程,鼓励学生亲自设计、组装,学生可从中学习建筑、物理、历史、美学等多学科知识,加强动手能力,也能从作品中获得成就感。
“这次访学,我们打开了眼界,更有办学自信了。许多好的教育理念我们已经逐步形成共识、并在积极地实践。”对于刘志华来说,粤东、粤西、粤北地区的薄弱学校如何提升办学水平成为这次访学中最重要的启示。
“对于我们这样的山区学校来说,教师更应该对孩子多一些热爱、多一些欣赏、多一些包容,多一些个性化的辅导,包括思想上的辅导和学业上的辅导,因为每一个学生对家庭来说都是100%。从这当中,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也实现了自己的价值。”同时刘志华建议,在薄弱地区和学校,更应该建立好的机制,让老师实现专业成长,才会有学校和教育的进步。
新闻推荐
广东省政府常务会议部署“推动乡村振兴取得重大进展”工作 进一步明确“时限表”“路线图”“施工员”
深圳特区报广州2月26日电(记者严俊伟通讯员符信)2月26日下午,广东省省长马兴瑞主持召开省政府常务会议,研究部署集中攻坚推动...